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一碗紅燒肉,靈魂在哪裡

一碗紅燒肉,靈魂在哪裡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它辨識度太高

看一眼,吃一口

就銘記於心

己亥年

七月初六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頻

聆聽雲上的聲音

紅燒肉,中國傳統美食中最特別的存在。它是元老級別的菜肴,淵源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那時的廚房缺醬少料,紅燒肉的發明,如同在沙漠中培育的紅花。

一千多年以來,它傳承、迭代,背後隱藏著中國歷史的更迭,文化的興衰。如今的年輕人不愛這道菜,因為經濟發展迅速,物質充裕,人人營養過剩,需要更加清淡健康的飲食。紅燒肉的「過氣」,映照著中國的繁榮。

紅燒肉是中國菜的極致,對原料、刀工有絕對高的要求,烹飪過程絕對麻煩講究,色香味絕對的高標準,形狀絕對的嚴苛,對搭配食材絕對的排斥,並且,審美絕對的平民化。

街上隨便拉一個十二歲的中國孩子,也敢指摘一碗不完美的紅燒肉:顏色不好看,吃著有點膩,聞到了奇怪的香料味道,肉的邊角有點焦……然後告訴你:「這不是紅燒肉,這是我媽做的燉肉。」

燉肉和紅燒肉,不是同一碗肉。哪怕紅燒肉已經分支出許多種類,審美原則不能變,一定要紅得漂亮,切得整齊,肥瘦層次分明,口感肥而不膩,口味咸中帶甜,肉皮很有嚼頭,瘦肉入口即化,才能擁有姓名。

它辨識度太高,看一眼,吃一口,就銘記於心。

但它又是多變的,每一碗紅燒肉,都被烹飪者灌注不同的靈魂,有不同的風格。

你無法同一道菜取悅很多個身在異國的人,除了紅燒肉。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同一種食材,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比如麵條這種食物,北京有炸醬麵,新疆有拉條子,四川有擔擔麵,武漢有熱乾麵。

即便縮小範圍,只研究四川的湯麵,仍然有滷肉面、熗鍋面、重慶小面、煎蛋面……

就算你用一碗正宗的擔擔麵招待一個四川人,人家也可能不領情,並告訴你,我們達州的麵條不是這個味。

紅燒肉則不同,只要它夠紅、夠爛、夠藝術,還能做到肥而不膩,哪怕與家鄉的版本口味參差,也會得到每一個國人的肯定——這道菜是紅燒肉。

小籠包、清蒸魚、炒青菜,都有家鄉味,紅燒肉,是國味。

正因如此,當年清末、民國的留學生們初離國門後,最惦記紅燒肉。張愛玲的小說《相見歡》中寫到,伍太太自小嬌生慣養,陪丈夫出國留學,就愁兩件事:一是不會梳頭,二是不會燒肉。對於這個小家庭來說,太太不會做飯沒有關係,不會做紅燒肉卻是很大的問題。伍太太燒的肉「總是亮汪汪的一鍋油,裡面浮著幾小塊黑不溜秋的瘦肉」,伍先生就很生氣,說「上中學時候偷著拿兩個臉盆倒扣著燉的還比這好」。

民國的留學太太們爭相研究紅燒肉。楊絳與錢鍾書留學時,曾與俞大縝、俞大絪姐妹一起燒肉。她的「處女作」搭配了一些西式調料,開大火猛燉,風風火火做好一鍋,異常難吃。她不甘心,反覆回憶母親做菜的方法,琢磨出門道,文火慢燉,終於有了媽媽的味道。錢鍾書吃得特別滿意。

提到紅燒肉,當然既要提一提東坡肉,聊一聊蘇東坡。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紅燒肉中最經典的一味,還為這道菜賦《豬肉頌》一首: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多厲害,做豬肉做出新意,做出境界,做出優越感。烹好一鍋東坡肉,早起先吃兩大碗,這胃口好的。

蘇軾是四十三歲被貶到黃州的,只因寫壞了一篇公文,成了話柄,差點被政敵置於死地。

剛剛被捕時,他絕望又驚恐,覺得一切都完了,曾在被捕的路上找機會跳河。船夫聽到他在船頭轉悠,來來回回,終於還是沒跳。

後來是王安石求情,又多虧了宋朝「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死裡逃生,被貶黃州團練副使。芝麻小官,拖家帶口,日子艱難,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才成了「東坡」。

蘇大人在窮苦的日子中恢復元氣,對人生也有了新的體悟。他寫了許多可愛的小詩,還給赤壁留下千古美文;他鑽研醫學和廚藝,也畫畫、釀酒、寫書法、練瑜伽。除了東坡肉,他又搞出東坡餅、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腿,東坡爆羊肉、東坡牛狸尾、東坡魚頭豆腐湯、東坡扇面划水……

燒花鴨、燒鹿尾、滿漢全席算什麼,都不如東坡系列菜,每一道中都有東坡的性靈,那是古代文人最珍貴的灑落與天真。

錢鍾書形容蘇東坡「元氣淋漓」,說他「能狂妄怪僻,也能莊重嚴肅;能輕鬆玩笑,也能鄭重莊嚴」,貼切到極致。東坡的紅燒肉甜中帶苦,苦後飄香;東坡的河豚鮮美滑嫩,不負生死。生命對東坡,重若泰山壓頂,輕若耳畔微風,值得厚待,也不妨一笑而過。四時的食材供他烹煮,四時的風月任他賞玩,他是天地之間的浮游,命運手中的螻蟻,可他心裡揣著整個天地。

紅燒肉堪稱最有儒家精神的菜,可惜孔子生得太早,不然他一定會對此肉大加讚歎。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陳舊變味了,不吃;魚肉爛了,不吃;食物變色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應季,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好,不吃。

這是士大夫的規矩,也是士大夫的品味,穿衣吃飯,要有儀式感,行止坐卧,要有儀態規範,就連人生,也要按照軌道成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晚一年就顯得你特別不懂事。「不逾矩」是《論語》核心詞之一。

紅燒肉夠「儒」、夠有規矩:切得正,切得至,規制標準,顏色鮮亮,製作精美,內容純粹。老夫子端坐案前,面前一碗紅燒肉,和諧。

吃完肉,喝口濃茶涮涮油,這叫中庸。

獻給孔子的肉,想必每碗都是一樣的味道,完美而遺憾。

罈子肉也算紅燒肉的一支,菜譜得來全不費功夫:說是有個和尚偷吃葷腥,怕人發現,就用釜裝了肉,密封,以佛堂燃剩得蠟燭頭燒釜燜肉,奇香,人稱「蠟頭燉肉」,算是罈子肉的前身。這是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寫的,一篇犯戒的故事,讓人生出對罈子肉的無限嚮往,還能會心一笑,可見梁實秋其人實在可愛。要吃罈子肉,還是找梁老這種人比較好,越吃越有性味,每一口都能嘗到淘氣的快樂。

關於紅燒肉還有個笑話:民國時候,有個女漢奸叫張桂花,靠倒賣鴉片賺錢。解放後她逃到四川辦學校,做校長,因為學費很低,人稱「活菩薩」。

張桂花做了十五年的校長,某天突發奇想,做了一鍋紅燒肉改善伙食。那年頭豬肉太稀罕,她就被舉報了,警方介入調查,發現了她漢奸的身份,她被槍斃了。

要不怎麼說萬物有靈呢,一碗紅燒肉,能要了一個漢奸的命。

編輯排版 | 雲上文化

說不完的畫里畫外

品不盡的文氣墨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上文化 的精彩文章:

夏天不喝酸梅湯,就好像不是完整的夏天
潘天壽憑什麼霸氣

TAG:雲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