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的「種族歧視」和「槍擊暴力」不稀奇,但是特朗普把兩大問題結合,成為美國的死結

美國的「種族歧視」和「槍擊暴力」不稀奇,但是特朗普把兩大問題結合,成為美國的死結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以荷比盧為基地,從事全歐洲投資併購業務。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他千里迢迢開車10小時,來到一座毗鄰美國與墨西哥邊界的城市,只有一個目的:儘可能殺害當地的西語裔。他殺了22個人。

他高中時把自己要殺害、要強姦的人列成名單,被學校暫時休學,被警方調查,但他還是可以買到合法的槍械。他殺了9個人。

2019年8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對連續槍擊慘案發表談話

兩個看似尋常的美國白人青年

不到24小時,從德州到俄亥俄州,連續爆發兩樁大規模槍擊案,前者22死24傷,後者9死27傷;就連在類似案件頻頻發生的美國,仍顯得駭人聽聞,代表美國這個社會顯然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兩案的兩名兇嫌,不是特朗普政府最歧視排斥的穆斯林或者移民或者黑人,不是來自外國的恐怖分子;兩人都是美國土生土長的白人男性青年,都受過大學教育,人生際遇看似尋常,卻突然斷裂爆發,奪走數十人性命、重創幾十個家庭。

美國頻頻發生大規模槍擊慘案,一般民眾只能自求多福

種族主義者、白人至上主義者、特朗普支持者

德州案兇嫌作案前,透過網路發布4頁「宣言」,毫無疑問是個旗幟鮮明的種族主義者、白人至上主義者,充分領會特朗普對「西語裔移民大舉入侵美國」的嚴峻警告,一路從德州東部開車到西部,只為了找一個讓他可以殺害最多西語裔的地方。

特朗普從2015年6月宣布參選總統開始,就以強烈的反移民立場獨樹一幟,輔以仇視穆斯林、反全球化、反政治正確、反體制、反精英的民粹情緒,迅速贏得白人右派選民熱烈支持,白人至上主義團體效忠。上台之後,他的種族歧視心態,更是流露無遺;效應之一就是,針對少數族群(黑人、猶太人、西語裔)的攻擊事件,此起彼落。

特朗普說,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其實根本沒有資格選總統,墨西哥移民充斥著強姦犯,墨西哥裔法官無法公正判案,新納粹組織有不少「很好的人」,中美洲窮國與非洲國家有如「糞坑」,膽敢批判他的在野黨少數族裔女國會議員,應該「滾回她們的國家」──儘管她們都是美國公民。

2019年8月3日,美國德州帕索槍擊案,造成慘重死傷

美國全國步槍協會代言人:特朗普 附隨組織:共和黨

俄亥俄州案嫌疑犯當場遭警方擊斃,也沒有留下多少數位足跡,大開殺戒的動機可能永遠成謎,目前看來可能與人格偏差甚至精神疾病較有關聯。

問題是,此人在高中就流露反社會傾向,曾經擬了一份「殺人名單」與一份「強暴名單」,被學校暫時休學,被警方調查。然而幾年之後,他仍然可以合法購買威力強大的突擊步槍與高容量彈匣。

這問題在美國當然不是第一次曝光,一場接一場慘劇之後,面對一具一具冰冷的屍體,從民間團體到國會議員提出各種加強槍枝管制(是加強管制,不是禁止)的方案,然而全國步槍協會(NRA)及其支持組織共和黨,總是有辦法拒絕任何具實質意義的修法工作。推動槍枝管制,奧巴馬8年任內已是舉步維艱,全國步槍協會NRA的代言人特朗普上台後,更是原地踏步。

2019年8月4日,俄亥俄州代頓4日發生槍擊案

無論槍擊慘案死多少人,無論死者是學童還是退休老人,特朗普與NRA步槍協會總是能以不變應萬變,強調「殺人的是人不是槍」;「以暴制暴」才是王道;想阻止壞人開槍,就要讓好人拿槍;因此學校老師應該帶槍、教堂牧師應該帶槍、公共場所警衛應該帶槍;主張加強管制的人,都是自由派野心分子。擁槍權與槍枝工廠的利潤,神聖不可侵犯,但人命賤如螻蟻。

2019年8月3日,美國德州帕索槍擊案

想像自己開槍殺人的美國總統

槍聲過後,8月5日,特朗普發表電視演說,聲稱他要譴責「種族主義、頑固偏見與白人至上主義」,然而這些都是他賴以煽動支持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伎倆;他聲稱要整治暴力電子遊戲、精神疾病,但絕口不提加強槍枝管制,因為「扣下扳機的是仇恨與精神疾病,不是槍枝本身。」果然是一位非常認真負責的NRA步槍協會代言人。

特朗普歷來對美國「槍擊案」最精闢的發言,其實是2016年1月23日在愛荷華州,他宣告美國社會:「我就算站在紐約第五大道中央開槍殺人,選民還是會挺我。」

種族主義與槍枝泛濫,是美國社會的癌症;更可怕的是,今日的病灶就在白宮,罪魁禍首就在總統。

編輯:鶴立高崗 格式:黃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經濟與文化評論-魯曉芙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主義,大白話解釋4個原則
美國抱怨中國不買大豆,華為沒有真正解禁,憑啥買大豆?

TAG:歐洲經濟與文化評論-魯曉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