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遠非女兒口中那麼殘暴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遠非女兒口中那麼殘暴

隨著劇情的推進,《長安十二時辰》中很多大佬一個個開始登場,包括聖人、嚴太真、陳玄禮將軍等都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但是有一位在劇中多次提到的人物還沒有亮相,此人就是一直跟在元載身邊的那位將門虎女——王韞秀口中的「阿爺」王宗汜將軍了。

我們知道這個王宗汜其實也就是盛唐時期的名將王忠嗣。

在劇中王韞秀口中,王忠嗣將軍似乎是一個很暴烈的人,這個女兒動不動就是搬出「阿爺」來扒人的皮、揭人的頭蓋骨,以至於我們感受不到多少名將風範,反倒是生出了不少惡意。

但實際上這只是演員的表演所致,真實歷史上的王忠嗣將軍可不是一個這樣的人。

一:將門之後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王忠嗣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個將門之家,初名訓。其父親王海賓有「太谷縣開國男」爵位,此人最初在太子右衛率任職,後來又到了豐安軍任軍使。

豐安軍為唐朝在朔方節度使之下設置的一處鎮軍,《舊唐書·地理志》載:

豐安軍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西黃河外百八十里,管兵八千人,馬千三百疋」,可見王海賓在軍中的大體位置了。

王海賓是唐軍中的一員猛將,在惜字如金的史書中有「驍勇」之稱。

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入寇,「朝廷起薛訥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率杜賓客、郭知運、王晙、安思順以御之,以海賓為先鋒」。

唐軍當時的作戰方式頗有後世閃擊戰的風格,其中當先鋒的自然是極重要的位置,先鋒勝,則全軍鼓噪而進;先鋒敗,則往往導致很不利的後果。

面對吐蕃大軍,王海賓率唐軍驍銳苦戰於渭州西界武階驛,殺獲甚眾。因為王海賓比起那些軍中大佬們來,地位並不是很高,因此諸將見死不救,等王海賓戰死了才全軍出擊。

吐蕃軍已經被王海賓的先鋒唐軍打亂了陣腳,此時唐軍主力掩殺過來,實在也是頂不住,於是大敗而逃,唐軍取得了「斬首一萬七千級,獲馬七萬五千匹,羊牛十四萬頭」的大勝。

戰爭結束後,時年二十九歲的唐玄宗對幾乎是自己同齡人的王海賓大為讚賞,追贈其為左金吾大將軍。

父親戰歿後,當時年幼的王訓「以父死王事,起複拜朝散大夫、尚輦奉御,賜名忠嗣,養于禁中累年」。也就是說,「忠嗣」這個名字是唐玄宗賜給他的,而且年幼的王忠嗣此後一直在宮中成長,因此堪稱是玄宗養子。

當時玄宗為什麼要收養這個孩子呢?史書載,王忠嗣見到皇帝時便「伏地號泣」,唐玄宗很感動說: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因為在宮中長大,所以王忠嗣跟後來的太子李亨認識並成為好友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長大成人的王忠嗣「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與之論兵,應對縱橫,皆出意表;玄宗謂之曰:爾後必為良將」。

後來王忠嗣外放任代州別駕,曾「數以輕騎出塞」。忠王(也就是後來的太子李亨)言於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於是這才又被召回到長安。

開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又追贈王忠嗣的父親為安西大都護的名譽,隨後不久二十四歲的王忠嗣終於再被外放到邊鎮從軍,先後當過河西節度、兵部尚書蕭嵩,河東副元帥、信安王(李)禕的部下。

他們都想重用王忠嗣,但是唐玄宗「以其年少,有復讎志,詔不得特將」,也就是說皇帝覺得王忠嗣年紀還不大,而且想為父復仇的願望太急切了,因此特意下詔不允許讓其帶兵出戰。

就這樣,王忠嗣在邊軍中一直磨練和雪藏了三年,通過這三年的磨練,這位青年將領最終成熟了起來。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河西節度使蕭嵩要回長安了,王忠嗣對他說「從公三年,無以歸報天子,乃請精銳數百襲虜」。蕭嵩答應了他的請求。

當時「贊普大酋閱武郁標川」,王忠嗣帶著數百名精銳要突襲,可見其是想來一場斬首行動,萬馬軍中取贊普首級。

於是他「候月乘風,卷旗鞭馬,精兵七百弩,深入郁標川」,當時吐蕃軍「踐更角武,戈鋌山立,介馬雲屯,霧雨忽開,旌旗相接」,部下覺得打不過「欲還」。

王忠嗣自然不同意,自己「提刀四顧,如土委地,綱決網漏,逋誅久矣」,斬數千人,獲羊馬萬計。

這一仗雖然沒能擒斬贊普,但是以數百人在吐蕃大軍中取得了十倍於自己兵力的戰績,可堪比當年霍去病初次出戰了。

蕭嵩上報了王忠嗣的戰績後,非常高興的唐玄宗賜予其「左領軍衛郎將、河西討擊副使、左威衛將軍、賜紫金魚袋、清源男,兼檢校代州都督」,給二十七歲的王忠嗣一大串的封賞。

但是年輕人嘴比較碎,之後因為議論皇甫惟明的義弟王昱(皇甫惟明和王昱均為唐軍高官),被人構陷,貶為了東陽府左果毅。

官職雖然被貶了,但是王忠嗣卻得到新任河西節度使杜希望的賞識。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河西軍當時想拿下吐蕃據守的新城,杜希望上書「忠嗣之材足以輯事,必欲取勝,非其人不可」。隨後「希望即奏聞,詔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衛郎將,專知行軍兵馬」。

吐蕃軍隊在新城吃虧後不服氣,便又集結精銳大軍前來複仇。吐蕃軍來勢甚大,「晨壓官軍,眾寡不敵,師人皆懼焉。

這時,王忠嗣「乃以所部策馬而前,左右馳突,當者無不辟易,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三軍翼而擊之,吐蕃大敗」。

在這一戰後,王忠嗣因功勞最大,被「詔拜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尋又兼左羽林軍上將軍、河東節度副使,兼大同軍使」。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以本官兼代州都督,攝御史大夫,兼充河東節度,又加雲麾將軍。二十九年(741年),代韋光乘為朔方節度使,仍加權知河東節度事。其月,以田仁琬充河東節度使,忠嗣依舊朔方節度。

由此王忠嗣在短短10年時間中,升到了唐軍在邊疆的最高統帥——節度使,成為鎮邊大將。

二:鎮邊大將

朔方節度史「統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三受降城,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屯靈、夏、豐三州之境,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

在這裡的唐軍主要是對付自唐高宗末期興起的後突厥汗國以及奚族、契丹武裝。

後突厥汗國於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建立,可汗為阿史那骨咄祿。最初,後突厥僅有數千人之眾,但通過招募突厥流散各部以及抄掠九姓鐵勒,其勢力復興了起來。

武則天掌權時期,後突厥連年進攻內地,武周(唐)軍隊雖獲勝,但也有冒進失敗的戰例,武則天憤怒之下稱後突厥阿史那骨咄祿為「不卒祿」。隨後,後突厥實力不斷擴充,一度達到了東西控疆萬餘里,控弦之士四十萬的龐大規模。

唐玄宗繼位後,後突厥連年內亂,與唐也是時好時叛,因此在朔方駐重兵以防備。

而奚族和契丹武裝也是在武則天時期興起的,武周(唐)軍曾多次戰敗,到唐玄宗時期設立的河東、范陽、平盧等節度均有對付這兩支力量的任務。朔方雖然主要是對付後突厥,但該地騎兵強悍,也會出兵進攻奚族和契丹。

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率朔方軍出擊河東,與奚族的怒皆部作戰。該部剛剛擊敗了唐將趙承先,其軍「只輪不返」。

但是朔方軍百戰精銳,與奚族大戰於桑乾河,三戰三勝,「虜其全部,復失亡之車重」。大軍獲勝後,耀武漠北,高會而旋。

朔方軍剛剛回到駐地,後突厥便突發變故:當時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骨咄葉護,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

後突厥內亂之際,另立判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並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東西殺為後突厥統兵職位,聯想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右剎)。

唐玄宗遣使要求烏蘇米施可汗內附,但他沒有理會。於是王忠嗣便帶著朔方軍「盛兵磧口以威振之」,烏蘇米施可汗懼而請降,但卻又遷延不至。

沒耐心等下去的王忠嗣「縱反間於拔悉密與葛邏祿、回紇三部落,攻米施可汗走之」,朔方唐軍趁機出兵「取其右廂而歸,其西葉護及毗伽可敦、男殺葛臘哆率其部落千餘帳入朝」。

當年九月,唐玄宗登花萼樓歡宴來歸的後突厥諸首領,並分發給他們很多賞賜,而王忠嗣也因功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又再破怒皆及突厥之眾,「自是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天寶三年(744年)後突厥烏蘇米施可汗被拔悉密部攻殺,其餘眾再立鶻隴匐白眉特勤繼位,是為白眉可汗。當時後突厥大亂,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再度出兵,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十一部。

天寶五年(746年),回紇部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到長安,隨後毗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眾歸唐,後突厥正式滅亡。

當是時,自朔方至雲中,緣邊數千里,當要害地開拓舊城,或自創製,斥地各數百里;自張仁亶之後四十餘年,忠嗣繼之,北塞之人,復罷戰矣。

天寶五年(746年),由於皇甫惟明在河隴戰敗,因此任命王忠嗣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當時還權知朔方、河東節度使事,一個人便掌管四大邊鎮,而且這四鎮還是兵力極其雄厚的。

史載: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王忠嗣到位後,以自己從朔方帶過來的九千匹軍馬補充給河西、隴右軍,隨後統大軍與吐蕃野戰於青海、積石,接連大勝。

隨後,王忠嗣又統軍進攻高宗年間即已淪於吐蕃手中的吐谷渾,「虜其全國而歸」,在對吐蕃戰線上也獲得了勝利。

毫無疑問,王忠嗣將軍是一位常勝將軍。古今中外,能打勝仗的將軍數不勝數,其大體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以士卒巨大傷亡為代價換來的慘勝;另外一類是以極小的代價來換取大勝。

兩類常勝將軍中,自然是後者的水平更高了,而王忠嗣便屬於是後者。王忠嗣自己就說過: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但備戰方能止戰,王忠嗣平時治軍整軍極其嚴格,「訓練士馬,缺則補之」,只要有缺額的立馬予以補充;但凡是出戰「即各召本將付其兵器,令給士卒,雖一弓一箭,必書其名姓於上以記之,軍罷卻納,若遺失,即驗其名罪之。

因此王忠嗣治下的軍隊都是齊裝滿員,而且在作戰中絕不輕易丟棄軍資的。冷兵器時代,軍紀嚴格的軍隊是非常可怕的,再加上唐軍當時還具備技術兵器優勢。

當時除了兵器外,馬匹是作戰中必不可少的。王忠嗣坐鎮邊疆時,互市的時候便抬高馬價引諸胡來賣馬,這就使得唐軍的馬越來越多,對方的馬越來越少,打起仗來了,可想馬多和馬少的區別有多大了。

可佔據了這些還不行,必須要以最少的傷亡獲得最大的戰果。因此,王忠嗣極其重視戰前偵察以及使用間諜離間或策反敵軍,這就使得其往往能掌握最可靠情報,出奇兵一戰而定之。

因此,凡是王忠嗣將軍指揮的大戰,沒有一次記載唐軍是傷亡慘重的。可是,也正因為王忠嗣不願以慘重傷亡為代價去獲勝,使得其最終的下場並不好。

三:英雄遲暮

王忠嗣在河西、隴右大破吐蕃軍後,一個盛唐時期必須面對的關鍵堡壘——石堡城擺在了他的面前。

石堡城是吐蕃在河湟谷地修築的一個關鍵據點,以此為基地可源源不斷向隴右出兵。唐軍曾在開元十七年(729年)通過奇襲攻佔該城,此戰唐軍的統帥便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信安王,而張小敬則因未參加此戰被賜予折辱之刀,石堡城拿下後,唐軍游奕拓地千餘里,隨後吐蕃請和。

開元末年吐蕃與唐再度交戰,並攻佔了石堡城,此戰唐軍的統帥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拒不救援烽燧堡的蓋嘉運將軍,此人在戰後即消失在史書中。太子的好友皇甫惟明繼任後,又打過石堡城,但因吐蕃援軍抵達而失敗。

對石堡城極為關注的唐玄宗詢問王忠嗣如何攻擊打石堡城時,王忠嗣答覆:

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簡單說,就是王忠嗣認為石堡城太險固了,吐蕃又特別重視這裡,現在打的話恐怕得不償失,以後找機會再拿下比較好。

其實唐玄宗問的是怎麼打,而不是打不打,王忠嗣的回答顯然讓他很生氣。

我們前面說過,王忠嗣不願意以傷亡巨大去獲得慘勝。

當時的情況是,河西、隴右唐軍在王忠嗣率領下已經取得大勝,但士卒比較疲憊。吐蕃此時對石堡城的防備則是「舉國而守之」這麼重視了,顯然奇襲是不可能了,而以疲憊士卒強攻,代價大是必然的。

後來王忠嗣對李光弼說過:今爭一城,得之未制於敵,不得之未害於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

表面上看,王忠嗣說的是石堡城拿不拿都無所謂,以幾萬人代價拿下不太值。很多文人據此認為石堡城不重要。

但實際上石堡城是極為關鍵的,否則唐朝和吐蕃都不傻,都對這裡這麼看重了。那麼王忠嗣身為名將,這一點都看不到嗎?

其實,正因為王忠嗣是名將,他這麼說才沒問題——為什麼呢?

因為王忠嗣有把握在野戰中以小的代價殲滅任何來犯的敵人,所以在他看來石堡城打不打都無所謂,你吐蕃軍以此來攻,我消滅你就是了,我還不用損失很多人,既然如此的話,自然沒必要用損失更多人的打法來進行。

但是皇帝的角度不一樣:你王忠嗣在固然可以沒問題,可你能一直在河西、隴右任職下去嗎?人是會死的,但石堡城不會,只有靠你先把這裡拿下了,之後就是交給二流將軍,也能確保唐軍優勢的保持。

唐玄宗自己也不是沒有問題,人家王忠嗣也說了: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也就是說咱修整好部隊後,有機會的話再打。可見,王忠嗣也是考慮到了玄宗需求的。

但此時的唐玄宗已經不是開元初那位睿智的青年皇帝,而是進入暮年喜怒無常的老者了,他沒有耐心等這個機會。

因為在對石堡城之戰的問題上,王忠嗣讓唐玄宗很失望;之後董延光進攻石堡城,王忠嗣又不積極支援,唐玄宗對這位養子便由失望轉為怒氣了。

這時,李林甫終於下手了。李林甫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老謀深算的右相林九郎,此人有著「口蜜腹劍」之稱。

因為唐朝時期實際上是文武並舉的,在外有功的鎮邊大將往往歸朝即為宰相,是為出將入相。而李林甫自己沒有邊功,非常擔心這些將軍們歸朝後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因此其一方面力促邊鎮以胡人為將,另一方面則收集對其威脅最大的王忠嗣等人的黑材料。

可以說,玄宗朝後期各大邊鎮幾乎清一色胡人統帥便有李林甫的「功勞」,乃至於之後的安史之亂也與李林甫在任時的安排脫不了關係。

而由於王忠嗣在石堡城之戰中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滿,於是李林甫趁著這個機會誣告王忠嗣。

李林甫是一個絕頂聰明之人,他沒有從石堡城之戰入手,而是利用唐玄宗對王忠嗣不滿的心理,再摸准了皇帝極為忌諱邊鎮大將與內廷王子們搞同盟的癥結,指使濟陽別駕魏林上書說:忠嗣為河東節度,雲「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

所謂的忠王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李亨,這句話的意思是:王忠嗣在河東節度使任上時說,我跟太子是一起在宮裡面長大的,我想要尊奉太子。當朝皇帝還在位,統軍大將卻要尊奉太子,這無異於是說自己想造反。

不論王忠嗣說沒說過這句話,但唐玄宗自己卻信了,對於這位一日可以殺三個兒子的皇帝來說,任何人都不能在其在位時就威脅到其皇權,更何況王忠嗣只是個養子而已。

於是,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訊之,幾陷極刑。

由於王忠嗣將軍平時對部下極好,因此由其提拔起來並接任其職務的哥舒翰拚死為老長官求救。

在面見唐玄宗時,哥舒翰「叩頭隨之而前,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甚至不惜「請以己官爵贖罪」請求赦免王忠嗣。唐玄宗終於怒氣稍解,同意放了王忠嗣。

天寶六年(747年),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第二年又任漢東郡太守,天寶八年(749年),王忠嗣在任上暴病而亡。六年後,安史之亂爆發,而王忠嗣生前還向玄宗提醒過安祿山有反意,只不過玄宗沒有重視罷了,不知道入蜀路上的玄宗當時是何感想。

所以王忠嗣將軍的一生絕對對得起自己的名字,而且他不僅能打仗,還對士卒極好,可不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王韞秀口中那個等我阿爺回來就怎麼怎麼對付別人的那種形象。

另外,真實歷史上的王韞秀也不像劇中表現得那麼衝動。剛烈歸剛烈,但不是愚蠢。

唐代宗時元載被殺後,按唐律,其妻女可免死,但要做雜役為生。王韞秀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

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節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死亦幸矣,堅不從命!後來便被活活打死。

這才是真實的王韞秀,真實的王忠嗣將軍之女。她不用威脅別人死來樹威,而寧可自己死也不折王家忠烈之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越軍王牌師威力還不如游擊隊?美軍早給出答案:還是打正規軍輕鬆
一聲巨響後,美軍最先進無人機被擊落!伊朗:你敢來,我就敢打

TAG:熊熊點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