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搖晃和摩擦受傷的身體部位時,能夠減輕疼痛?

為什麼搖晃和摩擦受傷的身體部位時,能夠減輕疼痛?

當你低著頭走在路上,注意全部鎖定在手機上時,你的頭可能會不小心撞到電線杆,這時你的第一反應肯定不是想著自己出糗了,而是用手不停的摩擦自己頭。

或者你在做著簡單的工作時,手不小心被抽屜夾了一下,你會拿出手後不停的甩。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是會因為各種原因不小心傷害到自己,出於本能,我們會搖晃和摩擦受傷的地方,當然這是在傷的不是很重的情況下。

通常情況下,這種看似無意識的本能活動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減輕疼痛。

那你有沒有想過你搖晃或摩擦時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為什麼摩擦和搖晃疼痛的部位有助於減輕疼痛呢?

疼痛閘門控制理論

早在17世紀,人們就已經對疼痛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但普遍解釋是與疼痛的特異性理論有關。

疼痛的經歷被認為與損傷直接或線性相關,因為疼痛脈衝(來自受影響區域)直接傳到大腦。

這意味著受傷後的疼痛體驗與身體組織遭受的物理損傷成正比,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它沒有考慮到心理因素,而心理因素在疼痛體驗中顯然起著重要作用。

你看上面這張gif圖,會有什麼感覺呢,是不是有種感同身受的疼痛感。

1965年,羅納德·梅爾扎克和帕特里克·沃爾提出了疼痛閘門控制理論,將世界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痛覺視角。

他們的理論為人類心理如何影響痛覺提供了生理學上的解釋。根據理論,疼痛信號從周圍神經系統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

疼痛信號通過一個門控系統在中樞神經系統(脊髓背角)中進行調節,然後傳輸到大腦,大腦最終「感知」到疼痛信號。

這個理論指出如果門控系統受到影響時,大腦疼痛的感知就會受到影響(即增加或減少)。

而門控系統受影響的主要方式有兩種:

第一個與來自大腦的下行神經衝動有關,下行神經衝動干擾來自受影響區域的上行疼痛衝動。

這些下行神經衝動可能包括認知、情感或心理因素,如信念、記憶、文化態度,或在類似情況下先前經歷的記憶。

想像一下一些人如何通過思考生活中的積極經歷,從而在處理身體疾病疼痛時獲得勇氣和耐力。

另一種影響痛覺的方法是接收來自周圍神經的上行信號,這些信號代表著相互競爭的感覺信息,擾亂了你大腦感知疼痛的方式,「搖晃和摩擦」就是這一類。

搖晃和摩擦的作用

假設你在踢足球時膝蓋受傷了。瞬間,疼痛信號從你的膝蓋傳到大腦,但當你對你的膝蓋做其他事情時,比如摩擦或搖晃它,其他感官信號也會從你身體的同一部位發出,同樣也會快速到達大腦。

當來自身體同一部位的多個信號試圖到達大腦時,上述的門控機制一次只允許一個信號真正到達大腦。而觸摸、振動和壓力等刺激比疼痛信號更容易「優先通過」。

另一種說法是,摩擦或搖晃受影響的身體部位會引起其他受體的激活,為了讓人察覺,它們會讓大腦超負荷運轉。通過這樣做,它們可以阻止大腦恰當地感知疼痛信號。

這些就是為什麼「摩擦或搖晃」的方法似乎總是奏效的原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

這個門控系統

上述基本已經從表面解釋了我們的本能反應,確實對緩解疼痛有幫助,但是什麼引起了疼痛呢,這個門控系統是什麼呢?

1975年,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的藥物學家休斯經過反覆試驗終於找到了這種物質——內啡肽,它是大腦和脊髓中產生的對疼痛有強烈抑制作用的多肽物質。

之後的研究又發現了止痛效果比內啡肽強40—100倍的內啡素,緊接著人們又發現作用比內啡素強50倍的腦化學物質力啡肽

進一步研究表明,當人的注意力集中貫注於某一事情上時,體內會產生大量的力啡肽,這就等於切斷了人體的疼痛報警,從而達到暫時止痛的效果。

最後

關於疼痛的解釋其實很多還沒有達成同一意見,比如幻肢痛,這是一種患者在失去部分肢體後仍能感知那部分肢體存在並感到疼痛的現象。

這個想像用閘門控制理論是沒法解釋的,不過不管怎麼樣,當你搖晃和摩擦疼痛處時,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你的身體分泌了力啡肽,對緩解疼痛很有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羅科普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人運動時需要大量氧氣,而魚類好像不需要那麼多呢?
蜜蜂怎樣度過炎熱的夏天?蜜蜂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太多了!

TAG:怪羅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