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導語:

公元907年,享國289年的大唐王朝落幕,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大分裂時期,即五代,正統史學家們一般稱五代為中原王朝,稱十國為割據政權。這裡只說五代,在中國歷史上,一樣是分裂的還有三國時期。但同樣是分裂,三國比較為人熟知,但五代卻不怎麼被提起。

因為,比起三國,五代實在是有些太「丟人」了。


五代的老大,比不上三國的老大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三國各國的老大,比如劉備,雖說是個賣草鞋的,但不管怎樣,也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也可以划到沒落貴族的行列。再說孫權,家族世世代代在吳地做官,父親孫堅是長沙太守,也是個官後代,據傳他們還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子孫。再說曹操,是太尉曹嵩的兒子,曹操後來也是魏王。再看那些各路的頭頭,袁紹,馬超,董卓,哪一個沒背景。咱比不了出身比別的,三國的人,多多少少有些家喻戶曉的故事,可五代呢?就太不一樣了。

比如朱溫(後梁太祖),往好了說,是綠林好漢,往壞了說是地痞流氓。

朱溫小時候,家裡窮,母親沒有時間管他,他自己橫行鄉里,鄉里的人對他都很反感。後來加入黃巢的起義軍,因功被封為同州防禦使。此人很會變通,能進能退,他見起義軍勢力漸弱,自己又與黃巢的心腹孟楷不和,就投靠了政府,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同時還被賜名「朱全忠」。

朱溫以汴州為根據地,四處打仗,擴充自己的地盤以及實力。黃巢被鎮壓以後,能夠和朱溫一較高下的,就只有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和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公元907年,他在一群下屬的規勸下,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開平。911年,河北趙王王鎔歸附李存勖,朱溫派遣王景仁征討,王鎔於是請求李存勖援助他。

這年冬天,王景仁與李存勖的部隊在柏鄉相遇,在同李存勖交戰中慘敗而歸,911年7月,燕王劉守光稱帝,李存勖派兵去討伐,劉守光求助於朱溫,朱溫決定攻打王鎔,聲援劉守光,912年2月15日,朱溫親自率軍從洛陽出發。

此去,可以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來形容。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朱溫劇照

因攻打蓨縣(今景縣)所用時間長,軍隊被敵軍數百騎兵騷擾,帳篷糧草大部分被燒,軍心潰散,另一面,李存勖對劉守光的攻擊速度很快,劉守光幾乎被消滅,朱溫圍魏救趙的辦法也失敗了,就立刻收攏軍隊,準備撤退。

這一打,直接把朱溫自己「打死了」。本就年老體弱的他,這再加上行軍顛簸,5月6日返回洛陽,6月22日被親兒子殺死。原因呢?自然是那皇位的繼承問題。

當然,都說了不如三國的老大,朱溫自然也有黑的一面,朱溫有一次打仗,抓了三千俘虜,突然狂風暴起,沙塵亂飛,朱溫認為這是人沒有殺夠,於是下令把俘虜全部殺死。對敵人這樣,可以,能忍,可他對自己人也不太厚道。

朱溫治軍很嚴酷,注意是嚴酷,有一次他檢閱軍隊,發現有一隊的馬瘦,就把頭目拉了出來,處以腰斬。注意,就是因為這個,就把頭目給腰斬了,朱溫自然也怕因為自己這樣反而成為光桿司令,就在每個士兵臉上刻字,只要你逃跑,抓住就砍頭。

為了防止士兵打仗不賣力,還獨創了名為「跋隊斬」的軍法,只要小軍官死了,那麼下面的士兵一併處死。這個朱溫還在妻子死後,經常召自己的兒媳侍寢(注意,朱溫的親兒子和養子加在一起也不少),這甚至被底下的兒子們當成爭寵的首要方法,這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妻子送給自己的爹。

楊行密(奠定南吳政權),此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是,楊行密身體好,勁兒大。當黃巢帶兵造反時,他就加入了,可還沒有好好表現,就被政府軍俘虜了,後又被廬州刺史鄭棨給放了。有了這次教訓,楊行密乾脆加入政府軍(做了廬州州兵)。因為上司對他不滿,他便殺了上司,然後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起兵叛亂,佔領廬州,又先後攻下淮河以南,長江以東各州。

政府呢?此時已慌了手腳,那就給他點甜頭安撫安撫。公元90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受封后的楊行密,就開始忙著打仗來穩定局勢。楊行密為政期間,選賢任能,招集流民,輕徭薄賦,因此做出了不曉得貢獻,但,楊行密死後,兒子就太不爭氣了。直接弄出來了個皇權旁落。徐溫,徐之誥先後獨攬朝政,而徐之誥,就是有名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爺爺。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李存勖畫像

李存勖(後唐庄宗),自幼便善於騎射,膽略過人,心性豁達,深得父親寵愛。完成父親的三大遺願後,就比較驕傲了,如果說他可以保持住為了完成父親遺願時的勢頭,估計可以統一全國。908年,李存勖襲任河東節度使,和晉王。

奪得實權後,5月,李存勖親自率軍大敗後梁的軍隊,910年,李存勖又力排眾議,親自率軍支援成德,義武,次年殺得梁軍橫屍數十里,成德,義武也倒向李存勖。916年,大敗梁將劉鄩,從此梁晉形勢逆轉。隨後滅亡後梁,平定前蜀。讓那些已經建立自己的小朝廷的南方割據勢力緊張的睡不著覺,紛紛來獻殷勤,比如南楚君主馬殷,就派自己的兒子馬希范入京上繳後梁發的印信,還把部署將吏的姓名造冊上報。

荊南的高季興,還親自到洛陽以地方官員的身份見李存勖,並且表示擁立新王朝。這樣的成績,完全是個厲害角色啊。要是保持住這勢頭,統一全國完全有可能啊,而且此人平時也喜歡音樂,喜歡歌舞,戲曲,文學,且成就非凡,這些都挺好,可這樣的一個人,偏偏喜歡伶人(演藝的人),真的是天妒英才,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藝名,叫李天下。他的這一愛好,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當時有一個叫周匝的伶人,被後梁抓走,李存勖救下他後,周匝開口第一句話就提要求,說自己能活下來,全靠後梁的兩個伶人幫助,周匝建議讓他倆當刺史,李存勖呢?不顧群臣阻撓,爽快答應。這讓跟隨他打仗的手下看懵了,自己出生入死流血流汗到頭來還不如一個伶人。

還有一次,李存勖自己在戲台上大叫:「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一個叫敬新磨的伶人,上去就是一巴掌,說:「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復誰呼邪!」大概意思就是說,李天下只有一個,你叫誰呢?看到這件事,我就想說,這哥們情商不一般啊。李存勖最終死於兵變,可以說這群伶人幫了不少忙。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石敬瑭畫像

石敬瑭就不用多說,有名的「兒皇帝」連下面的人都看不下去。劉知遠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

在我本人看來,五代的君主可以說都是有點被「天妒」了,不論是朱溫,還是李存勖,在輝煌的成就裡總得有那麼多不光彩的一面,但有句話說得好啊「時勢造英雄」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使他們變成了那樣,身逢亂世,特別是一個胸有大志的人。在這樣的亂世,他們敢徹徹底底地相信誰呢?他們為一信任的估計就是自己了吧!

可朱溫召自己的兒媳侍寢,這就過分了。實在想不通朱溫是怎麼想的。更想不通他的兒子們又是怎麼想的,可能,這就是皇位的「魅力」吧!咱也不知道,而石敬瑭,石敬瑭就不多說了。


五代老大幹的事情,不符合中國古代主流

五代時期,但凡有點權勢,有點軍隊,不管是誰,都能指著皇帝的鼻子罵,皇帝一旦被逼下去,活著還是死去就不再是問題了。怎麼死,才是真正的問題了。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這一時期有個叫安重榮的節度使甚至喊出了:「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的口號,這就比較像中國近代的軍閥混戰了。在五代,大家對皇權不再敬畏,亂世之下,你要是有權有勢,還有兵,那就可以用「真好」兩個字形容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去當皇帝,不去爭皇位,底下的百姓都替你著急。皇位變更這可以說是家常便飯,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卻沒有什麼輿論攻擊的原因。人們見怪不怪了。


朱溫,907年篡唐稱帝,為後梁;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沿用唐為國號;936年,耶律德光(契丹主)冊封石敬瑭為皇帝,國號為晉;948年,劉知遠稱帝,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951年,郭威稱帝,國號大周。

這還不帶十國的更替,皇位換人如此頻繁,百姓也該見怪不怪了。

但漢末,即使各路諸侯,各地豪傑再有權,再有兵,也沒見誰廢了皇帝啊,就是唯一稱帝的袁紹,不久就眾叛親離,一命嗚呼。「外定武功,內修文學」的曹操,也只是來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沒廢帝。而董卓,即使廢了少帝,可後來不也立了劉協為皇帝嗎?

五代老大的做法,把皇帝弄得跟擺設一樣,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完全不符,君主沒有了君主的樣子,臣子更沒有臣子的樣子,而子弒父來當皇帝也出現了,朱溫就是被自己的親兒子朱友珪給殺了。朱友珪大力發揚「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和朱溫一樣幾乎干一樣的事兒,後來朱友珪後來又被自己的弟弟朱友貞殺死。值得一提的是,朱友貞用了朱友珪殺朱溫的辦法殺了朱友珪。都是兵變。都有禁軍參與。

這可是完全在挑釁儒家啊,而儒家又是真箇封建時期的正統思想,所以,說五代老大的做法,與主流不相符。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五代的文化經濟,比不上三國

縱觀三國,什麼建安七子,三曹,諸葛亮,蔡邕,蔡文姬,等這些個大文豪,什麼《艷》,《觀滄海》《出師表》《度關山》《薤露行》《苦寒行》《短歌行》《白馬篇》,一個比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可五代呢?

沒有什麼出名的文學創作就算了,還迫害讀書人,黃巢的大齊政權一次性滅了三千多儒生,經濟上,五代更是尷尬,三國時期的什麼屯田,興修水利,擴大手工業經營範圍(關羽失荊州後諸葛亮舉措),諸葛亮還常年派官兵整修都江堰,十分重視後勤。

總之,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的領導人還是很重視經濟的。但五代就不同了,五代就一個詞,忘我廝殺。沒人去管什麼經濟不經濟的,文化不文化的,殺就對了,人家根本就沒時間種地。要是說跟亂世的背景有關,那麼三國怎麼解釋?亂世之下不是更應該注重經濟發展嗎?畢竟「經濟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兩者相輔相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根據上面說的,五代時期,皇位更替頻繁,更替相隔的時間也不長。所以,沒有什麼太多的時間去搞經濟,漢朝休養生息也用了四十多年,文景之治又多少年,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不是短時間的事。五代的君主剛一稱帝,面臨的就是各種敵對勢力,自己建立的國家周圍危機四伏。此時自然是先解決危機,所以就放鬆了。所以,不注重經濟這一做法倒似乎可以理解。不過,五代的政治上也是有些成就的,軍事上,那就是不言而喻了。


五代開拓的疆土,比不上三國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從圖中看 ,魏國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對西域的統治,設置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征伐高麗句後將朝鮮半島北部歸入版圖,南部大概以秦嶺淮河與蜀國吳國為界,滅蜀之後,領土再次得以擴大。

蜀國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兩省的大部分地區,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以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吳國佔有漢末揚州和荊州大部分地區,以及交州(包括今中國廣西和廣東,越南北部和中部,三國時期,吳國分交州為廣州和交州,交州轄境減小)全境。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領土擴張還是可以的。

可五代就不一樣了,僅僅是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有句話說:「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可見其重要性。

可石敬瑭為了契丹的援助,給了契丹。往後的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開國後,燕雲十六州也是幫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忙。其實燕雲十六州,與其說是石敬瑭割讓出去的,倒不如說是耶律德光打下來的。因為石敬瑭在與後唐翻臉後所真正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一座孤城,石敬瑭不過是簽了個字。所以,說是耶律德光打下來的,可能更合適。

五代PK三國:同樣是亂世,卻多處不如三國

石敬瑭因為懷疑皇帝對他起了疑心,便決定起兵反叛,後唐派大軍討伐,石敬瑭被圍困。只得向契丹求援,後被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當了兒皇帝。建立後晉後,於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讓給契丹。


結語:

總的來說,五代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亂世,皇位更替頻繁,戰爭使百姓受苦,即使有些惠民的政策,那也是出於穩固政權,所以,當代人更應該珍惜和平。但,也得牢記一句話,我們不惹事兒,但,我們也不怕事兒。

那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倒沒錯,五代最終被宋取代。對於契丹,也算是外來侵略吧。以小見大,對於那些侵略者,那些反華勢力,回看中華上下五千年,就像《精武風雲》里的那句,中國這個地方來了多少想欺負我們的外國人,最後等著的就兩字,滾蛋!

比如,漢朝的谷吉,出使匈奴被殺,朝野震動,於是,時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的陳湯,集結軍隊,率四萬精兵向西征討。這一戰,漢軍大獲全勝,斬殺敵國貴族一千多人,漢軍一路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因為此戰,不是為了侵略。

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抗擊倭寇。公元1592年,明朝軍隊開赴朝鮮,與日本太閣豐臣秀吉派來的軍隊作戰,一打就是六年,一直打到豐臣秀吉歸西,最終,日軍被全部趕出朝鮮。這是明朝有名的萬曆三大征之一。

抗日戰爭,中日雙方實力懸殊巨大,最後的結果呢?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華民族在用行動詮釋什麼叫做:中華民族,不可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評說 的精彩文章:

中國曾發生一起嚴重鐵道事故,275人死亡失蹤,鐵路運營中斷15天
24歲封候拜將,文武雙全的鄧禹,因何成為「蕭何韓信」集合體?

TAG:歷史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