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膝蓋有一萬種疼法,骨科專家教你鑒別損傷在哪

膝蓋有一萬種疼法,骨科專家教你鑒別損傷在哪

出現膝關節不適時,很多人會籠統的描述為「膝蓋疼」「膝蓋腫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膝關節由股骨、髕骨、脛骨、韌帶、半月板、滑膜等多個結構組成,疼痛可能是上面任何一個部位受傷造成的。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骨科專家,告訴你怎樣從「痛感」鑒別膝蓋受傷的部位,針對性的保護關節,延長它的使用壽命。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骨科二康復中心主任 孫鳳龍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 曾 春

北京朝陽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王進軍

膝蓋疼,骨科醫生教你找原因

膝蓋不同部位的損傷,表現出的癥狀是有差異的。疼痛癥狀發作時細心體會,就能幫你明確到底傷在哪裡。

軟骨損傷

膝關節軟骨損傷分為兩大類:慢性磨損退變以及急性外傷導致的軟骨剝落。

慢性磨損

慢性軟骨磨損退變往往是由髕骨關節、股骨髁軟骨磨損引起的,是骨關節炎的早期表現

患者常表現為關節酸痛、局部壓痛、上下樓梯痛、膝內側酸痛等。癥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加重,患者出現久坐後站不起來,變天時膝關節不適,活動後有所緩解,但是活動久了又出現不適。

慢性軟骨磨損較輕者,可以服用一些藥物止痛消腫,如雙氯芬酸鈉、氨基葡萄糖等,做一些減少關節負重的運動,適當減輕體重;若磨損嚴重,可以選擇進行關節清理或置換人工關節。

軟骨剝落

軟骨剝落者表現行動時突然卡住、活動受限。患者一般要通過關節鏡清理遊離的剝落軟骨,以防其在關節腔內遊走,損害其他部位。

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損傷,大多發生在愛運動的青年人或者關節退變的老年人身上。

青年人往往有急性外傷史,比如打球時的扭傷、撞擊傷,隨後出現關節腫脹、關節卡住,休息後緩解,但是關節處於特定部位時會有卡殼的感覺。

老年人沒有明顯外傷史,其癥狀與骨關節炎的癥狀類似。

半月板I、II度損傷、癥狀輕微者可以先試行保守治療,對於保守治療無效或嚴重撕裂者,可進行縫合修復術或部分切除。

韌帶損傷

一般是由外傷引起的,患者在受傷時能聽到「咔嚓」的聲響,這是韌帶斷裂的聲音。

急性韌帶斷裂後,關節會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嚴重的會出現關節脫位、畸形等。

休息後,腫痛消失,但膝關節不穩、有錯動感,急起、急停時不能發力。由於運動中也不能發力,所以容易再次受傷,且後期易並發半月板破裂、其他韌帶損傷等。

若是輕微的撕裂,可通過康復鍛煉恢復,若斷裂、嚴重撕裂就需要手術重建,以保持關節穩定。

急性拉傷

關節周圍急性拉傷一般為肌肉拉傷,常見的有小腿三頭肌拉傷,在足球、籃球運動中容易發生,表現為腫脹、出血、痛、活動受限,拉伸受傷肌肉時局部壓痛,一般可以通過保守治療恢復。

8個動作緩解膝蓋疼

運動有助於緩解關節的疼痛和僵硬,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並有助於保持關節的柔韌性和活動度。但膝關節不好的人,要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和強度。

一些老年人的肢體協調性、平衡力下降,運動要減速度、降強度,可以遵循「1357原則」:

「1」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運動時心率 年齡≤「170」,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量。

美國骨科醫師協會頒布了第二版《膝關節骨關節炎循證醫學指南》,其中包括15項推薦意見,在此推薦幾個運動治療的動作。

1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平躺,在膝後部放一條毛巾卷,下壓,維持下壓姿勢15秒後放鬆肌肉,一天10~20次。

2

靜態負重

坐在高一點的椅子、床或者桌子上,膝關節以下都垂在床外,在腳踝上綁一個沙袋(或一瓶水),盡量用力把腿完全伸直,保持到力竭,一組5~10次,一天2~3組。

3

雙膝向內擠壓枕頭

在雙膝間放一個枕頭,雙膝用力向內擠壓,保持膝關節不動5秒,放鬆,重複10~20次,也可坐位訓練。

4

直腿抬高

平躺,維持膝關節伸直上抬姿勢15秒,放鬆,一組15~20次,一天1~2組。

5

腘繩肌伸展

取坐姿,上半身挺直,一腳伸直,一腳彎曲,身體前屈,雙手盡量觸碰腳趾,感受大腿肌肉拉伸,維持10秒,放鬆,一天10次。

6

屈膝

俯卧在床,小腿往上抬高,使膝與床面呈45°~90°或在腳踝綁上1公斤的小沙袋(或兩瓶水),維持10~15秒,放鬆,增加小腿後側肌群力量。

7

跟腱伸展

身體向牆傾斜,雙掌平按牆面,兩腳貼地,腳後跟跟腱拉緊,維持10~15秒,放鬆,一天10~15次。

8

靠牆靜蹲

雙足分立,與肩同寬,足尖與膝關節朝正前方,上身正直靠於牆面,重心落在足跟,屈膝;膝關節在垂直方向上不能超過足尖,屈膝角度小於90°,保持姿勢,休息10秒再反覆進行。

一組10次,一天2~3組,最好分不同角度來做,30°、60°、90°。

6招延長膝關節的使用壽命

由於膝關節會磨損,大家最好省著用,保護好它才能延長其使用壽命。

1

控制體重

因超重導致膝關節炎的患者,在患病人群中佔據了很大比例。現代人食物攝取總量失去控制,再加上運動量不夠,導致關節的壓力過大、負荷過重。所以,減輕體重,就能極大減少對負重關節的負擔,降低磨損。

2

注意關節保暖

膝關節受涼時,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會加重疼痛。天氣轉冷時,要注意關節保暖,夏天不要讓空調或風扇直吹關節。

3

補鈣

尤其是40歲以上的女性要適當補鈣。當骨質疏鬆時,關節容易患病,這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不牢,牆就容易倒。

4

買雙好鞋

不管是走路還是其他運動,都要選一雙合適的鞋子。有彈性、鞋底兒稍厚,後跟寬大略厚的運動鞋對關節最好。

5

別蹲太久

平時生活中,避免負重太多,腿部肌力不夠強的人要少爬山。

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因此應盡量減少下蹲。如果工作需要必須經常下蹲,最好改為低坐位,例如坐個小板凳。

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在一種姿勢而勞損。

6

佩戴護膝

佩戴護膝相當於加強周圍肌肉、韌帶的力量,對關節有保護、強化作用,也能提高關節整體穩定性,運動時佩戴護膝有利於保護軟骨。

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建議長期佩戴護膝,以免讓護膝取代肌肉、韌帶的作用,導致其逐漸退化。

本期編輯:張傑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理性分析:為什麼我們現在吃到的食物,沒有小時候的香了?
當腦力體力餘額不足,白領應如何吃早餐?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