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廣東的立秋,最高溫33℃!過了今天,就不再吃西瓜了嗎?

廣東的立秋,最高溫33℃!過了今天,就不再吃西瓜了嗎?

2019年8月8日3:12,農曆四月初八,當太陽到達黃經135°時,我們迎來了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但按照氣象學的劃分,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降到22℃以下才能算是秋季的開始。很顯然,嶺南的「立秋」從氣象學的角度看依然是「盛夏」。

但雖然仍是「秋後一伏,曬死老牛」的三伏天,只要你細細體會,清晨從遠方吹來的那陣陣清風已明顯帶著絲絲秋涼之意。

8月8日立秋當天,預計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整體而言,廣東當天氣溫普遍較高,最低溫度基本在25℃以上,最高溫度達31-33℃。故需出門隨身攜帶雨具,以備不時之需。

古人分立秋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其意為:立秋來臨時,風不再溫熱,變得涼爽。大雨過後涼風襲來,生成白霧籠罩天地。寒蟬感陰而鳴,昭示秋天的來臨。

「立秋之日涼風至」,從整個自然界循序漸進的變化過程來看,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故曆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熟也」。

所以立秋開始養生要順應自然規律,皆以收為原則,循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內應於肺,悲憂易傷肺。所以立秋之後,更要注意調節情緒,逐漸做到內心寧靜,使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避肅殺之氣,以應秋日容平之氣。

隨著立秋後自然界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們養生也要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故立秋起居養生當遵《內經》「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所戒。因「早卧」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則有利於肺氣的舒展。

雖說天氣依然炎熱,但使用空調風扇仍當謹慎。諺語有「早晨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立秋後晝夜溫差逐漸加大,白天酷熱,夜間涼爽,夜卧易受寒邪侵襲而致病。故也不宜對著門窗入睡或露宿野外。

立秋時期是咽喉炎的高發期,原因是立秋後逐漸乾燥,溫度也逐漸走低,年輕人一旦過於勞累,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便會患上咽喉炎。

因此,我們應當多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以達到預防咽喉炎的目的。注意,運動量不宜過大,應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以防出汗過多,陽氣損耗。

中醫中稱小孩是幼陽之體,易寒易熱,易受外因影響。因此在溫度濕度均發生變化的立秋,小孩容易患上感冒、咳嗽、發燒。家長一定要幫助小孩養成良好的作息飲食習慣,並適量運動,如此便能有效預防此類疾病。

夏秋之際亦是紅眼病、過敏症、瘧疾的高發期,應當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避免接近可能的感染源和過敏源。多吃堅果也可提高免疫力,有效預防瘧疾。若出現病症,應及時就醫,避免病情加重。

中醫學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禁寒飲。芝麻、糯米、蜂蜜、銀耳、山藥、鯽魚等性質溫和的柔潤食物都適宜食用,能夠益胃生津,滋陰去燥。

不可否認的是,在立秋節氣,嶺南地區仍有高溫酷暑之勢,時有颱風降雨,濕度仍較大,人體還是容易受濕熱邪氣的侵襲。濕困脾胃,則易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佳、脘腹脹滿等癥狀,且不少人「因暑貪涼」,過食寒涼生冷之品而更易損傷脾陽。所以,保護脾胃仍是立秋節氣飲食養生的要點。

又因「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立秋為秋天的開始,養生要開始養收,所以飲食上要開始適當減辛增酸,多吃橘子、檸檬、葡萄、蘋果、石榴、楊梅、柚子等酸味食物,而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不過,素有胃病之人則應注意慎食過酸之品。

立秋節氣穴位養生推薦

立秋節氣穴位保健以「補土生金」為原則,可以通過按摩脾俞穴和足三里穴來保健。

脾俞穴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主治腹脹、腹瀉、嘔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腸腑病證以及背痛等不適。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作用:生髮胃氣、燥化脾濕,主治胃痛、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咳嗽氣喘、心悸氣短、乳癰;失眠、癲狂、頭暈;虛勞贏瘦、水腫;膝痛、下肢痿痹、腳氣。

立秋節氣膳食推薦(來源於楊志敏教授主編的《每日一膳·秋令節氣養生篇》)

三鮮固本湯(3人量)

食材:鮮淮山150克,鮮蓮子100克,鮮百合2-3個,排骨300克,陳皮、食鹽、胡椒粉適量。

做法:鮮淮山切塊;排骨斬件焯水備用。鍋內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燒開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專家點評:山藥性澀,能澀精氣、健脾止瀉。《本草備要》載蓮子「甘溫而澀,補脾,澀腸,固精」,可治脾腎虛所致的便溏、白帶多、遺精及崩漏等。其與山藥搭配,能更好地發揮補益與固攝的功效。百合、潤肺之餘,能收斂心神。本湯品能補肺、脾、腎,安神,既有益於更年期女性,又有益於脾胃虛弱的人群。該湯能緩解心煩失眠、潮熱盜汗、便溏、胃納不佳等不適,也是大眾養生的不錯選擇。

小貼士:濕熱體質人群不作推薦。

啃秋

「啃秋」指的是民間在立秋這一天全家一起吃西瓜的風俗。有的說法是,因為西瓜性寒,過完立秋這一天,便不能再吃西瓜了。

也有人說,啃秋實際上啃什麼都可以,西瓜、山芋、玉米棒子都行,主要是為了慶祝秋天來臨,抒發農人即將豐收的喜悅。

秋社

「秋社」始於漢代,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後世將其定在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官府和民間於此時祭神答謝一年的收穫,祈求下一年的豐收。

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至今,也仍有一些地方保存著「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傳統。

食腊味

傳統的廣東人有一句老話:「秋風起,食腊味。」立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正是適合做腊味的時候。

將切成條狀的臘肉在滷水中浸泡8小時以上,接著掛在灶房上熏制或者放入專門的烤箱熏烤。烤制完成後待到冷卻便是上好的腊味成品了。廣東的腊味品種多樣,從臘腸到臘肉臘魚樣樣都有。吃時只需洗凈切片,上鍋蒸熟,便是絕佳美味。

立秋茶

在廣東的汕尾城區,有著「立秋茶」的民俗習慣。

在這一天,當地居民紛紛炒菜茶,並與家人團聚分享。既是慶祝秋天到來豐收臨近,也是增加身體對蔬菜維生素的吸收,消暑健體,提高免疫力。

吃秋桃

浙江杭州地區在這天有「吃秋桃」的習慣。大人小孩每人一個秋桃,並把桃核留著,待到除夕當天再扔進火爐,燒成灰燼。

《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記載道:「唯須守秘密,勿為人知。謂來年倘有瘟疫發生,此法可免傳染。」說的是此舉能保佑全家身體健康,也算是古人的一種美好願望了。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嚴慧芳 實習生任烜瑤

【圖片】南方雜誌記者 影子、視覺中國

【製圖】程子宜 實習生任烜瑤

【通訊員】宋莉萍 查冠琳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 林嬿釗 譚健成

【校對】羅健鵬

【作者】 嚴慧芳;程子宜;影子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南方號~自營號~深度~談天說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PLUS 的精彩文章:

消費有數︱游泳健身了解一下,你掉過健身房的哪些坑?來投票!
夏天也要「保暖」,這道葯膳適合陽虛不足的你

TAG:南方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