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買南汽、立榮威、拓大通,上汽乘用車自主沉浮錄「GGAI視角」

買南汽、立榮威、拓大通,上汽乘用車自主沉浮錄「GGAI視角」

2018年,上汽賣出了705.2萬輛汽車,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 24.1%,作為國內四大汽車集團之一,上汽的產銷量一直讓國內同行難望其項背。佔了近1/5國內市場的背後,是堅挺的616.2萬輛乘用車銷量。

僅僅是上汽三家主要整車合資企業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就佔據了國內整車銷量前四強席位;上汽大眾整車銷量排名國內第一,並連續四年蟬聯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

但合資強不是真的強,自主強才是硬實力。

國內整車市場到目前還不是自主說了算,上汽也如是。在上汽集團的乘用車版圖中,只有名爵和榮威是自主品牌「正統」。2018年,榮威和名爵品牌全年實現整車銷售73萬輛,同比增長36.5%,新能源和互聯網汽車銷量佔比超過40%。

一、始於2006

在上汽的戰略中,只有對自主品牌業務才進行實體運營。其官方信息顯示,在經營層,乘用車分公司、乘用車鄭州分公司、乘用車福建分公司被被單獨列出,同其它戰略、行政等部門等並列。

榮威和名爵隸屬於上汽集團乘用車分公司(文後簡稱上汽乘用車),上汽乘用車是上汽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自成立伊始便擔著自主品牌壯大的使命。

在自主品牌的發展過程中,上汽的策略是堅持自主開發與對外合作並舉,先後確立了「依靠自身力量發展、收購國外企業合作生產、深化戰略合作合資生產、合資企業創建自主品牌」的四條發展道路和「不完全依賴外方、不排斥外方參與、不違反知識產權、充分利用世界資源」的「三不一用」發展原則,集成世界資源打造自主品牌。

上汽在收購英國羅孚部分知識產權基礎上,開發了首款自主車型,並於 2006 年10月正式對外發布了自主品牌「榮威」;名爵來自於2007年上汽全面收購的南汽,其原本是英國品牌,被南汽收購後成為旗下轎車品牌,上汽通過收購南汽集團100%股權,在南京浦口和英國長橋擁有了自主品牌整車生產基地,並於 2008年9月正式啟用了臨港新工廠。

這就是對外合作和自主開發並行思路的體現。

為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上汽在2007年末發行了63億元的分離交易可轉債,通過募集資金加大自主品牌建設,包括乘用車和商用車的研發、生產、收購等體系的建設。

目標很明確,樹立自主的中高端品牌形象,推出相應的乘用車車型。

二、正式發力

2008年,自主品牌相繼推出了榮威750-1.8T、榮威 550-1.8T、 1.8VCT、名爵 MG 3SW、 MG TF、 MG7 AT 等多款新車型,平台化生產布局基本完成。同時當年自主品牌建設一期、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技術中心一期都進入了項目建設期。在建設自主品牌過程中,注重從設計開發源頭確保產品質量,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先進技術標準和全球整車開發流程(GVDP)。

以自主品牌榮威750轎車開發為例,公司通過比對分析,等同採用ISO、BS、RES、SAE 等2萬多項國際技術標準。

榮威和MG採用平台策略,遵循「統一規劃、統一研發、統一採購、統一生產、統一營銷」的原則,打破按品牌劃分製造地的固有概念,按照不同的車型平台規劃不同的製造基地,核心零部件系統選擇相同產品。

截至2008年底,上汽已累計投入近20億元用於自主品牌基地建設。已形成江蘇儀征、上海臨港、南京浦口、英國長橋四個自主品牌整車生產基地。

同時自主品牌的經銷商網路也開始建立,榮威品牌累計簽約經銷商157家,名爵MG品牌累計簽約經銷商87家,經銷網路已初步覆蓋中國大陸除西藏外的所有省級行政區域。

2008年,上汽自主品牌實現整車銷售3.6萬輛(其中榮威2.6萬輛,名爵MG1 萬輛),同比增幅近120%。

2009年,上汽自主品牌整合資源、深化管理,不斷提升整車銷量和運營質量,全年銷量達到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50%。

2010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全年銷量超過16萬輛, 同比增長78%。

上汽自主品牌發展堅持走「從較高起點出發、從細分市場中高端切入」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希望在國內自主品牌市場中樹立起中高端品牌形象,產銷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有利於提升盈利能力。

但連續三年的高增長,源於基數小,對於上汽而言,真正的挑戰還未開始。

三、增速放緩

2011年國內汽車市場銷售1879萬輛,雖新車銷量繼續位居全球第一,但同比增長僅有2.5%,增速為新世紀以來最低。國內車市的低迷對於上汽合資品牌車型的銷量影響較弱,但對於其自主品牌的影響就波及甚廣。

當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16.2萬輛,與上年幾乎持平。

不過,2012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首次突破20萬輛, 新能源車產業化階段性目標如期完成。自主品牌乘用車募集資金投入55億元,用於研發項目和二期項目的建設中。

在2013年的年報中,上汽乘用車年內銷量23萬輛,同比增加15%,對2014年的規劃是深化自主品牌建設,優化品牌戰略,提升自主研發能力;2014年年報中未出現榮威,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18萬輛,同比下滑20%。

2015年上汽乘用車分公司年銷量17萬輛,銷量同比下滑5.56%,產能28萬,產能利用率61%。年報中也未在自主品牌乘用車上著過多筆墨。

4年來,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經歷了成長過程中的坎,銷量同比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對於自主品牌車企而言,這是必然要走過的路。

四、再次增長

2016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全年銷量突破32萬輛,同比增長89%,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SUV榮威RX5上市五個月,銷量超過9萬輛;與此同時,公司新能源汽車在e550、 e950的帶動下強勢上漲,全年銷售超過2.5萬輛,同比增長 85%。

2017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榮威和名爵銷量達到52.2萬輛,同比增長 62.3%,2017 年上汽新增的44萬輛銷量中,自主品牌新增銷量達到22.7萬輛,增量貢獻佔比達到51.6%。

之後就是2018年的全年整車銷售73萬輛,同比增長36.5%。根據年報披露,當年上汽乘用車的設計產能是68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能約10.3萬輛,年內實際產能達到了71.1萬輛。

註:設計產能計算依據為年工作日250天,每天工作16小時,即4000小時。報告期內產能為報告期內產量;產能利用率為報告期內產量/設計產能。

十年年前,上汽乘用車有上海、南京和英國三個研發基地(上汽技術中心)和上海臨港、南京浦口以及英國長橋製造基地,後來又有了河南鄭州。但經歷了銷量的增長,多年的發展,上汽需要更多的工廠滿足其未來市場的訴求。

2018年上汽乘用車的產能利用率溢出,因此上汽乘用車也在鄭州和寧德新建產能工廠,上汽集團乘用車鄭州基地二期計劃投資約54億元,上汽集團乘用車寧德基地計劃投資50億元,兩個工廠都預計在2019 年投產,產能均為24萬輛。

上汽乘用車寧德基地聚焦在新能源技術、智能互聯科技,提升新能源汽車產能,布局華南市場,力圖打造一個30萬台整車產能的自主品牌基地。

從2008年的3.8萬,到2018年的73萬,上汽乘用車用十年建立了其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這一次的爆發得益於智能互聯概念的出現。

五、興於智能互聯

2015年,上汽集團自主研發的智能駕駛汽車完成了1.4萬公里的試驗場道路模擬測試和高速公路實車測試。公司還參與建設了上海嘉定區智能交通系統示範區。

同時,上汽集團成立了金融事業部,進一步整合公司金融業務資源,並且啟動了非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項目,募集不超過150億元人民幣,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車、互聯網汽車、智能製造、汽車服務和金融等項目,進一步加快公司創新轉型。

在網聯化方面,通過第一代互聯網汽車RX5的成功上市,建立起車載硬體設施與車載互聯網系統的應用開發體系,向打造面向未來的自主品牌互聯網汽車及其生態圈,邁出首步。

2017年在提升智能網聯技術優勢方面,上汽乘用車藉助斑馬系統(與阿里巴巴的合資公司)啟動了全球最大規模互聯網汽車用戶OTA空中升級,增強了智能語音控制、大數據主動導航、出行娛樂雲計算和智聯遠程車控等功能,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

與此同時,公司聚焦「最後一公里」自主泊車項目,與Mobileye等企業合作研究基於視覺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加快推進智能駕駛控制中央決策系統 iECU 軟硬體集成開發,並啟動開發線控轉向系統、電控制動系統等底盤執行機構,全面提升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技術能力。

在智能化前瞻技術研究方面,上汽布局了基於5G通訊技術的車與車、車與交通基礎設施的通訊,實現了基於LTE-V的V2X功能在榮威RX5上的集成開發;啟動了支持智能駕駛產品開發的演算法軟體技術自主布局,以及基於具有自主迭代功能的智能汽車整車控制平台的自主開發工作。

六、「商轉乘」助力

2016年的財報中,上汽大通還是以自主品牌輕型商用車的角色出現,全年整車銷售4.6萬輛,同比增長32%。但到了2017年,上汽大通銷量超過7.1萬輛,同比增長54%;同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榮威、名爵並列。

其中發生的改變是,2017年上汽大通發布了C2B造車概念下的首台乘用硬派SUV D90,並且準備未來加大在乘用車領域的投入,彼時上汽大通計劃在2018年向市場推出一款全新MPV——G50、一台大型MPV。

「團隊以前都是做乘用車的,因此從商用車到乘用車,駕輕就熟。」這是彼時上汽集團對於大通轉型的信心。

上汽大通前身是上海汽車商用車有限公司,在2015年改名為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從上汽大通的出身可以看出,此前的主要角色是寬體輕客、皮卡、Minivan三大典型商用車平台。

從2014年開始,上汽大通進入MPV市場,開始拓寬到乘用車的賽道,發布G10。目前擔任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秋華曾表示,G10是一款商乘兩用的產品。

之後上汽大通又相繼發布了MPV G20、G50,同時也發布了SUV車型D90、D60,形成MPV、SUV(CROSSOVER)兩大跨界車平台。

SUV、MPV毋庸置疑是國內自主品牌車企的天下,為了夯實自主乘用車品牌的發展和成熟,上汽通過多種方式角力國內市場,包括但不限於合作、自主開發以及商用車拓展乘用車賽道等方式。

對於上汽而言,自主品牌乘用車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

名爵收購之初,年銷量一直不溫不火,收購後的十二年時間累計銷量不足百萬。榮威品牌是上汽自身培育的自主乘用車品牌,2006年10月發布首款中高檔轎車榮威750,到目前已經發布17款車型,累積銷量超兩百萬輛。

根據中汽協發布的2018年中國品牌汽車分車型前十家車企銷量幫當,上汽集團以200餘萬輛的成績名列第一。這個數據顯然不止包含上汽乘用車的數據,還有上汽通用五菱的數據。

在上汽集團的戰略中,採取投資管控與實體運營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對下屬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等聯營及合營企業進行投資管控,對自主品牌業務進行實體運營。

即上汽乘用車才是其真正投入實體運營的自主品牌,通用五菱的銷量貢獻中上汽的戲份不多。因此,上汽的自主品牌乘用車,還要上汽乘用車分公司來完成。

從合資第一,到自主第一,上汽要邁過的坎還有不少。

8月2日,上汽乘用車在安亭基地召開重要會議,宣布上汽集團副總裁楊曉東兼任上汽乘用車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這意味著,楊曉東正式接替王曉秋,成為上汽乘用車的新一任掌門人。

然而,距離上汽乘用車提出的2020年要實現百萬產銷目標,一直是一道坎。上汽集團產銷數據顯示,今年1-6月,上汽乘用車累計銷量31.2萬輛,同比下滑13.2%。

7月,上汽集團再次啟動總額不超過200億元的公開發行債券,目標是到2025年,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出行服務與產品的綜合供應商。而「自主品牌」的字眼已經「消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工智能汽車 的精彩文章:

2020年要拿五星評級,歐洲率先打響DMS第一槍「GGAI視角」
當AEBS成客車標配,誰是OEM可選項?「GGAI頭條」

TAG:高工智能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