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越來越多,未來會有多少中國人被熱死?
撰文 | 湯佩蘭
責編 | 夏志堅
● ● ●
發表在8月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地表氣溫上升速度一直快於全球,預計未來會出現更多高溫天氣。如果氣溫上升幅度從1.5°C增加到2℃,每年將增加超過2.79萬例與高溫相關的死亡。[1]
研究選取了27個中國主要城市,根據大氣環流模式發現,1961-2005年期間,27個主要城市的年平均高溫頻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通過把1986~2005年作為參考期,將2060~2099年作為未來時間跨度,研究人員設計了5種跟溫室氣體排放濃度最相關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景,即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來反映不同氣候政策的可能後果,描述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減緩的綜合聯繫。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特聘教授蘇布達對《知識分子》表示,這一研究與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有關。《巴黎協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不高於工業革命前水平2℃,並努力控制在1.5℃以內。「到底全球升1.5度、2度的時候,不利的影響會增加多少?我們是想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高溫熱浪的影響。」 蘇布達說,她是該論文的作者之一。
跟以往對高溫熱浪與發病率、死亡率的多數研究相比,蘇布達表示「(這項研究)將動態的社會經濟也納入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氣候變化的風險研究」,因為「人們對不利影響的適應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套中國格點尺度上的 SSP 數據,相比目前國際上以國家為尺度、在空間上比較粗糙的數據,更有利於在中國境內開展研究。
由於不同年齡、性別群體面對極端氣候的適應性不盡相同,研究將2007~2013年熱死亡相關案例按照性別(男性和女性)和年齡(勞動年齡:15~64歲和非勞動年齡:≤14歲和≥65歲)分成四組進行分析。令蘇布達團隊吃驚的是,隨著中國老齡化比重越來越大,研究發現中國非勞動力人口的死亡人口比重上升幅度非常顯著,這比原先的預想更加嚴重。根據預計,當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5℃的時候,每年非勞動力人口的熱相關死亡率將從1986年-2005年的32.1人/百萬人增加到48.8-67.1人/百萬人;當溫度升高2℃時,死亡率將進一步增加到59.2-81.3人/百萬人。
據財新網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氣與氣候學家丁一匯8月4日在公開場合表示 「在2030-2040年之間,夏季熱浪將成為氣候的新常態。」[2] 2018年7月同樣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稱,由於氣候變化和農業灌溉的緣故,中國華北平原可能將會面臨致命的熱浪侵襲。[3]
西歐在今年6月底和7月底發生了極端高溫,多地刷新歷史記錄。據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C3S)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8月的數據報告,2015年到2018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四年,而2019年7月的全球平均氣溫與2016年7月(上一個最熱的7月)持平,甚至略高。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WA)8月2日的最新報告稱,如果沒有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在法國和荷蘭,這樣的極端氣溫幾乎千年一遇;在英國和德國,其發生的頻率約在50到100年之間。2003年歐洲熱浪導致超過30000人死亡的陰影還未遠去,今年6月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已出現多人因高溫致死的新聞。
作為個人針對熱浪等極端氣候該如何應對?蘇布達建議普通人在看到、聽到或者得到預報預警以後,要減少自身的暴露度,同時準備一定的藥品和充足的清潔飲用水。
「面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怎麼樣去適應氣候,怎麼樣減緩氣候持續的變暖,還有一個就是要積極探索一些減排的路徑。」 蘇布達表示。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