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曾經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如何成為西南地區的古國戰士?

曾經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如何成為西南地區的古國戰士?

青銅器,在中華文明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商代的後母戊鼎、春秋的蓮鶴方壺、還是戰國的曾侯乙編鐘,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記憶。

曾侯乙編鐘(圖片源自網路)

在雲南瀘西縣大逸圃,陸續出土的青銅碎片,讓一個消失千年的神秘古國,重現人間。

大逸圃青銅墓地發掘現場

堅實凌厲的冷兵器揭秘墓葬群所屬

2008年4月,考古人員對雲南大逸圃的墓葬群展開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戰國至西漢後期的墓葬190座,發掘出土文物600多件,其中包含大量青銅戈、銅柄銅劍、銅柄鐵劍、箭鏃等在內的冷兵器。

蛙紋戈

銅柄銅劍

銅柄鐵劍

箭鏃

考古研究表明,這些兵器在古代戰場比較常見。它們有的用於近身肉搏的激戰,有的則能進行遠攻,幫助埋伏作戰。種種跡象說明,居住於此的先民,曾經有著不俗的作戰能力。

考古人員做殺傷力實驗

結合地域特徵,考古人員推測,這片墓葬群極有可能屬於《漢書》中記載的一個叫漏卧的古國。這些出土的兵器,可能是漏卧先民當時作戰所用。

漏卧古國勢力範圍地圖

在彝語中,「漏卧」一詞有「石王」的含義。漏卧先民有興建石塔的習俗。在他們的勢力範圍內,許多地區都以與石頭相關的字詞命名。幾乎將大逸圃村包圍的石構建築,也更一步印證了這個推論。

漏卧古國的石塔

至此,墓葬群的身份終於明朗。一個曾無跡可尋的古國,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形色各異的「裝飾品」演繹千年風俗

在大逸圃墓葬群中,超過47%的墓坑裡都出現了銅鐲,部分墓葬中還出現了腰扣和瑪瑙飾物。這些「裝飾品」與兵器摻雜在一起用於陪葬……這樣的反差,讓人感到詫異:上戰場的士兵,難道還需要佩戴「裝飾物」?

銅鐲

虎形腰扣

瑪瑙

考古人員研究發現,原來,這種男子佩戴的大口徑銅鐲並不是裝飾品。它們有良好的護甲功能。戰場上刀來劍往,指縫間皆可釀成重傷,銅鐲置於腕間,能更好地保護士兵不輕易受傷。

現代古代手鐲對比

與銅鐲相比,虎形腰扣的象徵意味更濃。虎是漏卧子民的圖騰。作為一種精神寄託,它不僅體現著漏卧士兵的勇猛、也承載著趨吉避凶的寓意。

剛出土的虎形腰扣

險象環生的遷徙之路道盡亂世苦楚

大逸圃墓葬群的發掘工作結束後,考古人員開始對出土文物展開細緻的後續研究,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就此被揭開。

考古發現,漏卧古國雖然處於古西南地區,卻幾乎沒有南方常見的農耕工具,也不見西南稻作民族所保留的農耕傳統。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考古人員在出土物中清理出一件石墜:石墜,是常居於野外的游牧民族才隨身攜帶的工具之一。

線稿研究紋路

考古人員講解出土文物

考古人員據此推測,在來到這裡之前,漏卧先民也許曾是一支西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原本逐水而居、游牧涉獵。後來由於秦軍的威懾,才不得不遠赴西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紫陽:漢水長流山歌傳唱 生態移民永續發展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