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一、冰蝕地貌

約200-300萬年前,地球進入了第四紀冰川時期,這一冰川期直到1-2萬年前才結束,正是我們所熟知的「冰河世紀」。在第四紀冰期最寒冷的時候,地球上32%的陸地都被冰雪常年覆蓋,大量淡水以冰的形式被留在大陸,導致海平面下降130米。太白山地區海拔較高,氣候寒冷,在第四紀冰期的時候也曾被冰川覆蓋,數百萬年的冰川運動和更替,對太白山地區的地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冰川期結束後,岩床露出,冰川的運動痕迹得以展現。

01

冰蝕槽谷

冰川期也並非持續穩定的寒冷,仍有冷熱的交替。當溫度升高時,冰川開始部分消融,結構變得不太穩定,破碎的冰山在重力的作用下移動,將岩床磨出一條條巨大的U型槽谷,我們將這種過程稱為冰川的磨蝕作用。同時在相對溫暖的時期,水也會侵入岩床,結冰後體積膨脹,反覆凍融之後使岩石鬆動,並隨著冰川的移動將之搬離,這一過程被稱為冰川的拔蝕作用。冰蝕槽谷的形成,是這兩個過程綜合作用的結果。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太白山區域的冰蝕槽谷,主要有拔仙台附近的大爺海槽谷、三宮殿槽谷、二爺海—三清池槽谷,以及佛爺池槽谷、紅河谷槽谷、跑馬梁至太白梁兩側分布的鞍狀槽谷等。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太白山冰川槽谷(張小綱攝影)


問題

wen ti

冰是如何磨掉堅硬的岩石的?

冰的硬度相對岩石較低,無法對岩石產生較大的磨損。在冰川的磨蝕過程中,起主要磨削作用的是和冰川凝固在一起的岩石碎塊。在經過冰川磨蝕的地表,還經常可以看到有明顯的岩石刻痕和磨痕,這些都是冰川活動留下的證據。

02

冰 斗

冰斗是一種三面環以峭壁、呈半圓狀、劇場狀或圓椅形的窪地地貌,易形成於地形平緩、地質結構相對疏鬆區域,主要由冰川的拔蝕作用形成——冰川自身重量大,加上冰體的運動,使得山坡平緩處或淺窪地區岩石破碎並搬運。冰川消退後,冰斗內往往積水成湖,叫冰斗湖。太白山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就是位於太白山拔仙台北側的冰斗湖—大爺海。大爺海是第四紀冰川的產物,形成於六七萬年以前,是內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太白山大爺海(孫斌攝影)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二爺海和三爺海(廉金賢攝影)

除了大爺海以外,太白山區域比較典型的冰斗湖還包括二爺海、三爺海和玉皇池等。另外在跑馬梁兩側、鰲山北坡、黃柏塬北部等地亦有冰斗分布。

03

刃脊和角峰

角峰是由冰斗圍成的山峰。在重力的作用下,冰斗不斷向下滑移,數個冰斗所圍的山峰便形成了金字塔狀的尖峰。角峰周圍通常是凹形陡坡,頂峰突出成尖角。著名的珠穆朗瑪峰就屬於角峰。

在冰川侵蝕地表的過程中,兩個背靠背的冰斗或冰川槽谷之間常常會形成的刀刃狀的山脊,被稱之為刃脊。

以太白山主峰拔仙台為中心,分布於海拔3500米以上的角峰和刃脊,尖峭突兀,其中拔仙台角峰及其東南延伸的刃脊較為典型。它的東北坡陡峭,雪崩槽、物理風化及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河非常發達;西南坡較緩,崩塌的塊石遍布山坡。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拔仙台角峰和刃脊(廉金賢攝影)

然而,並非所有的角峰和刃脊都是如上所述的規則形態。太白山部分角峰呈現殘破狀,如東跑馬梁文公廟與大爺海槽谷之間的角峰、佛爺池源頭的小角峰;有的刃脊呈渾圓狀,如三爺海至玉皇池之間的西側刃脊;有的刃脊一坡平滑而另一坡呈陡崖狀,如三宮殿槽谷北側刃脊。

上述形態不盡相同的角峰和刃脊,既與冰川期時冰川作用的強弱有關,又與冰後期其他自然力的作用有關。太白山區域的刃脊和角峰的共同特點是都正在自然風化的作用下崩解,原形日益破壞。遍布的石塊、岩屑坡,表明冰期時角峰、刃脊,形態在冰後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它角峰、刃脊在太白梁、西跑馬梁、鰲山的東側都有分布;更早期的角峰和刃脊由平安寺至文公廟之間也有保存。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二、冰漬地貌

冰川堆積物,是又冰川運動中侵蝕岩床獲得的石塊等物質,在冰川消融過程中逐漸沉積下來形成的鬆散堆積物,通常被稱為冰磧,而這種有冰磧形成的各種地貌被稱為冰磧地貌,是辨認古冰川作用的重要遺迹之一,與太白山頂部冰蝕地貌交錯分布的冰磧地貌,主要有底磧、終磧、側磧以及冰川漂礫等。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底磧:冰川底部的沉積物(即冰磧),經冰川拔蝕、磨蝕作用破壞冰床產生的岩石碎屑物質。

終磧:冰川末端的冰磧,當冰川的補給消融平衡之時,冰川末端的位置則比較穩定,冰川攜帶物將不斷運至末端,堆積形成壟崗狀或堤狀的冰磧,該地形成作為古冰川停滯位置的重要標誌。

側磧:側磧是冰舌兩旁沉積物不斷由冰面滾落到冰川與山坡之間堆積起來的,有一部分則是山坡上的碎屑滾落到冰川邊緣堆積而成的。冰川退縮後,在原山嶽冰川兩側形成條狀高地,即側磧堤。

冰川漂礫:由冰川搬運到很遠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磧礫石。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1、終磧壟

(1)三清池終磧壟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三清池終磧壟位於二爺海——三清池槽谷的末端,高度約80—100米,海拔3000米左右,為一向南凸出的弧形壟狀山崗,迎冰坡較緩,與底磧和側磧以及後期的冰緣、暴流堆積物相銜接,前坡較陡,約30—50度。該終磧壟總長度約310—350米,由粗稜角的冰磧塊石組成,主要成分為大白花崗岩,其中亦混雜大量的岩石碎屑、砂、亞砂土。

太白山冰川消融之後,由於自然風化、水流及風沙作用,現三清池終磧壟頂部覆蓋有1——2米厚的黃土,其上植物生長,主要植被為冷杉和落葉松林。終磧壟的右側被流水常年侵蝕切割,形成V型谷地。

(2)大爺海終磧壟

位於大爺海槽谷的尾端,海拔約3000米處,呈現為殘存的馬鞍形壟崗。由花崗岩漂礫、冰磧、砂礫組成。西側保存較好,東側被因重力崩塌的岩塊壓覆。相對高度10——15米前坡坡度較陡,為22——27度,迎冰坡度較緩,約10度左右。該終磧壟被後期的溪流切割,形成小V形谷地,前端突然轉變為三岔峽峽谷。該終磧壟是大爺海冰川下伸的終點。與終磧壟相銜接的側磧堤呈斷續狀,且被冰緣作用形成的塊石堆覆,形成不甚清楚。

三岔峽:大爺海槽谷尾端延伸出的峽谷,主體呈南北走向,分為東峽、南海溝峽、西峽,故名三岔峽。峽長約18公里,峽內喀斯特地貌發育豐富。

(3)佛爺池終磧壟

位於佛爺池槽谷的尾端,海拔3100米左右,相對高度約40—50米,呈弧形。前坡較後坡(迎冰坡)陡,重力作用使其上的岩塊不斷發生墜落現象。

2、退磧壟

玉皇池退磧壟

位於玉皇池的前緣,海拔3370米左右。與三清池終磧壟位於一條槽谷中,高出三清池終磧壟約300米,但規模較小,相對高度為5——30米,東側較高,堆疊於基岩岩坎之上,西側相對低緩。該處岩坎與冰磧物共存,表明冰蝕作用在前,冰川堆積作用隨後的交替過程。在高出東側退磧壟頂端約30——40米的谷坡處,發現殘存的冰磧物,在結構、成分和顏色以及風化程度諸多方面與沿槽谷向下的玉皇池破廟背後的冰磧物非常類似。據此推測玉皇池退磧壟的原始形態較目前高大,後被冰水沖毀,致使同期的退磧壟堆積物在左右兩側谷坡分布高度相差數十米。玉皇池退磧壟是冰川消退階段冰舌停頓過程中形成的。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3、側磧堤

太白山保存較好的側磧堤有兩條,一條分布於二爺海——三清池槽谷中,其前端與三清池終磧壟相接,以階地的形式分布於槽谷西側,高出底磧數米至十餘米,長達數百米,在三清池破廟的北側約0.5公里處。側磧堤保留有反傾坡,易於與其它形式的階地相區別。主要由大小花崗岩礫石、漂礫和粗砂及亞砂土組成,呈淡黃和微棕黃色。該側磧堤由三清池終磧壟內側上緣一直延伸到玉皇池下方的亂石灘,呈長崗狀分布。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另一條側磧堤分布於三宮殿下槽谷南側,南依下槽谷邊坡,北面隔一小溝與三宮殿下槽谷中高達50——60米的羊背石相對峙。側磧堤呈東西方向延展,長約150米左右,前接雪蝕槽中的冰水扇,相對高度約30——40米。由稜角狀的花崗岩碎礫、岩屑、粗細砂和巨礫組成。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雪蝕槽:冰緣氣候條件下積雪場頻繁的消融和凍脹、積雪運動而侵蝕形成的槽谷。

冰水扇:冰川川融水沖積形成的善形堆積體。

羊背石:冰川槽谷中部突起的基岩小丘,冰川在上面移動形成光滑的磨蝕面,常與石質窪地、湖盆相伴分布,匍匐於地表,猶如羊伏在地面一樣,故稱羊背石。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4、其他冰磧堆積

分布在各槽谷的底部和邊坡的大量岩塊,除了冰後期的冰緣寒凍風化和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海、石河、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體在坡度較緩的地帶,堆積成的錐形體)外,槽谷底部的塊石大部分屬於冰川滯磧(位於冰川底部因受高壓而形成的冰磧,多因冰磧運動受阻而停滯,冰磧礫石長軸一般平行於冰川流向,扁平面平行於冰床)和融出磧(冰川中含有的岩石碎屑,在冰川融化過程中堆積於冰川表面或冰川底部凹穴中的沉積。前者稱冰面融出磧或陸地融出磧,後者稱冰下融出磧)。在大爺海槽谷的窪地和二爺海—三清池槽谷的冰蝕湖盆中都滯磧主要為粗稜角的塊礫、碎石粗砂填充,上部為高山草甸的薄土層。

【漲姿勢】太白山冰川地質景觀

(來源:太白山自然保護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