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蒙古非法盜掘的化石里,科學家發現「四不像」恐龍新物種

從蒙古非法盜掘的化石里,科學家發現「四不像」恐龍新物種

研究人員稱,從蒙古非法盜掘的一塊奇異化石屬於一個新的水陸兩棲恐龍物種,它擁有非常罕見的特徵。

據推測,這種恐龍生活在大約7100萬至7500萬年前,擁有天鵝一樣的脖頸、剃刀狀的鋒利腳爪、鴨子般的長嘴和可能幫助其游泳的前肢。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樣子很奇怪,不像我們迄今已知的其他任何恐龍。」歐洲同步輻射實驗室古生物學家、論文合著者之一文森特·費爾南德斯(Vincent Fernandez)說。他指出,雖然利爪被認為是一個在陸地上使用的身體特徵,但這種恐龍其他的身體特徵會幫助它捕魚。

「綜合所有特徵來看,它是一種兩棲動物,能在陸地上奔跑,就像我們想像中恐龍奔跑的樣子。此外,它還能下水。」費爾南德斯說。他表示,這種恐龍的個頭和野鴨差不多,但它的腿更長,而且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

雖然同類動物(包括現代鳥類)的早期成員表現出水生生活的跡象,但這種適應性在非鳥類的恐龍身上非常罕見。蜥腳類動物的腳印曾在蘇格蘭的瀉湖中發現,但此前,只有名為棘龍的大型肉食動物,才被認為具有真正證明其兩棲生活方式的骨骼特徵。

據信,新化石出土於蒙古南部戈壁沙漠中一個叫做烏哈托喀的地方,那裡出土了很多恐龍化石,歷史上曾短暫擁有過河流甚至湖泊。

但關於化石出處的詳細情況,仍然模糊不清,因為這塊化石非法流出蒙古後,被私人收藏多年,最後才落入科學家手中。它的上一個擁有者是收藏家、化石商人弗朗索瓦·埃斯屈利(Fran?ois Escuillié),他決定把化石歸還蒙古。

看到這種恐龍化石後,古生物學家大為驚訝,以至於他們的第一步是確保這塊化石不是由多塊化石拼湊而成的贗品。

通過一種高清掃描技術(該技術利用了同步加速器產生的輻射),研究團隊得以對化石進行檢查,哪怕它還有一部分嵌在岩石中。

在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檢查結果不僅顯示遺骸來自於同一隻動物,而且還揭示了一些隱藏的細節。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恐龍嘴巴前端的牙齒數量比其他任何恐龍都多。

「(這種恐龍的牙齒)形狀也非常特別,這是兩棲生活方式的第一個證據,因為它們看起來很像鱷魚的牙齒,向後彎曲。」費爾南德斯說。論文的合著者們還指出,長長的脖頸在現代鳥類和習慣在水中捕食的爬行動物身上很常見,而彎曲的牙齒,則有助於咬住獵物。

另外,這種恐龍嘴部的神經血管系統與鱷魚的很類似。相對較短的尾部和骨骼特徵意味著,它踏上陸地時,身體的直立程度超過了它的近親——與現代鳥類更相似。

這種恐龍按照已故古生物學家哈茲卡·奧斯摩爾斯卡(Halszka Osmolska)和收藏家埃斯屈利的名字,被命名為埃氏哈茲卡盜龍(Halszkaraptor escuilliei)。論文合著者們說,埃氏哈茲卡盜龍不僅是一個新的恐龍物種,而且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恐龍亞科,它還包括以前出土的另外兩種罕見恐龍化石。

費爾南德斯說,儘管這種恐龍擁有奇特的身體特徵,但它不屬於鳥類,而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早期成員,人們所熟悉的迅猛龍就屬於馳龍科。

沒有參與上述研究的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布魯薩特(Stephen Brusatte)說,「這塊化石令人震驚。」但他也說,儘管論文作者們進行了仔細分析,但他仍然心存疑慮。

「對於整塊化石是不是真正的骨骼,我還有些懷疑。」他說,「讓我感到奇怪的是,這種恐龍的身體十分像馳龍,頭部卻很像阿瓦拉慈龍,那是另一類小型恐龍。」他表示,雖然拙劣的贗品很容易辨認,但現代的造假技術也可以達到非常逼真的地步。

布魯薩特還說,這塊化石也有可能是真的,埃氏哈茲卡盜龍可能確實是兩棲動物,但他指出,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甚至鴕鳥這樣的現代動物)儘管擁有纖細的長頸,卻不是在水中捕食。

「我沒有看到能夠表明這種恐龍是兩棲動物的確鑿證據。」他說,「要證明這一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翻譯 | 于波;來源 | The Guardi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文化誤解這事,或許人工智慧可以解決
我們為什麼需要孤獨?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