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更加現實,道盡世間百態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更加現實,道盡世間百態

俗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了俚語、諺語、口頭常用的成語等。雖然不是什麼高端的書面語,但它卻能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原因就是俗語更貼近實際,很多時候,書上沒有的處世之道、社會經驗,在俗語中都能找到。

而在中國的民間俗語中,有這麼一句「久病床前無孝子」廣為流傳,大多數人聽到這句話都會有些心酸,畢竟人做了父母,就會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傾注在子女身上,可人總是會老的,自己老去之後,難免生病,子女會不會好好照顧,實在是一個未知數。

雖然中國人自古重視孝道,還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但我們知道「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確實存在,父母長久卧病之後,在床前侍奉的子女容易變得懈怠,有時候甚至不耐煩、抱怨,或者不見蹤影,看起來沒那麼孝順了。

如今在醫院工作的人,應該對這句話更有體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和現代關於孝順的理解有所不同,在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我們隨便摘取一兩個,就能看出這種差異。比如王祥「卧冰求鯉」,陸績「懷橘遺親」。

晉朝的王祥年幼喪母,繼母經常跟父親說他壞話,虐待他。但繼母生病,大冬天想吃鯉魚時,王祥還是跑到冰上躺著,想用體溫把冰層融化,為繼母抓鯉魚吃;三國時的陸績,拜訪袁術,袁術用當時稀有的水果橘子招待他,他偷偷藏起來兩個,拿回家給母親吃。

可見在古代,對於孝的定義關鍵是一個「無微不至」,時時刻刻把父母擺在第一位。到了現代,我們對它有不同的理解,更注重子女是獨立的人,不是任何事都聽從父母的附庸。當然,孝順還是很重要的,只不過孝順的重點在哪兒,還沒有定論。

而「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下一句更加現實,可謂道盡了世間百態,這句話就是「久貧家中無賢妻」。前一句說的父母與子女,下一句說的夫妻,在中國,孝子、賢妻是兩種非常受推崇的標籤,這是從古至今的文化積習。

中國男人娶妻時,往往喜歡賢妻良母型女人。而從古至今,這種女人也並不少見。古代有很多女人默默在丈夫身後支持丈夫,丈夫功成名就,她們卻往往連名字都沒有被史書記載。到了現代,也有很多女人在丈夫一窮二白時嫁給他,為他打理家事。

女人當然希望有好的物質生活,但也不見得就是一心要嫁給富人,那些嫁給窮人的,很多都是希望兩個人一起奮鬥出美好的未來。「久貧家中無賢妻」,說的就是如果男人沒有志氣,不肯向上,家裡一直窮下去,再賢惠的妻子,也會徹底失望、性情大變的。

這句話雖然不像上半句那樣出名,但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然有足夠的警示意義。夫妻雙方應該是互相促進的關係,不是一方好就可以的。男人要是可以勤勞勇敢,家裡的妻子才可能一直賢惠;男人要是不思進取,原本賢惠的妻子,也會變成另一個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蜀山筆俠 的精彩文章:

世人都認為是陸小曼害死了徐志摩,陸小曼卻痛斥林徽因才是兇手
她13歲被迫嫁給同學父親,卻幸福無比,生下2子2女,恩愛一生

TAG:蜀山筆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