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黑人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逝世,托妮·莫里森:「當她開口,整個美國洗耳恭聽」
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首位美國非裔女性得主托妮·莫里森當地時間8月5日晚在紐約去世,她也是歷史上第八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托妮·莫里森生於1931年,上世紀60年代末登上文壇,她的作品情感熾熱,簡短而富有詩意,並以對美國黑人生活的敏銳觀察聞名。主要作品有《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柏油娃娃》等。她主編的《黑人之書》記敘了美國黑人300年歷史,被稱為「美國黑人史的百科全書」。1989年起,托妮·莫里森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講授文學創作,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給她的評價是:「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美國媒體曾評價她道:「當她開口講話,整個美國都洗耳恭聽。」
托妮·莫里森的父親是船廠焊接工,母親在白人家幫傭。為了逃避種族歧視,父母從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遷徙到美國南方,又為了工作遷移到北方。父母都為黑人文化感到驕傲,托妮·莫里森從小在家裡學會無數黑人歌曲,聽過許多南方黑人的民間傳說。在黑人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下,她讀遍與此相關的書籍,尤其對文學有興趣。
大學畢業後,托妮·莫里森曾在紐約蘭登書屋擔任高級編輯,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傳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出版竭盡全力。1969年,莫里森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發表,此後,她經常應邀撰寫社會評論,為黑人的利益而呼號;1988年起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同年,她的作品《寵兒》獲美國普利策文學獎。《寵兒》的主人公之一賽特在經歷了逃跑反抗之後感到命運的無奈,決定不再讓自己的女兒重蹈覆轍,於是親手割斷了嬰兒的喉嚨。既然種種反抗都只能換來無奈的結局,只能通過死亡換取真正的自由。這一情節來源於史實,莫里森通過奇幻的手法使這一瞬間撕心裂肺的絕望定格於世界文學史。
2012年,托妮·莫里森發表第十部小說《家》,這也是她的最後一部長篇。莫里森的作品均以美國的黑人生活為主要內容,筆觸細膩,她將小說創作與民族解放使命聯繫起來,用她的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當今黑人民眾的生存境遇,從中揭示出霸權文化對少數族裔文化的破壞。不僅如此,她還力圖通過文學話語呼籲黑人知識分子轉向黑人民族文化本身,從過去那些被白人主流文化鄙棄的傳統中重新建構民族意識。同時,身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憑藉她獨特的女性視角,依託其特殊的女性經歷,把黑人女性尋求自我的歷程和重構黑人民族意識的進程緊密相連,形成交互共進的發展趨勢。
在莫里森所有作品中,黑人角色反抗命運付出的最大代價之一就是家庭和親情。對於非裔美國奴隸而言,遠離故鄉,維持家庭聯繫是他們智慧和堅韌的結果,也意味著情感和精神的寄託。因此,由於反抗命運而失去「家庭」這一珍貴財富,成為莫里森作品對黑人命運的無奈嘆息。托妮·莫里森的10部長篇小說都曾在中國內地出版簡體中文版,獲得讀者喜愛。


※搭建藝術教育交流平台,「保利之夏」童聲合唱節拉開帷幕
※上海「互聯網+護理」試點實施意見今落地:11大類42項服務項目清單出爐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