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詳解針刀治療女性痛經

詳解針刀治療女性痛經

博主推薦

概述

凡在經期前後或行經期出現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適,影響工作及生活者,稱為痛經。痛經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前者是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後者是指由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而致的痛經。本節主要敘述原發性痛經。

相關解剖

一、子宮的形態和結構組織

1、子宮體

子宮體:主要由平滑肌組成,由外向內為漿膜、肌層及黏膜(即內膜)三層。

黏膜:又分功能層與基底層兩部分。青春期開始,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功能層發生周期性變化(增殖、分泌及脫落),形成月經來潮。而基底層無周期性變化。

肌層:子宮肌層為最厚的一層,非孕時只有0.8cm厚;妊娠後肌纖維增生,子宮壁增厚,可達2~2.5cm。分為內、中、外三層。

漿膜層:子宮漿膜層是覆蓋在子宮表面的腹膜。它緊緊覆蓋宮底及宮體,在前方相當於峽部下界處折向膀胱,形成子宮膀胱皺襞。

2、子宮頸

子宮頸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偶有平滑肌纖維和彈力纖維。

子官頸管內膜含有許多腺體,能分泌黏液,呈鹼性,形成子宮頸管內的黏液栓,能將子宮腔與外界隔開。

子宮頸管內膜上皮為單層高柱狀上皮,宮頸陰道部上皮與陰道上皮相同,均為復層鱗狀上皮,宮頸外口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交界處是子宮頸癌的好發部位。

二、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變化

卵巢為女子的性腺,它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子並分泌性激素。在正常情況下,生育年齡的婦女,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外,卵巢每個月都有一次周期性變化,即卵泡發育成熟、排卵、黃體形成和黃體萎縮。

1、卵泡的發育和成熟

未發育的卵泡,稱為始基卵泡。每一始基卵泡中含有一個卵母細胞,周圍有一層棱形或扁平細胞包繞。始基卵泡在胎兒時期即形成,在新生兒卵巢內大約有10 萬個以上的始基卵泡,但在婦女的一生中,僅有數百個卵泡發育成熟,其餘的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退化。

臨近青春期及青春期後,在丘腦下部及腦垂體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始基卵泡開始發育。其內的卵母細胞增大,其周圍的梭形細胞變為方形,並由單層變為復層,胞漿中出現顆粒,故稱為顆粒細胞。顆粒細胞增生很快,卵母細胞最後被多層無血管的顆粒細胞群所圍繞,並可出現含有液體的空腔,這時卵泡細胞周圍的間質細胞亦環繞卵泡排列,並逐漸增厚形成兩層卵泡膜即卵泡內膜及卵泡外膜。這時的卵泡稱為生長卵泡。

在上述許多生長卵泡中,每一月經周期一般只有一個卵泡繼續發育成熟,成為成熟卵泡。成熟卵泡的體積顯著增大,顆粒細胞層內側液體逐漸增多,空腔亦隨著增大,卵細胞移向一側。成熟卵泡直徑可達100~200μm,其結構從外向里依次為:

1.卵泡外膜為緻密的卵巢間質組織,與卵巢間質無明顯界線。

2.卵泡內膜本層血管豐富,細胞呈多邊形,較顆粒細胞為大,這種細胞亦從卵巢皮質層的問質細胞衍化而來。

3.顆粒細胞本層內無血管存在,其營養來自外圍的卵泡內膜,細胞呈立方形。在顆粒細胞層與卵泡內膜層間有一基底膜。卵泡腔腔內充滿清澈的卵泡液。卵丘突出於卵泡腔,卵細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

放射冠直接圍繞卵細胞的一層顆粒細胞,由於呈放射狀排列,由此得名。在放射冠與卵細胞之間還有一層很薄的透明膜,叫做透明帶(圖2-6)。在臨近排卵前,卵丘中的顆粒細胞排列疏鬆,排卵時隨卵細胞同時排出的尚有透明帶、放射冠及一部分卵丘內的顆粒細胞。

2、排卵

隨著卵泡的發育成熟,卵泡逐漸向卵巢表面移行並向外突出。當突起於卵巢表面的卵泡完全成熟時,可在B型超聲波下顯示為13~25mm左右直徑,卵泡膜和與之相貼近的卵巢包膜逐漸被卵泡腋中聽含之水解酶所分解而破裂,卵泡液流出。而卵泡液中所言之前列腺素則促使卵泡周圍的纖維狀組織輕輕收縮,卵母細胞及其周圍之卵丘一起被慢慢擠出,稱之為排卵。排出的卵細胞,稱為卵子。

排卵一般發生在28天月經周期的中間,或月經前14天左右。卵子可由兩個卵巢輪流排出,亦可由一個卵巢連續排出。卵子排出後,可經輸卵管的「拾卵」作用而進入輸卵管。此時如與精子相遇可受精成為受精卵,否則卵細胞可被吸收或自行退化。

3、黃體形成

排卵後,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腔內,凝成血塊,稱為血體。卵泡壁的破口很快由纖維蛋白封閉而修復,血液被吸收,卵泡內留下的顆粒細胞變大,胞漿內含黃色顆粒狀的類脂質,稱為顆粒黃體細胞。此時,血體變成黃體。與此同時,卵泡膜的結締組織和毛細血管伸入黃體中心,形成間隔,使黃體呈花瓣狀。卵泡內膜細胞亦伸入黃體皺襞之間,並呈相似的變化,稱為卵泡膜黃體細胞(圖2—7)。排卵後7~8天(即月經周期的第22~23天),黃體發育到最高峰,稱為成熟黃體。此時它的直徑可達2~3厘米,色黃,突起於卵巢表面。

4、黃體萎縮

如卵子未受精,在排卵後9~10天黃體開始萎縮,細胞變性,黃色消退。一般黃體的壽命為12~16 天,平均為14 天。黃體萎縮後,性激素分泌量下降,月經來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發育,開始新的周期。前一周期的黃體需經過8~10周後,細胞變性被吸收,組織纖維化,外觀色白,稱為白體。

三、血管、淋巴及神經

1血管

女性內外生殖器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卵巢動脈、子宮動脈、陰道動脈及陰部內動脈,各動脈均有同名靜脈伴行。並在相應器官及其周圍形成靜脈叢互相吻合,故盆腔靜脈感染易蔓延。

1.卵巢動脈 來自腹主動脈(左側可來自左腎動脈,左卵巢靜脈迴流至左腎靜脈,故左側盆腔靜脈曲張較多見)。卵巢動脈分布於卵巢、輸卵管、子宮角,與子宮動脈上行支吻合。

2.子宮動脈 由髂內動脈分出,沿骨盆側壁下行,直達闊韌帶基底部,相當於子宮頸內口水平距子宮頸2cm處橫跨輸尿管而達子宮側緣,分為上、下兩支。上支分布於子宮底,卵巢及輸尿管,下支分布於子宮頸、陰道上部。

3.陰道動脈 為髂內動脈前乾的分支。分布於膀胱及陰道中下段,與子宮動脈下支及陰部內動脈支相吻合。

4.陰部內動脈 為髂內動脈前干分支。分布直腸下段、肛門、會陰部、陰唇、前庭及陰蒂。

2神經

1.外生殖器神經支配:由軀體神經(包括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支配外陰皮膚及隨意肌。分布於肛門、陰蒂、陰唇及會陰。

2.內生殖器官的神經支配: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支配,分布於子宮體、子宮頸、巢、輸卵管、膀胱上部。子宮肌肉雖然受骨盆神經支配,但子宮平滑肌有自律活動,所以臨床上可見下半身截癱的產婦能自然分娩。

病因病理

引起痛經的因素有多種,如神經精神因素,卵巢內分泌因素以及子宮因素等。

子宮肌肉強烈收縮,子宮血流量減少,使宮腔內壓力增高而引起疼痛。子宮血流量減少,缺血缺氧也會引發劇烈的疼痛。此外,痛經還與前列腺素(PG)含量的升高有關。原發性痛經的子宮肌肉過強收縮與PGF2a大量釋放有關。原發痛經婦女的經血和子宮內膜中PG含量比正常人明顯增多,嚴重痛經患者宮內膜中PG含量比正常人高10多倍。PGF2a 活性明顯增加,引起子宮過強收縮,導致痛經,尤其在經期初36小時內。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的PG經子宮肌與陰道壁血管、淋巴管被吸收進入血液,引起胃腸泌尿道和血管平滑肌的收縮,而產生一系列全身癥狀,如噁心嘔吐、腹瀉、暈厥等。PG活性喪失後,癥狀消失。

其他因素還有血管加壓素、子宮神經與神經遞質等內分泌物質有關。

針刀醫學認為痛經的主要原因是人體電生理線路功能紊亂,引起人體內生化成份的改變所致。

臨床表現

下腹疼痛是痛經的主要癥狀,疼痛常於經前數小時開始,逐漸或迅速加劇,呈陣發性絞痛、痙攣性、瘀血性或進行性加重,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多於2~3天後緩解,嚴重者疼痛可放射到外陰、肛門、腰骶部並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煩躁、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全身癥狀。

診斷依據

根據經期腹痛的癥狀及盆腔檢查診斷一般不難。檢查時應注意盆腔內有無器質性病變並作相應的輔助檢查。

治療依據的理論

依據人體電生理線路系統的理論進行治療。本療法不適合於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

治療

一、針刀治療

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處進針刀,刺入1寸,縱行剝離2~3下。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進針刀,刺入0.8寸,縱行剝離2~3下。

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進針刀,刺入1寸,縱行剝離2~3下。

在小腿前外側,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進針刀,刺入1寸,縱行剝離2~3下。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處進針刀,刺入1寸,縱行剝離2~3下。

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進針刀,刺入1寸,縱行剝離2~3下。

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進針刀,刺入1寸,縱行剝離2~3下。

二、手法治療

調節電生理線路功能無需手法。

三、藥物治療

春柴胡10g 當歸10g 炒白芍10g 茯芩10g

烏葯 10g  香附10g  枳殼 10g 元胡10g

水煎服,1日1劑。

小腹冷加艾葉10g,茱萸10g;經排不暢加丹參10g,桃紅10g,紅花10g;小腹有下墜加黃芩10g,木通10g,銀花10g。

四、康復治療

三七末3g,經前及痛經時溫開水送服,1日1~2次。

五、護理

加強月經生理和經期衛生知識的宣教工作。對月經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經期飲食起居衛生。注意精神調養,解除思想顧慮,消除焦慮、緊張和恐懼心理。經期少進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忌涉水游泳,尤其是防止受寒注意保暖。配合醫囑,堅持周期性治療及平時調養。

— THE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附:針刀培訓計劃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刀醫學分會 的精彩文章:

脊柱為什麼會產生多種疾病
常見神經走行與損傷表現

TAG:針刀醫學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