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右上角點擊關注,更多影視資訊、影評、電影推薦!

這是一個將背景聚焦在納粹時期的藝術發展,以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全新角度講述了一位年輕藝術創作家在如此艱難的政治環境之下一步步走向內心的藝術世界,找到真正的自我的故事。

電影《無主之作》以三個多小時的時間給觀眾以主人公追求時代藝術為主線,圍繞愛情,政治獨裁,自我啟蒙,人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挖掘,使得這部藝術題材的電影頗有深度與價值。

該電影榮獲2018威尼斯影展主競賽青年電影獎最佳國際視頻,併入圍第91屆最佳外語片提名。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故事從德國奧斯卡影帝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飾演的男主角寇特巴奈特(Kurt Barnet)的姨媽伊麗莎白開始講述。

伊麗莎白姨媽是巴奈特的藝術啟蒙者,在一二戰過度期間剛取得高中畢業證書的伊麗莎白在學習的禮儀隊被指定向希特勒獻花,深受震撼的伊麗莎白由於全裸在自己的侄子的眼下自殘被當時的納粹政府劃為沒有意義的生命,以毒氣至死。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已成年的巴內特為追求藝術來到藝術學院學習,遇見真愛也遇見了間接殺害伊麗莎白的教授。巴內特為了追求自己心中認可的自由現代藝術,在他好友的幫助之下來到了西德白手起家,以及在帽子老師的啟蒙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並成功地在柏林牆另一邊的德國舉辦了自己的畫展。

01 啟蒙/Never look away

巴內特的藝術啟蒙來自於伊麗莎白,每一位藝術家心中對美感的定義都不同。伊麗莎白在巴內特小時候裸身彈鋼琴的那一幕對他的藝術哲學影響很深,伊麗莎白心中對美感的定義傳遞給了幼小的巴內特,在他心中播上了真實之美的種子。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所有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絕不要把目光移開」巴內特在赤裸的伊麗莎白姨媽面前第一次感受到了真實的美感。以至於在成年過後的巴內特也同樣的追求真理之美,眼中始終閃耀著對於真理尋求的渴望與激情的火花。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但是在如此獨裁的政治背景之下的伊麗莎白很快被基因論給謀害,在這一荒謬的邏輯下,政府有權判斷一條生命是否有意存在,那些本應該救人的醫生教授們頓時變成了病人們最大的噩夢。尚未理解精神世界就以精神病的身份對待,這一荒謬的現象至今都非常的普遍。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02 尊嚴,愛情,人性與「藝術」

戰後教授被捕,巴內特的父親由於參黨而被拒工作。諷刺的是,被迫入黨卻始終為教育做貢獻的父親被迫屈身去做清潔,受不住屈辱而自殺,而戰時草菅人命的教授最後卻能重拾尊嚴直面嘲諷巴內特的父親,導演以一種似巧合但背天理的情節安排,狠狠地嘲諷了兩個人戰後的命運。

然而命運的黑暗當中往往有光明,將伊麗莎白姨媽間接謀殺的教授生下的女兒卻碰巧遇見了巴內特並很快愛上彼此。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演繹他們之間的愛情時,幾乎沒有遮掩女性演員的身體部位,也許導演和巴內特看到的一樣,都屬於女性的美,鏡頭也同樣和巴內特一樣,Never look away。同時戰後教授的出場鏡頭安排也非常的鬼斧神工,與恰到好處的電影配樂結合在一起使得那種命運的諷刺感與納粹力量不饒的恐懼感在燈火熄滅的那瞬間就從黑暗當中瀰漫開來。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但是命運的巧合也會作弄彼此。受基因優劣論影響的教授發現女兒懷孕三個月後,殊不知由於他太想自己的基因完美,以至於親手斷掉了自己的血脈。但在給自己女兒墮胎成功後,導演安排了一段極具諷刺意味的鏡頭,在當晚餐桌上教授在面如死屍的眾人面前,吃得比誰都起勁,笑得比誰都開心。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納粹的險惡迫害在巴內特兒時帶走了伊麗莎白,卻也同樣的在長大之後帶走了自己孩子,這意味著屬於巴內特的鬥爭還沒有結束,尋求真相的道路也遠遠還沒走到盡頭。

但有意思的是巴內特選擇尋求真相的方式是藝術,尋求真理的方式是繪畫。在東德藝術學院的老師的第一堂課里,就強調了社會主義與現實主義繪畫的正確性,每一個人的每一幅畫都在表現社會主義的偉大與英明,你與他人的畫作與想法都是在維護社會主義,其他的一些新的形式主義則稱之為非民主的,自負的甚至是墮落的。老師舉了畢加索的畫作為例並讓大家以此為戒,可此時聽講的巴內特會認為老師口中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就是他心目中世界的公式么?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雖然擁有過人天賦的巴內特很快就在藝術學院有了很高的造詣,甚至被邀請去繪製壁畫這一連繪畫教授都渴望的工作,但是巴內特始終認為自己在東德的繪畫都是錯誤的,不是美的本身,不是他最求的真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他能犧牲掉一切在東德的資產與成就,在好朋友的幫助下義無反顧的與艾麗去往西德。為了尋求自我,他翻越了柏林牆,視以往的一切為塵土,若沒有足夠的自我認識,創作的熱愛與追求的勇氣,這是絕不可能實現的。

03 牆那一邊的自由/「我,我,我」

巴內特憑藉他的實力很快就進入了西德的藝術殿堂:杜塞爾多夫。在這個方沒有社會主義與現實主義,這裡滿是東德老師口中的「我,我,我」,杜塞爾多夫是德國當時現代藝術的發展要地。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西德的帽子老師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中,讓同學們選擇相信的執政黨,但是後來帽子老師將其全部燒掉了,這意味著藝術不應該受到政治的約束:「只有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每一個人都能當藝術家,只要將他的主觀能力自由地表達出來」,「藝術家是神父,是因為他讓這個世界獲得了自由」。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這裡的每一句都與東德老師所傳遞的思想大相徑庭,但巴內特聽得入迷,在這一刻他知道自己真正的來到了屬於自己的地方,找到了真正的藝術而非形式上的。或許在這裡,每一個人,都在「我,我,我」。

04 「你是誰」

巴內特學習的非常快,很快就完成了一系類優秀的作品,就在一次課堂上老師讓大家分享近期的學習成果,巴內特第一次提到了自己關於樂透號碼的想法:

「真實世界給物質賦予的意義,就是真實之美」這是巴內特所言的言外之意,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樂透數字會美麗動人的原因所在。老師看出這一點,決定看一眼他的畫作,但當老師看完巴內特在模仿上進行的創新畫作時,卻和巴內特講了關於自己藝術的故事。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原來老師以前是一名富二代,只是想當一名商人,但後來在戰爭時期當了新兵值機員,在一次墜機後被當地的游牧民族親手用油脂和毛氈救回來。

毛氈與油脂對於老師來說就是屬於他自己的真實,而這些真實能給予他美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老師會想看巴內特的畫作,因為他們在這真實為美上達到了共鳴。「那些我從未體驗過的,唯一不用欺騙就能堅持的,就是那些油脂與毛氈」對於當時已經奄奄一息的老師來說這是他唯一能感受到的,油脂和毛氈在很多年後依然能讓老師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老師一直用他們進行創作。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不管我思考什麼,不管由此會產生什麼,都只能說明我存在」,對於笛卡爾來講他與思考共存,唯有思考才能讓他感到真實;對於老師來說他和油脂與毛氈共存,唯有和它們在一起才感到真實。但對於巴內特呢?他與什麼共存?他與什麼在一起才能感到真實?才能感受到屬於他自己的美?帽子老師最後問道:「你是誰?」

05 真理/真相 與 La

巴內特始終在思考著老師的問題,始終難以下筆的他最後卻選擇臨摹照片。「我不知道,但我感覺就是它了」,其實影片早在前面就一直在對巴內特的內心世界進行鋪墊,伊麗莎白的真實之美,世界的公式,以及觀眾容易忽略的那一句「幾乎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的照片,但都會喜歡自己的畫像,因為照片更真實」都在建造巴內特的世界。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巴內特感受到的真實,並不是某一件特殊的物品,也不是人的思考,而是最真實的東西,是真相,這就是為什麼巴內特最後會選擇臨摹一些很常見的照片,因為對他來講,這些照片就是最真實的東西,就是真相。托帽子老師的啟發他終於理解了這一點,完成了屬於他的一幅幅「無主之作」。

當然,命運的巧合從來不會無故缺席,你堅持用盡生命追尋它時,它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回應你。就在巴內特完成之際,一陣風帶揭開了伊麗莎白所有事情的真相,半開的窗戶使得伊麗莎白的畫像與教授的畫像拼接在一起,彷彿在無聲的暗示巴內特一直尋找的真相就在眼前。窮盡一生用藝術來追尋的真相終於在呈現在人物交織的無主之作中,使看見這幅畫的真兇--教授,頓時充滿驚慌與恐懼。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巴內特在好兄弟的資助之下,成功舉辦首次私人畫展,自己與妻子艾麗的愛也終於結出了愛的果實。在畫展之際,記者問到畫上的排版都是由巴內特來製作的,似乎都用刷子模糊處理過,這是否太過隨機?這同時也是觀眾們的疑問,又一次,巴內特的簡單但蘊含豐富的樂透回答解開了記者和觀眾的疑問。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影片的最後給予了全片一個非常棒的的升華和及首尾呼應。從畫展回來的巴內特,在路上剛好踩到汽車司機下班的點,使他回想起當年伊麗莎白在群車間感受鳴笛的那一個瞬間,以及赤身裸體彈琴的那一幕。帶著好奇和疑問的巴內特和司機們溝通好,回到了當年伊麗莎白的位置。

「一,二,三」

「La!」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就像開頭圍繞著伊麗莎白旋轉一樣,鏡頭也開始圍繞著巴內特旋轉,在響徹雲霄的鳴笛聲中內特終於明白了,伊麗莎白所聆聽的,伊麗莎白為之激情的,是萬物的真理,鍵盤上的La,桌面上的La,自己腦袋上的La,以及喇叭聲的La。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奇妙的命運,不約而同,讓知曉了真理的兩個人,在相隔數年後的傍晚,綻放出一樣發自內心的笑容。

06 寫在最後

《無主之作》在視覺效果上美輪美奐,長達3小時的鏡頭使得每一個美好,每一個揭露人性的瞬間得以停留,電影留出大量空白給觀眾思考,欣賞和讚歎。

人性,愛情,藝術,哲學在時代的變化當中交織演繹,導演對細節處理極致使得全片沒有一幀是無意義的,浪費的。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無主之作》不僅僅是一個德國藝術大片,同時也是一個愛情片,哲學片,入圍第91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外語片提真的是名當之無愧。

《無主之作》猶如一杯充滿驚喜且澀中帶甜的咖啡,需要我們喝到杯底才能知道它所有迷人的味道。

反典型二戰片《無主之作》:另類視角解讀藝術生命,開啟求真人生


右上角點擊關注,更多影視資訊、影評、電影推薦!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