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批准人獸雜交胚胎實驗 重壓下器官移植未來何解?

日本批准人獸雜交胚胎實驗 重壓下器官移植未來何解?


  

原標題:日本批准「人獸雜交胚胎」實驗 倫理重壓下器官移植未來何解?


  《Nature》日前對「人獸雜交」胚胎批准實驗的報道,引起多方對器官移植的關注。

  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關於「人獸嵌合胎」操作規範的最新修訂版。根據新版修訂,將人源細胞注入動物囊胚中製成的「人獸嵌合胎」,允許有條件地放入動物母體中培育,並可以發育成形出生。這意味著,日本從立法層面對「人獸嵌合胎」進行支持,而實驗批準是對該規則的一次實踐。


  簡單來說,這就是將人的胚胎幹細胞注射到動物(例如「小鼠」或者「豬」)囊胚。由於經過基因編輯,動物的囊胚無法發育成某個器官(例如肝臟或者胰臟等),則嵌合胚胎的器官都由人的胚胎幹細胞發育而來。再將嵌合動物的器官取出,用於移植。


  但無論在倫理層面還是操作方面,該實驗都具備巨大挑戰。現階段臨床器官移植集中在心、肝、肺、腎等科室,器官移植供源大都為異體捐贈。由於長期供源緊張以及一些倫理爭議,科研領域主流的突破方向並非「人獸雜交」取得移植器官,而是通過3D列印技術解決。但現實的情況是距離臨床落地前路漫漫。


  從「原罪」到「劍走偏峰」

  日本「人獸雜交」實驗,目的是培養出器官移植的器官源,解決器官源短缺問題。


  而器官移植從誕生之初,似乎就帶著「原罪」,極易挑戰人性。


  「器官捐獻領域倫理的爭議實際上一直存在,只是當事人同意遠遠不夠,還需要整個社會的認同。此外死囚犯此前一度成為器官源的主要供給方式,但一直在國際社會備受爭議。」華南某幹細胞研究機構的研究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2015 年,中國宣布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捐獻成為唯一合法來源。但依舊面臨器官源缺乏的常態。


  為了解決器官源缺乏以及異體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科學家一直在科研領域作出努力。其中最為主流的研究方向是生物3D列印技術,通過取得人體本身細胞在體外列印而完美規避了倫理問題。但此次日本的「人獸雜交」無論在倫理和可行性方面都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劍走偏峰的研究方向是否有意義?

  「日本實驗的原理是,在動物的胚胎里引入人類IPS細胞,IPS細胞就是一種和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全能幹細胞,然後在動物體內長出來人的某種器官,再移植到人體內,就是用人的原始幹細胞長出來的器官,相對於異種器官移植,如果能夠成功,它的移植排斥反應肯定很小,但實際難度很大。首先動物體內是否能長出人類的器官,其次長出來的器官是否會存在和動物細胞融合,都將成為實際操作上的挑戰。實驗的時間並非一兩年就能成功,也許二三十年都難以成功,更別提臨床運用了。」廣東某三甲醫院器官移植科醫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另外,日本實驗提到,目的是通過基因編輯方式將人IPS細胞裡面的某些基因敲除,以此來適應其能夠在動物體內生長,僅這點就有大概率失敗的可能。」


  器官移植未來何解?


  器官移植中排斥反應成為最大的難題。


  因每個人的基因不同,器官移植時是會出現排異反應。而根據幹細胞的來源不同可分為自體、同基因和異基因BMT。同基因骨髓移植是指同卵孿生同胞間的移植,由於供、受者在遺傳學上相同,故與自體骨髓移植一樣,不存在免疫不相容問題。


  異基因的骨髓移植(allo-BMT)的供髓細胞在遺傳上與受者細胞起源不同,與腎、肝、心等器官移植相比,allo-BMT更易發生排斥反應,而一旦供髓植活後又可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故供、受者間要進行嚴格的組織配型,受者在移植前必須用免疫抑製劑預處理。

  生物3D列印技術是目前器官移植的主流攻克科研方向,即通過取得自體完全同基因組織在體外培養用於自身移植的器官,既避免了排斥可能也規避了可能的倫理問題。


  目前,利用生物列印技術製造生物組織和器官的方法有兩種,分別是製造具有血管的生物組織和器官的體外列印技術,以及用於直接在病變部位進行組織再生的體內列印技術。但體外列印生物組織是非常尖端而又精密複雜的過程,需要對多層細胞進行分級排列,並在組織內生成血管網路系統。


  舉例來說,從患者體內取出一些脂肪組織,然後將其細胞與非細胞成分分離。這些細胞隨後被用來誘導產生多能幹細胞,而膠原蛋白和糖蛋白等非細胞成分則用來合成「個體化凝膠」,充當3D列印的「墨水」,生成組織和器官。因所有的材料都來自患者本身,這些細胞產生的組織能有效地避免異體器官移植中的排斥。


  但3D列印實際的科研突破也是壓力重重,距離臨床實現也是萬里長征。

  「對於分層化的3D列印技術成為未來研究突破的主要方向。但目前還做不到各個分化階段培養細胞。現在的技術如果能解決按照一個胚胎分化發育的規則,不同時間去培養不同類細胞,是未來研究突破的關鍵。比如心臟,不同的細胞有微小區別,如果能夠把整個發育過程弄清楚,不同階段和時間點可以列印不同細胞,即可以實現精細化運作。」前述科研人員說道。


  而在臨床層面,更是困難重重。「儘管從倫理層面目前3D列印技術成為主流,但臨床上,仍未得到推廣。3D列印的器官是否具有功能、功能能維持多久。雖說是自身細胞,但應該也要加入其他材料來維持血管、膽道等結構,也面臨著作為異物在體內易引起感染等問題。」前述器官移植科醫生說道。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NASA將通過電視直播慶祝歷史性登月50周年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