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她一定不會贏,但她得為自己而跳」

「她一定不會贏,但她得為自己而跳」

「她一定不會贏,但她得為自己而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電影《跳舞吧!大象》中,因車禍而體重暴漲的女孩黎春夏夢想在舞台上跳芭蕾。 (劇組供圖/圖)

「北漂」第七年,台灣導演林育賢拿出了新片《跳舞吧!大象》,片名神似他的成名作《翻滾吧!阿信》。

《翻滾吧!阿信》拍的是林育賢家鄉台灣宜蘭;《跳舞吧!大象》則是一部地道的大陸劇情片,拍攝地在天津,主演來自開心麻花,片中的笑點也很接地氣。

林育賢剛來北京時,看電影不知道笑點在哪。「北漂」第五年,他終於能被逗樂了。台灣喜劇大部分說閩南語,被林育賢稱為「台灣趙本山」的豬哥亮,包袱通常埋在閩南語里。「比如人家問他喝什麼咖啡,他說冰的。在閩南語中『冰的』是飯桌的意思,結果他小弟就掀飯桌,而他只是想喝冰咖啡。」林育賢說,「這邊很多用語不一樣,不知道那個點就笑不出來。」

《跳舞吧!大象》不算嚴格的喜劇片,片中帶著「很悲傷的幽默」。主角黎春夏13歲時出車禍陷入昏迷,15年後奇蹟般蘇醒,但是心智停留在車禍前的少女時代,體重猛增到200斤以上。而這位胖姑娘的心愿,是跳芭蕾。

故事的靈感來自身邊的主創。編劇陳舒小時候很胖,被媽媽送去少年宮學芭蕾,她跳舞的時候並不開心,「因為太胖劈不了叉」。策劃林源是一個170斤的女生,卻有超高的街舞技能。

「那個時候我們覺得,不要以貌取人,胖女孩也非常有自信,要不要做一個跳舞的題材?」2016年,林育賢和編劇開始做劇本,《跳出我天地》《陽光小美女》《飛鷹艾迪》《扶桑花女孩》都是主創團隊反覆觀看的電影。

影片設定為「不得志教練帶著四個女孩跳舞」。林育賢選擇艾倫飾演教練皮鮑十。艾倫當過籃球運動員,身材修長,林育賢更看中的是艾倫喜劇中「有一點悲傷的靈魂」。林育賢覺得,真正的喜劇背後都有悲傷存在。

飾演黎春夏的演員,林育賢想找到一個真正的胖女孩,而不是通過化裝技術偽裝的。朋友推薦林育賢去看舞台劇《爺們》,並告訴他有一個女孩在70分鐘左右登場,「絕對亮眼」。演員金春花飾演無台詞的胖丫鬟,第70分鐘,她開始側翻加劈叉,全場歡笑。那一刻林育賢覺得心酸,他認為這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女主角。

金春花是音樂劇專業畢業,在開心麻花做舞台劇演員,由於體型原因,她十年來分到的角色大多是無台詞的跳唱伴角,但是堅持至今,因為她很享受在台上跳舞,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鐘。「我覺得她跟黎春夏太像了,」林育賢感嘆,「黎春夏昏迷15年後醒來,唯一想的就是跳舞。」

林育賢最初就想好,電影里這個胖女孩,最後「絕對不能瘦」。「如果我30歲,可能會做一個最後她變瘦的結局。但是我現在的人生觀、價值觀認為,這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希望她不要瘦,她也一定不會贏,但是她得為自己而跳。」

片名中的大象,不只是在象徵黎春夏的身材,林育賢覺得也在說普通人。雖然他們沒有那麼沉重的身材,但是面對生活壓力,都在負重前行。「我們的人生還很長,難道我們不能為自己跳一把或者賭一把?」片中的教練皮鮑十,林育賢覺得很像自己,「這個角色表達了我北漂這七年的心情」。

影片上映前去東北路演,艾倫到機場有粉絲接機,在學校被圍得水泄不通。林育賢親身感受到開心麻花演員在北方的人氣,他對艾倫說:「你是東北彭于晏啊,嚇到我了。」

「她一定不會贏,但她得為自己而跳」

劇情片《翻滾吧!阿信》是林育賢的成名作,也是主演彭于晏的翻身之作。 (資料圖/圖)

彭于晏是林育賢成名作《翻滾吧!阿信》的男主角。2011年,影片獲得金馬獎五項提名,許多製片人邀請林育賢去大陸拍片。臨走前,家鄉宜蘭的朋友請他吃了一個月的送別飯。林育賢信誓旦旦:「一年後請你們到北京吃烤鴨。」

林育賢帶著兩個皮箱和一台電腦來到北京,進入關錦鵬監製的項目,半年之後,項目忽然停了。當時的影視產業處於噴發階段,但混亂並存,「不懂電影的也來投」。

林育賢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個星期,他揪著盆栽的葉子,問自己走還是留。就這麼回去,無法面對請他吃送別飯的老鄉;留在北京沒片拍的時候,又像廢人一樣。

低谷期持續了兩年,直到朋友送給林育賢一個麵包機。那個下午,林育賢學做吐司,經過四個小時嘗試,當吐司「嘭」的一聲出爐時,林育賢哭了——那是他兩年來第一次透過自己的勞動力做成一個東西。「那一刻我最沮喪,但那一刻也使我決定留下來。」

此後,編劇陳舒帶著林育賢結識導演路陽、攝影師徐偉等許多80後創作者,當時他們都寂寂無名。這些新朋友卻重新燃起林育賢的鬥志:「這一票80後導演很像我們當年,什麼都沒有但是什麼都想拍,拍自己的故事。」林育賢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不知道前路在哪我覺得是最恐怖的,但是得熬過來。」

南方周末:你在很多電影里都強調「兒時的夢想」,這跟你的個人經歷有關嗎?

林育賢:直到現在我媽都不認為拍電影是一個正經事,她會說:你拍夠了嗎,要不要做點別的事?我調侃她:你知道我為什麼拍電影嗎?就是因為你跟我哥過去的人生太豐富了,我必須要把故事說出來。

我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我在童年階段蠻早熟的。我覺得大家都過得不開心,我會出很多點子,帶大家玩,那其實就是一種說故事的能力。十七八歲時,我看大家念書這麼痛苦,就試著錄了一個搞笑的電台節目,叫「午夜喵聲」。有一段節目在我朋友生日的時候送給他。他一開始聽在笑,笑完之後開始痛哭流涕,說長這麼大沒有人這麼靠近他,去撫慰他的心靈。那一刻我覺得說故事挺有意思的。到了台北之後,我在金馬影展看了無數的電影,覺得其實不只是聲音,影像也非常迷人。所以我後來轉到文化大學去念電影,一路到現在。

南方周末:但你執導的第一部長片不是劇情片而是紀錄片,為什麼?

林育賢:其實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是紀錄片導演,當初拍紀錄片《翻滾吧!男孩》是因為那時沒錢拍電影。

我2000年畢業進入台灣的電影產業,那幾年台灣電影年產量不到十部,所以我連工作機會都沒有,2003年只好回家。我媽每天念我:你看你,我讓你干點別的什麼都好,你為什麼拍電影。

有一天我看到我哥的故事。我哥是體操選手退役,一輩子最大的遺憾是沒去過奧運會。他回鄉下帶一群小朋友練體操,用了一個很奇特的方法,就像少林足球一樣,他說一年後要帶他們拿冠軍。我說這怎麼可能,帶著嘲笑的心情。

但是這個故事太有意思了,我覺得應該是體操版的《少林足球》。但是當時即便寫成劇本,也不會有人出錢讓你拍。我給我哥哥說,不然我拍你的故事,你給我一年的時間,我每天跟你。

南方周末:你是怎麼拍的?

林育賢:那個時候一台DV、一台用來剪輯的電腦,就這樣被我拍出來。《翻滾吧!男孩》2005年問世的時候,很多台灣紀錄片的前輩還稍微罵了一下我,說搞什麼,紀錄片怎麼可以拍得這麼好看、這麼有戲劇性?我說我都沒有安排,那就是他們真實的故事。只是因為我跟他們相處了一年,我只差沒有跟他們睡在一起,所以他們幾乎不在意鏡頭。而且我完全用劇情片的概念在編輯這個故事。

南方周末:紀錄片和劇情片對你的意義有什麼不同?

林育賢:紀錄片對我來說更多是一種修鍊。你的人生經歷有限,拍紀錄片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認識很多不同階層、不同工種的人,透過這些去增加你對人物理解的養分。

劇情片對我來說就是練功,學會更精準地表達。這需要你有足夠的經驗值,也需要足夠的等待。你的演員、服化、劇本通通都到位了,才可能完成一個真正的好作品。

「她一定不會贏,但她得為自己而跳」

林育賢依據自己在台北西門町九年的生活經驗執導了電影《六號出口》。 (資料圖/圖)

南方周末:你的電影創作都源於自己的生活嗎?

林育賢:都有依據。每個階段我遇到那些困難,才會有那個階段的作品。比如為什麼會拍《翻滾吧!男孩》,就是因為當時我一無所有,我想要翻一次。後來「男孩」很成功,大家問我要不要拍劇情片。當時我用了彭于晏跟阮經天第一次合作,花很多錢拍了我的第一部劇情片《六號出口》,結果賠死了。那部電影是青少年題材,講西門町的故事,因為那個時候我在西門町住了九年,覺得特別有意思。但是大眾不買單,加上那個時候很年輕,故事說不好,所以超慘。我一度沒有電影可拍,因為欠太多錢,我拚命接各種商業項目還錢。

三年之後還是撐不住了,我覺得如果再不拍點什麼電影我就完了,所以才會有《翻滾吧!阿信》的劇本。我把劇本丟給彭于晏,那個時候彭于晏拍了一些電視劇不賣錢,大家都說他票房毒藥。他也覺得無望了,他媽讓他去上海經營餐廳。看完劇本他哭了,說要演。我說體操選手沒有身高180多公分的,再加上你真的不會體操,怎麼辦?他說我練。他跟我哥從倒立一步步練,練了半年練出來。我相信這個過程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所以才會有「阿信」。

「她一定不會贏,但她得為自己而跳」

林育賢跟拍哥哥林育信的體操教練日常,做成紀錄片《翻滾吧!男孩》 (資料圖/圖)

南方周末:那之後你來大陸籌拍《跳舞吧!大象》遇到什麼新的挑戰?

林育賢:我是2018年上半年拍完,到了七八月整個行業突然間下去。我覺得這對一個導演的養成教育很好,因為你看過最噴發、最混亂的時候,到最後安靜了之後,你發現真正能夠出頭拍電影的都不差,而且都是愛電影的人。

其實香港、台灣都發生過這個事情。2000年我進入台灣電影圈時就是低谷,年產量不到十部。熬到2008年,《海角七號》《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出來,很多投資進來。《翻滾吧!阿信》之後那一年有各種各樣的運動題材電影,拔河的、棒球的等等。

南方周末:後來結果如何?

林育賢:死一堆,因為那些就是跟風,不知為何而拍。香港電影也是,跟風拍搞笑的、動作的、賭博的,就完了。後來我到大陸,看到這一票80後電影人,他們的希望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說的故事,這樣電影產業才會有意思。

南方周末:現在你看到的台灣電影生態是怎樣的?

林育賢:感覺又回到當年我剛入行的時候,我一直說這是整個環境發展的必然。以美國來類比,如果你想拍獨立製片,想要自我表達,就去紐約,紐約每幾年就會出現一些低成本但是非常好看的故事片。但是如果你要拼全球市場,大製作,就去好萊塢。我認為在台灣不合適做大體量的片子,沒有工業環境。我鼓勵很多台灣年輕創作者,寫一個好故事,成本不要高,你不要用很大的演員,但是你可以用很大的自由度把故事說好。這樣看,也許比較健康。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何豆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