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華人科學家成果在德國遭侵權,海德堡大學醫學院三正院長辭職

華人科學家成果在德國遭侵權,海德堡大學醫學院三正院長辭職

記者 袁一雪

近日,由《中國科學報》在國內首次披露報道的「華人科學家在德遭遇學術侵權事件」又有新進展。

8月7日,德國《曼海姆晨報》刊發題為《海德堡大學醫院制裁首席醫療官》的簡訊,稱海德堡大學校長伯恩哈德·艾特爾(Bernd Eitel)剝奪了海德堡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科醫院院長克里斯托夫·澤恩(Christof Sohn)部分權利。據可靠消息,澤恩在未來三個月內可能不會繼續履行其研究和教學職責。

此次調整是因為澤恩是乳腺癌早期血液診斷醜聞的直接責任人。在剛剛過去的7月,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的三位正院長全部因牽涉乳腺癌早期血液診斷醜聞被迫提前離職。

華人科學家成果在德國遭侵權,海德堡大學醫學院三正院長辭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7月25日,《萊茵內卡報》刊登了海德堡大學醫學院一位董事會成員兼院長安德烈亞斯·德拉古恩(Andreas Draguhn)辭職的消息。報道援引該醫學院新聞稿中的一段話:「院長(德拉古恩)在乳腺癌早期血液診斷醜聞事件中的行為已經成為官方的主要調查對象,也因為公眾的持續批評,他決定要對此承擔責任,所以決定辭職。」

在7月30日,《萊茵內卡報》刊出一則報道稱,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的董事會成員安妮特·格呂特斯-克斯立西(Annette Grüters-Kieslich)和伊爾姆特勞特·居爾坎(Irmtraut Gürkan)被迫辭職。她們兩人皆是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的正院長,因與4月間曝出的海德堡醫學院乳腺癌早期血液診斷醜聞有關而引咎辭職。

持續發酵

乳腺癌早期血液篩查項目主要完成人、中國學者楊蓉西目前供職於南京醫科大學。她在就調查結果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沒想到三位最高層級領導都會受到此事波及,畢竟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在德國地位超然。」

5月26日,《萊茵內卡報》就曾進行過跟蹤報道——海德堡大學校長伯恩哈德·艾特爾親自解除了跟海德堡大學技術轉讓公司(TTH)的勞務供給合同。在此前的乳腺癌早期血液診斷醜聞中,TTH扮演了「黑臉」角色。他們手攥楊蓉西職務發明,卻故意造成投資談判破裂,並在逼迫楊蓉西離職後,佔有了其項目的大多數權益。

早在5月20日,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就解除了其法務副院長馬庫斯·瓊斯(Markus Jones)的職位。此前,瓊斯一直被認為是院長居爾坎的接班人,也是海德堡大學醫學院法務部門和財務採購部門的負責人,同時也是TTH的負責人之一。

在他的支持下,TTH故意造成投資談判破裂。之後,他直接下達了解除楊蓉西領導職務的命令。

楊蓉西認為,德國之所以如此果決地處理此事,是因為這件醜聞已經給德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轉化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德國希望通過嚴肅地處理這件事,充分釋放高校的創新和知識產權轉化能力」。

讓更多人知道真相

乳腺癌早期血液篩查是楊蓉西在海德堡大學工作期間從事的一項研究。她於2006年開始在德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學習,隨後留校工作。在此期間,她帶領團隊研製出乳腺癌血液篩查技術,將一期乳腺癌的篩查準確率提高到95%。2016年,楊蓉西成為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唯一的華人獨立課題組長,並在德國經濟部eXist創業重大專項的資助下,成立了MammaScreen項目組來推進該技術的產業化。

如果這項技術的產業化如楊蓉西所想的那樣順利,今年或許就是這項研究正式應用到臨床的第一年。然而,她的轉化項目卻在起步不久,因TTH和海德堡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科醫院院長克里斯托夫·澤恩教授及其學生薩拉·舍特(Sarah Schott)教授的掠奪戛然而止。(該報道內容詳見《中國科學報》2019年4月3日)

這一事件也隨著楊蓉西在2017年回國而暫時畫上了句號。但今年2月,海德堡大學醫學院與其掠奪該項目後成立的Heiscreen公司為乳腺癌血液早期檢測做市場營銷宣傳時,被德國媒體發現了其沒有公布臨床數據以及與三年前楊蓉西的項目高度雷同等疑點。德國多家主流媒體快速跟進,並都通過不同渠道找到了身在中國的楊蓉西,由此挖出了這個德國近70年來最大的學術醜聞。

楊蓉西坦言,之所以在被媒體找到後選擇發聲,是因為她「欠很多人一個解釋」。「我回到國內時,很多朋友都在問我歸國的原因。一開始我曾和幾位朋友說過,但他們認為是我誇大其詞。後在求職時,也時常被問及回國原因,我也只能閃爍其詞,因此錯過了許多機會。而在德國那邊,海德堡大學技術轉讓公司及相關人員為了掩蓋真相,對我的離職原因散布了很多謠言,對我在德國的聲譽造成了極大影響。現在是時候讓大家知道真相了。」

堅持癌症檢測研究

在歸國期間,楊蓉西一直渴望繼續此前的研究和轉化工作。她一方面堅持做基礎和臨床研究積累數據,一方面尋找合作契機,希望實現產業轉化。但在實際推進工作中,卻因為這項研究的原創性、所刊發的國際SCI論文尚少,以及國外沒有類似對標產品而受質疑。

楊蓉西坦言:「或許是因為國內原創性研究較少,或由於成本控制、求穩,以及評價體系不全面,大部分國內資本、企業、專家甚至評審機構都首選跟進和支持國際上已經成熟的項目或已獲批的產品,對國內原創更多地持懷疑態度。如此雖然有一定的後發優勢,可以節約研發試錯成本且穩妥,但卻在生物醫學領域比國際前沿研究晚5~10年。」

但她同時表示,目前她已經獲得國家高層次人才認可,正在積極推進原創研究和轉化,「隨著中國近年的發展和國家層面對原創的鼓勵和扶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研究不再是跟隨國外的腳步,而是能夠並行,並最終實現超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恐龍足跡:古生物學家破解「李存孝打虎處」腳印
馬斯克又有新動作,進軍腦機交互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