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的痰盂與棺材

李鴻章的痰盂與棺材

文|陳卿美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重到什麼程度呢?

是他撐起了大清帝國外交的一片天,這一撐就是三十年。

他還是大清帝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人,在眾多領域開風氣之先。

同樣,李鴻章也是晚清最受爭議之人,毀譽參半或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李鴻章自稱「裱糊匠」,意指自己只能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事實上,他也無力對大清帝國做出結構性改革,正如他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陋習一樣。

李鴻章是一個老煙民,具體抽煙起於何時似乎已不可考。在李鴻章較早留下的照片中,茶几上便有他使用的旱煙袋。老年的李鴻章,抽煙的習慣已經名揚天下。

1896年3月,李鴻章出訪歐美,各國官員普遍都嘗到了他的二手煙。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在《維特伯爵回憶錄》中記載了李鴻章抽煙的情形:「用過茶點,我問李鴻章是否想吸煙。他於是喊了一聲,頗有點像馬的嘶叫。兩個中國人立刻從隔壁屋子裡跑來,一人拿著一個水煙袋,另一人拿著煙草,於是開始吸煙的儀式。李鴻章靜坐著吞雲吐霧,他的侍者們很肅敬地替他點煙,端著煙袋,從他的口裡拿出來,又放回去。」

由於長期吸煙的緣故,加上身體逐漸衰弱,導致李鴻章脾肺不運,水濕停留,漸生多痰。吐痰,成了李鴻章的又一大習慣。

在李鴻章出訪歐美的前一年,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滅。1895年3月,72歲的李鴻章奉命赴日本馬關進行談判。

為了接待這位中國的朝廷重臣,日方做了非常細緻的工作。得知李鴻章有吐痰的習慣,日方特意在李鴻章的座位下放置了一個痰盂。為了體現尊重,不讓中方感到難堪,日方在自己的談判代表伊藤博文的座位下同樣放了一個痰盂。

雖然伊藤博文不吸煙,更不吐痰,但在日方看來,痰盂的對等擺放體現的則是國格與人格的平等。

不過,日方準備的痰盂似乎還是簡陋了些。在馬關條約談判的歷史照片中,人們似乎不會注意到,在李鴻章的身邊有一個約一米高的立式設備,這正是他從國內帶過來的痰盂。如此豪華的痰盂,相信一定是為李鴻章量身訂製而成。

普通的痰盂只是放置地面的一個小容器,肚大口小,吐痰者需盡量彎腰低頭,方能確保將痰準確吐入其中。這樣的吐痰方式對年輕人沒問題,但對於72歲高齡的李鴻章似乎有很大難度。於是,這款量身打造的豪華痰盂在底部設置了一米高的底座,將痰盂穩固其上,且痰盂呈漏斗狀,是大開口,可讓李鴻章吐痰無絲毫難度。

李鴻章拖著年邁之軀,與日方談判議和,期間還被刺殺,險些喪命。如此,為李鴻章這樣的重臣訂製一個豪華痰盂也不為過。不過,李鴻章貌似沒有注意到,伊藤博文腳下的痰盂一直沒有使用,因為在公共場合吐痰,是外交失禮的的重要表現。

李鴻章不僅有固定的豪華痰盂,平時還有移動痰盂。在李鴻章訪美期間,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注意到一個細節: 「(李鴻章)補褂外面,齊腰系著一根皮製腰帶,上面掛著錢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裝著他的扇子、鼻煙,以及諸如此類。有一隻袋子裝的是一個袖珍痰罐,他不時地伸手取過來向裡面吐痰(總督大人清理喉嚨和鼻竇時所發出的嘰里咕嚕的聲音,聞之者無不後脊樑發冷)。」

李鴻章吐痰沒有避諱人。或許在他看來,吐痰,是正常的一種生理現象。但在美國人看來,這是非常無禮又不雅的一種行為。

儘管李鴻章多年主持外交,熟知世界大勢,但對於外交中的現代文明,他並沒有接受。

據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一書記載,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訪美美國華盛頓。在華盛頓國立圖書館參觀時,李鴻章煙癮難耐,掏出煙袋準備吸煙,圖書館工作人員發現後,立即上前制止。吸煙被阻止,李鴻章很不爽。他或許根本不知道,在美國,圖書館禁止吸煙早已成為了一種基本文明常識。如果他清楚這個基本規則而又不想遵守,那隻能說明,李鴻章仍然存在著頑固的特權思想。

在走出圖書館時,不知是李鴻章沒有來及使用移動痰盂,還是什麼原因,年邁的他,一口痰吐到了圖書館的台階上。工作人員要求李鴻章擦掉,隨從忙蹲下將用布將台階擦拭乾凈。圖書館工作人員仍不依不饒,堅持要按規章制度進行罰款。僵持之下,李鴻章只好認罰。

有人說李鴻章吐痰是故意報復工作人員不讓他吸煙,這種可能性應該是不存在的。在重大外交場合,眾目睽睽之下,作為大清帝國的代表,以吐痰作為報復,難免太過無禮。

在清人汪詩儂的《所聞錄》的記載中,李鴻章的表現更加噁心。1896年8月2日,李鴻章訪問英國。在英方隆重而盛大的宴會上,李鴻章突然要吐痰,但英方沒有像日本馬關談判那樣,為李鴻章特別準備痰盂,他自己隨身攜帶的移動痰盂也不知去了哪裡。最後,李鴻章直接將痰吐到了一個葡萄酒杯里。同桌的英國人目睹此景,不停地噁心。

李鴻章出訪歐美,是大清帝國主動融入世界的一種積極表現。作為中國形象代表的李鴻章,卻在很多基本的文明規範中不斷失分,讓人大跌眼鏡。

李鴻章日本馬關談判早於出訪歐美。既然去日本可以攜帶豪華痰盂,為何去歐美就沒有攜帶呢?箇中原因不得而知。或許豪華痰盂太過笨重,不便攜帶,但比痰盂更笨重、更不方便攜帶的棺材,李鴻章卻一直帶在身邊。

在李鴻章訪問英國時,英國記者敏銳地發現了這個細節。據1896年8月3日的英國《愛丁堡晚報》報道,李鴻章的棺材為柚木材質,採用複雜的工藝製造而成。棺材上裝飾有珍貴的石材,棺材的正面鑲刻有李鴻章的金像。這口豪華棺材由李鴻章的兩名侍衛專門負責看管,棺材裝在一個巨大的盒子中。不管走到哪裡,兩名侍衛始終不離棺材左右。

無論李鴻章下榻什麼飯店,這口棺材總是放在李鴻章的隔壁房間。據傳,這口棺材的造價為1.3萬英鎊。

過去有左宗棠抬棺征戰新疆,慷慨悲壯。但李鴻章抬棺出訪歐美,是何故呢?左宗棠抬棺出戰,是鼓舞軍心,而李鴻章抬棺出訪,完全是為自己。

73歲的他深知自己時日不多,客死他鄉的幾率很大。帶上一口大清國的棺材,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用洋人的棺材,李鴻章肯定是無法接受的,畢竟,作為大清國的忠臣,死也要死得純粹一些。

事實上,自歐美出訪後,這口棺材就一直不離李鴻章身邊。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北京逝世。美國《比林斯公報》報道,「在衙門的庭院里,一些紙做的馬車和馬匹被焚燒,用來將他的靈魂帶去天上。聚集在衙門外狹窄街道上的官員們說,已經結束了。很快出現一堆人,扛著昂貴的上了漆的漂亮柚木棺材。李鴻章曾帶著這具棺木環遊世界。在廣東趕往北京處理義和團這個麻煩時,這具棺材也被帶了過來。自那以後,它就被放在本地的一座寺廟裡。」

報道中提及的,李鴻章從廣東趕往北京處理義和團一事,正是1900年,義和團禍亂華北,八國聯軍侵華,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北上,代表清廷與洋人議和。李鴻章北上,這口棺材也隨之從廣東帶到了北京。美國媒體所指棺材停放的寺廟,正是李鴻章在京的固定居所——賢良寺。

李鴻章訪問歐美回國後,有一段空閑時間。直到1900年初,慈禧任命李鴻章南下廣東,掌管大清國南大門,才意味著李鴻章權力的正式回歸。從北京南下廣東,李鴻章顯然也是隨身帶著這口棺材,否則就不會有棺材的北上。

李鴻章不僅是一位外交家,還是一位改革家。李鴻章的改革,正如他的痰盂一樣。寧肯隨身攜帶痰盂,訂製豪華笨重的痰盂,也不願改掉吸煙與吐痰的習慣。

只做器物革新,不做制度改革,是洋務運動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作為這場改革的CEO,李鴻章也沒能突破這種局限。

幾乎與中國同步,日本也進行著一場改革,即明治維新。日本人勇於向自己落後的制度開刀,積極向西方現代文明制度靠攏。全國上下,迅速脫胎換骨。李鴻章對日本的做法卻非常不屑一顧。

1876年,李鴻章在會見日本駐華公使森有禮時說:

「閣下對貴國捨棄舊有服制,模仿歐洲風俗,將貴國獨立的精神委諸歐洲的支配,難道一點也不感到羞恥?我國決不會實行這樣的變革。只是諸如武器、鐵路、電信以及其他器械等,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長之處,才不得不從國外引進。」

很多人認為李鴻章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只是無力改變。但從這些細節來看,或許未必真的如此。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但與李鴻章曾長期打交道,掌管中國海關46年的英國人赫德對他卻有另一番評價:

「他像我一樣,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且是因為身居高位使他聲名顯赫而已。當他接待外國人時彷彿應付裕如,但揭去他的這張皮,他還是中國佬,同其他官僚同樣是無能之輩。」

只進行經濟改革,拒絕政治改革的大清帝國,正如李鴻章隨身攜帶棺材一樣。帝國的命運已經奄奄一息,行將朽木。

儘管李鴻章的棺材造價昂貴、材質考究、做工精美,但它終究是一口黑漆漆的棺材,是裝殮死人的用品。李鴻章長期隨身攜帶這麼一口棺材,周遊歐美各國,轉戰大清南北,不知道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作為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李鴻章始終無法打破封建的傳統思想,無法掙脫舊有的文化束縛,固然在改革中就無法進行突破。也不知道,這口隨身的棺材是否會吸取李鴻章的陽壽?

在李鴻章去世十年後,大清帝國轟然垮台。在垮台前夜,清廷意識到,政治改革勢在必行,清廷終於不見棺材不落淚,但為時已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從慈禧西逃看各級官員表現,有人加官進爵,有人被逼自殺
孫中山到底有沒有見過李鴻章?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