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王守仁表示自己的「猗蘭」之意,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

王守仁表示自己的「猗蘭」之意,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大哲學家,他創立的「心學」風靡一時。他因反對宦官劉瑾而被謫貴州龍場驛,當時那是一個十分荒僻落後的地區。當時的環境讓王守仁覺悟到「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提出以「默坐澄心」為治學立身的根本。這首《龍潭夜坐》描繪了作者夜間獨坐時空寂、超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正是他所謂「默坐澄心」的生動寫照。

王守仁表示自己的「猗蘭」之意,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草露不辭芒展濕,松風偏與葛衣輕。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夜間獨坐,白日的紛雜喧囂都被屏絕在視聽之外,心靈分外地空明澄澈。這時不知什麼地方有花香襲來,詩人感到入夜後花氣更清新更純潔了。遠處溪水潺潺地流著,雖然隔著石林、茅屋,但聲音仍清晰可聞。顯然夜靜心澄,詩人的感覺也分外地靈敏了。越是感覺靈敏,越是能體會到山區夜間的靜謐。

王守仁表示自己的「猗蘭」之意,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這兩句都是動態的描寫,但恰恰襯託了山間夜晚的異常寧靜。看到幽人在月光下行走,這說明整座山看不見其他人影;聽到棲鳥一聲啼叫,則說明萬籟俱寂,再也沒有其他聲音。這正如「鳥鳴山更幽」句,愈是聽到鳥的叫聲,愈是感到山間的幽寂。二者的藝術手法是一樣的。

王守仁表示自己的「猗蘭」之意,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

以上二聯作者寫了龍潭夜坐時周圍的物境,接下四句轉而描寫作者自己的心境。「草露不辭芒展濕,松風偏與葛衣輕。」作者顯然在山間坐了許久,以致草上的夜露沾濕了芒鞋,松風吹來,遍體生涼,若不勝衣。但作者對此絲毫也不在意,因為默坐澄心之後,漸漸地物我俱化,煩惱都消失了,已不再為外界的變化,包括人世間的榮辱動心。

王守仁表示自己的「猗蘭」之意,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

那麼王守仁真的主張「四大皆空」嗎?不,那樣的話就把心學完全等同於佛教禪宗了。因此他末聯寫道:「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猗蘭」指琴曲《猗蘭操》,傳說是孔子所作。孔子自衛返魯,在幽谷中見香蘭獨茂,感嘆道:蘭花是花中之王,現在卻和雜草長在一起,於是就寫了這首琴曲。

王守仁表示自己的「猗蘭」之意,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

王守仁表示自己仍有寫「猗蘭」之意,即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可見他提倡「默坐澄心」並不是真的要把天地萬物,人世間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他要破除的是當時理學家的拘執與遷腐,而代之以一種既是超然的,又是無限深情的人生處世態度。

王守仁表示自己的「猗蘭」之意,不甘寂寞,思有所作為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