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你」、「我把你踢飛」,說狠話的娃,誰明白他心裡的苦?
孩子說髒話別焦慮
這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文 | CC爸媽
(ID:cc-bama)
我要打死你!
我想把你的頭砍掉。
媽媽是大壞蛋。
最近,閨蜜很苦惱的和我分享了她家娃的雷人語錄。她說也不知道孩子最近怎麼了,稍有不順心就冒髒話。
剛開始,娃說了一句「打屎你」他爸還覺得好玩,但後來,誰承想這娃簡直不受控制,髒話、狠話越說越凶,閨蜜教訓過、罵過、打過,但都無濟於事。
「你說孩子從小就是我一把屎一把尿的帶過來的,現在娃卻總是『討厭我、不要我』甚至是『打死我』之類的話,真是個沒良心的小白眼狼」...
其實,我能理解閨蜜那種又氣又委屈又痛心的心情。畢竟自己一把拉扯大的娃,還沒說啥溫情暖心的話,先冒出來的竟然是髒話、狠話。
這種理想與現實中的差距,確實讓人很難接受。
雖然難以接受,但卻也不算啥大事。
因為這只是孩子進入到了一個特殊的語言敏感時期,詛咒敏感期。
1
什麼是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一般開始於孩子3歲左右,是「語言敏感期」的一種特殊表現。
當孩子開始瘋狂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時,他們會特別鍾情於各種「髒話」和「狠話」。
比如,令他們隨時都能夠high的「屎尿屁」。
而且你越是阻止,他們就運用地越頻繁。
雖然很討厭,但這也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階段,家長們不用過度擔心。
2
孩子為啥會出現詛咒敏感期?
1、感興趣,激起他人的反應
1歲以後的兒童,當發現一個詞語和一個外物能配上對時,他會重複進行這種配對,比如:「媽媽」,「哎」,並在這一叫一答中享受著語言能指稱帶來的喜悅。
孩子放狠話、說髒話也是如此。
當孩子蹦出一兩個髒話時,大家都投以驚訝的目光,並會說些什麼。孩子會將大人的反應和自己說出的話配對,並覺得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像閨蜜說的,孩子第一次奶聲奶氣地說「打屎你」時,周圍的大人都覺得很好玩,也沒少因此逗孩子。
而孩子可以很敏感的感受到周圍大人的情緒,大家的反應告訴孩子,大家可能喜歡他說的話。
同時,孩子在社交過程中,也需要這些「特殊語言」的加持,讓自己變得有趣,從而吸引更多的小夥伴。
不知道你發現沒?很多3歲左右的小朋友,尤其是男孩子在一起玩時都是喊打喊殺,屎尿屁不斷,不僅玩得開心,感情也在這些屎尿屁中得到升華。
2、求關注,發現語言的力量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很快就會留意到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詛咒敏感期來了。
孩子發現,比起大聲哭喊,說髒話能更快地激起大人的反應。這個時候,體會到了語言的殺傷力,孩子就會經常性的使用這類語言來故意激怒你。
當他激動的時候、憤怒的時候,需要被關注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採用這種可以刺激大人的方式。
3
家長該如何應對?
1、當沒聽見
要明白,放狠話,飆髒話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階段性的行為,並不是孩子學壞了,或者品質出了問題。
只要冷靜應對,不去過多關注孩子的這種行為,這一階段很快就會過去,你的天使寶寶很快就又會回歸。
但如果我們的反應過激,無論是覺得好玩而哄堂大笑,還是義正言辭的批評教育,都是對孩子這種行為的強化。
因為只要能成功激起大人的反應,都會讓孩子覺得好玩,甚至開始期待這些語言會引起父母何種反應。
久而久之,孩子反而掌握了這個可以有效刺激父母的有利武器。
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在研究修正人的行為時,提出的「消退」方式非常適合導正孩子的行為。
因此,面對剛進入詛咒敏感期的孩子,我們需要做的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儘可能地無視和忽略,聽見當沒聽見。
幾次之後,孩子就會因為沒意思、無聊,不再說這些「沒有效果的」話了。
2、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
有些時候,孩子學會放狠話,可能只是為了尋求父母的關注。
當孩子受冷落時,他會說一些狠話來表明自己生氣了,比如在《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因為照顧來家裡做客的小朋友而忽略了嗯哼。
受到冷落的嗯哼便放出狠話,表示一輩子都不想和媽媽說話了,甚至上演了離家出走的戲碼。
其實,嗯哼做的這一切,都只是想要媽媽的關注罷了。
這種現象也存在於二胎家庭中,鄰居家的孩子,自從有了二胎妹妹之後,原來乖巧明理的他,性情大變,經常在家裡發脾氣。
有一次,他沖著妹妹大喊大叫:「都怪她,我現在才那麼慘,摔死她算了!」家裡人一下愕然,劈頭蓋臉地把他罵了一頓。
其實,他並不是真的那麼想傷害妹妹,只是他一下子無法適應爸媽態度的轉變、關愛的減少。
所以,當孩子說狠話時,忙著批評之前,想想孩子到底想做什麼?
當孩子不用刻意去尋求父母的關注,當孩子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有更多有趣的方法去融入人群,他自然而然也就不會再動用他的語言武器。
3、明白「惡言惡語」給別人的傷害
當孩子年齡大一些,理解能力好一些後,明白了髒話、狠話的意思,卻仍然存在這種行為時,我們就需要採取干預的手段。
首先告知說狠話、髒話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打死媽媽,媽媽就消失了,就不能陪你玩,晚上也不能給你講故事」
「如果別人的手砍掉,身體一定會很難過,不能和手在一起」
「你這樣說媽媽,媽媽很傷心、很難過。」
「你想想,如果我這樣說你,你是不是也會很難過。」
當我們讓孩子懂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喚起他的同理心,他可能也就不會再說那些髒話或狠話了。
同時教給孩子,髒話和狠話的溝通方式,並不受歡迎。別人並不喜歡,更重要的是,不是只有說這些話才能獲得關注和有效溝通。
「好好說話」才能得到他想要的,而且人們會更喜歡,同時告知孩子哪些行為受到人們的歡迎(列舉的行為可以貼合孩子實際,最好是孩子存在的),必要的時候給予引導和提醒。
我家孩子在經歷這個階段時,也有過不禮貌的發號施令,比如一臉不耐煩地說,「媽媽你快點把睡衣給我拿過來,快點行不行!」
我會提醒她,「可以,不過在那之前也許你需要先調整一下你的說話態度。媽媽覺得很不被尊重。」
她會做一次深呼吸,然後面帶微笑:媽媽,你可以幫我嗎?
也有過類似「我要踢死某個小夥伴」的極端言論,但我明白,她當下一定是處理情緒實在無計可施了,只剩下撂狠話,威脅別人,宣洩自己。
我會提醒她,「媽媽知道你不是真的想踢死別人,你現在是太生氣了,但是你這樣說別人難過,你自己也不好受,你想不想聽聽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常這樣,她就能跳出極端情緒的泥沼,恢復理智。
總而言之,詛咒敏感期只是孩子語言學習的一個階段,不需要過分焦慮,尤其不能制暴制暴,否則對於髒話的好奇心沒有得到滿足,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行為。
雖然在父母面前不會出現,但當離開父母的壓力,在其他場合還是可能會出現。
只要你不過度反應,正確引導,隨著孩子長大,自然就捨棄了這個幼稚又沒啥用的方法了,你的可愛小天使也就能很快上線啦。
分享文章,讓更多的父母們知道。


※寶寶放屁特別臭,這是怎麼回事?
※張亮稱女兒不能親嘴:異性親子關係的界限感有多重要
TAG:親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