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雁翎刀、雁翅刀柳葉刀,滿清三種最負盛名的刀劍形制,哪種使用的更多?

雁翎刀、雁翅刀柳葉刀,滿清三種最負盛名的刀劍形制,哪種使用的更多?

關於建州刀劍的形制,首先要對其來源進行分析,建州刀劍無外乎幾個來源:一,滿洲女真刀劍,主要是滿清入關前自造的刀劍,其形制首先襲承金元刀劍,這有幾個原因,首先是遼東為蒙古控制時間較長,女真各部都有相當蒙古化,其次是女真與蒙古諸部交流極多,雙方通婚貿易不斷。

萬曆十七年,努爾哈赤整編軍隊,分其軍為環刀軍,鐵鎚軍,串赤軍,和能射軍,其環刀當類似於金元環刀,金元之環刀刀柄環首,短小彎曲,黑韃事略載,有環刀,效回回樣,輕便而犀利,靶小而偏,根據搜山圖之環首彎刀可見其為曲刃平身,無脊,刀尖上挑收窄,尖銳鋒利,長度較短,搜山圖中另有環首直刀,其形制則類似於宋手刀,由此我們判斷,元之環刀當近似於搜山圖之環首彎刀,如此則建州之環刀應也近似此形制。那麼是不是說一定是如此呢?也不然,因為北方民族已經深受明朝和朝鮮影響,武備志中所畫北寇服飾與後金相仿,其武器既有狹刃彎刀也有宋明闊刃手刀,此闊刃手刀就是雁翅刀。

如此就提到了建州軍的第二個武器來源,明軍刀劍,明軍刀劍出了繳獲仿製以外還有賞賜之類的來源,例如努爾哈赤使用的御用劍,此劍劍刃劍裝明朝形制,為萬曆年間封老奴龍虎將軍是所賜,這個被置於盛京尊藏,可不是傳言中什麼重幾十斤的玩意兒,這把老奴真用過的「太祖高皇帝御用劍」通長80.5厘米,刃長58.3厘米,寬3.1厘米,其長度較96厘米的明朝公卿佩劍短,類似於明軍佩劍,屬於中劍類型。明軍中劍的使用並不普遍,只有中高級軍官才會佩劍,劍更多作為指揮權的象徵,明軍主要使用的是腰刀,到清朝稱其為佩刀。

努爾哈赤佩劍

明軍腰刀既有雁翎刀形,也有柳葉刀型,還有雁翅刀型,此三者清朝都有延續,其中荷蘭人覲見順治後繪製的油畫顯示,漢族武官佩戴的為狹刃雁翎刀,韃靼武官佩戴的為闊刃雁翅刀。根據皇朝禮器圖制,則可知藤牌營使用之刷刀為柳葉刀型(刃長二尺二寸,闊一寸,通長二尺八寸,交兵丁佩刀長一寸六分),但是清八旗使用最多的還是雁翎刀型,到乾隆朝中前期從皇帝隨侍佩刀,到親王貝勒佩刀職官佩刀,兵丁佩刀都是雁翎刀型,唯長度刀裝有等級限制。我們只論清中前期的原因,是到了清中晚期開始走向一條邪路,大量的民間形制進入軍隊,已不可用常理看,和建州後金刀劍當無傳承關

清武官佩刀

清武將像 其佩刀制式較為統一

那麼是不是說1655年覲見順治的荷蘭所畫,就表明八旗武官一定使用雁翅刀呢?也不是,皇太極御用腰刀就藏於瀋陽故宮,此刀既為雁翎刀型,通長94厘米,刃長75厘米,寬4厘米,厚0.6厘米,此刀為實用刀,刀刃格鬥痕迹尚存,刀身開雙血槽,近刀尖四分之一處起脊反刃,上血槽至反刃處,下血槽直貫刀尖。此形制沿用至清中前期,從皇帝隨侍佩刀到清早期八旗兵丁佩刀均為此式樣,兵丁佩刀較短,刃長只有69厘米,闊只有3.3厘米。兵丁佩刀與皇太極御用刀的長度寬度差別未必是時代差異,倒是很可能是等級差異,皇朝禮器圖式中就規定皇帝隨侍佩刀通長三尺,既96厘米左右,闊九分,厚二分,刃長二尺一寸七分;親王郡王佩刀長二尺七寸,闊一寸二分,厚二分,職官佩刀尺寸從通長到刃長刃闊厚度都要低於皇室佩刀,現存高階職官佩刀刃長為67-69.5厘米,厚0.68-0.7厘米,兵丁佩刀中健銳營雲梯刀通長與兵丁佩刀相同,但刃長加一寸。

這說明後金和清早期實際上是雁翎刀並用,那是不是說闊刃的雁翅刀就比雁翎刀厚背刀沉呢?這可很難講了,明軍中雁翅刀本來就不多,無論是紀效新書還是練兵實記武備志所畫腰刀刃型,都是柳葉刀,現存實物中雁翎刀也很多見,後期的倭造腰刀形制更趨向雁翎刀。少數明代雁翅刀實物卻是較沉重,例如明中期錯銀八寶卷草紋飾雁翅腰刀刀頭較大,總長96厘米,刃長77厘米,寬4厘米,刀頭寬5.2厘米,厚0.8厘米,刀身開雙血槽,直達刀頭。

軍博所藏之刀 左四清大閱寶刀 左三伊斯蘭風格十字格刀 右二恰克西刀 以及兩把藏刀

但是雁翅刀實際上不是很適合馬戰,其較沉重不太適合馬上揮砍,在火器發展後,明軍逐漸用輕便的鎖子甲和棉甲,代替了沉重的舊式鐵甲,雁翅刀也迅速被元式的雁翎刀和柳葉刀取代,作為其對手的建州沒有什麼破甲的需要對雁翅刀,應當也沒有多大特別喜好。他們更多使用的還是柳葉刀和雁翎刀,這兩種刀輕便靈活(明定製,腰刀一斤十兩),刃薄鋒銳,刺割兩宜,較只有劈砍一途的雁翅刀,更加適用其騎步並用的戰術,長期以來都有建州精於騎射的說法,其實建州之步兵極精,建州早在各部混戰中,就依靠其步兵攻城奪寨,女真諸部混戰中,城寨爭奪戰的比例和重要性要大大超過野戰,畢竟女真人居住的是遼東的山地,而不是西部的草原。這一點徐光啟早有認識,他在摺子里寫道:奴之步兵極精,分合有術,以往言東事者但言奴騎射,此不可不察也。

明中期錯銀雁翅刀

清早期戰刀中還有另一種較獨特的刀型,就是直背砍刀,典型例子是康熙御用戰刀,此刀通長89.5厘米,刀刃最寬處3.8厘米,最厚處0.75厘米,刀頭加闊背斜,刀身平造,刀柄與刀身約3:2,雙手握持,破擊力強,為步戰用刀,有網友稱其為關東大掃子,為前鋒營步兵裝備,未有記載,不敢取信。清軍確有雙手砍刀三種,頭闊背厚,但是都是綠營使用,即使是雙手佩刀五種也都是綠營使用的制式武器,不知道這前鋒營砍刀從何而來。

綜上所述,可知建州時期其刀劍,還更多的以雁翅刀或者環首彎刀這樣的環首刀為主,到了後金時期,大量使用的就是雁翎刀柳葉刀這種輕薄鋒銳的多用途刀,及至清初,則雁翅刀已不多見,柳葉刀也被限制在藤牌營等特種部隊,雁翎刀幾乎一統佩刀天下。不過不論哪種刀,其刀背最厚目前現有實物也不會超過0.8厘米。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士刀傳奇 的精彩文章:

造型奇葩的印度武器——環刃查克拉
戚家刀和苗刀有何關係?

TAG:武士刀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