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一天:了解佛教世界傳播史 學習佛教史文化價值

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一天:了解佛教世界傳播史 學習佛教史文化價值

2019年8月6日,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廣東省佛教協會協辦,廣州光孝寺、珠海普陀寺承辦的「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進入第一天,學員們跟隨導師了解佛教世界傳播史的發展歷程,體會中國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譯經事業的開展與傳承,拓展中國佛教走向世界的廣闊視野。

(現場視頻,如有廣告為騰訊自動插播,敬請諒解!)

上午10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夏德美老師的《佛教世界傳播史概述》在三學堂內開始。夏德美老師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史、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研究,並且參加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魏道儒研究員主持的社科院重大項目《世界佛教通史》。

課程開始後,夏德美老師分別從佛陀創教與佛教初傳、阿育王與佛教走出五印度、佛教向南亞及東南亞傳播、佛教向東亞及東北亞傳播、佛教走出亞洲等五個方面,帶領學員了解佛教走向世界的歷程,加深學員對佛教全球化的了解。

夏德美老師講解說,佛陀生前,佛教在恆河流域廣泛傳播。公元前270年,孔雀帝國的第三代君主阿育即位後,積極弘揚佛法,在各地建立佛塔,並派出使者到周邊地區傳播佛法。公元前247年,由阿育王的兒子馬興德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把佛教正式傳入斯里蘭卡。隨後,佛教大概在公元前2世紀傳入西域,公元前後傳入漢地,東晉時期傳到朝鮮半島,南北朝時期傳到日本。

在夏德美老師的耐心講解下,學員們對伊存授經與漢明帝求法、東漢末年的佛經翻譯、三國兩晉時期的佛經翻譯和西行求法、東晉佛經翻譯的新時代、南北朝佛教的蓬勃發展、隋唐佛教的國際地位、漢譯佛典的特點和貢獻等佛教傳入漢地的路線和時間有了全面細緻的了解。

下午14時30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哲學博士、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佛學院教授園慈法師的《中國佛教史講座》在三學堂開講。園慈法師是中國佛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培訓部主任,也是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首屆和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翻譯組組長、北京釋家翻譯導師、聯合國衛塞節執委會副秘書長。

講座開始後,園慈法師圍繞翻譯在佛教中國化中的作用,詳述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翻譯策略的演進,帶領學員深入細緻地了解「佛法東來——兩漢、三國、西晉佛教」和「融化發展——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佛教」,掌握相關翻譯思想和原則。

園慈法師以流暢的英語,詳細完整的講解東漢佛教發展、佛教的初傳以及佛教初傳中國內地的時間、譯經大師鳩摩羅什的貢獻、法顯大師的西行求法活動、十六國時期的佛教文學與藝術等,並對其中涉及到的辭彙作重點講解,諄諄教誨學員要注意英語中褒義詞和貶義詞的相關用法。

無量善事,菩提道業,因一事增,謂不放逸。學員們深知學習、修行都是點滴的工夫,跟隨園慈法師精進修學,仔細聆聽法師講解,在了解中國佛教史的同時,也深入學習了佛教相關辭彙的準確用法。

晚18時,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香港佛法中心主席法光法師的《世界佛教史講座》開始。法光法師曾任香港大學明德教授,從事佛學研究與教學30餘年,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對南北傳佛教哲學都有很深的造詣。

講座中,法光法師指出,西方文化與佛教文化的第一次接觸,發生在阿育王時期。當時,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使者傳播佛教,佛教文化便同希臘文明交融形成獨特的犍陀羅文明。

法光法師以《妙法蓮花經》和《大乘起信論》的英文譯本為案例,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各個階層對佛教的態度與接受過程;以英文譯本中的「真如(Model)」「如來(Incarnate True Model)」為例,帶領大家學習各個英文譯本中的相關論述及相關辭彙。

講座結束後法光法師與現場學員進行了學術對話,期間現場學員向法光法師提出問題,法光法師一一耐心解答,直到學員完全明白。

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東方文化精神,已經越來越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與推崇。經過「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一日充實的學習,學員們對佛教世界傳播史的路線、中國佛教史、世界佛教史等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快速掌握英語翻譯技巧,為後幾日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珠海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吃素之人可以喝牛奶嗎?為什麼說食肉即是用錢買禍?
明生大和尚出席延祥古寺全堂佛像開光暨門凈法師晉院典禮

TAG:珠海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