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上周在紐約見了一位老朋友,他的孩子這段時間正好過來參加夏令營。臨走前,我們吃了個飯。

老朋友是非常知名的公司高管,我其實蠻愛探究「成功人士」的育兒哲學。

因為我覺得他們「成功」過,如今再回看自己一步一步的歷程,其實就能總結提煉一些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品質。

這次自然就聊起了,朋友和我分享,他最希望女兒的品質就是有擔當。

他說,現在公司招人最怕的就是年輕人沒責任心,不對自己的工作生活負責,沒有承擔錯誤的決心。

一個沒有擔當的人,就好比沒了「脊梁骨」,朋友的原話。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朋友的話我自然非常認同,但我當時反問他的是,擔當是最終結果,那如果我們倒推,以終為始,我們現在該如何做,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呢?

於是,一頓飯變成了我和他的探討會了,我覺得蠻有意思的,今天就寫下來分享給你們,也歡迎你們留言和我繼續探討。


1、儘早參與做選擇

從接近2歲開始,我就鼓勵大家多給孩子選擇,多讓孩子參與決定的過程。

我自己深有體會,為人父母會經常沿著一種慣性而不自知。

尤其是習慣了1歲前那種事無巨細樣樣張羅後,我們就會把這種做法一直延續下去,卻沒意識到孩子已經比我們想像的更有能力了。

很多父母總會擔心孩子不懂得怎麼選,或者作出錯誤選擇,從而害怕讓孩子選擇。

那麼一開始,可以從生活中「無傷大雅」的事情開始。

比如正好準備了牛奶麵包和包子油條兩種早餐,問問孩子要吃哪個。每天早上讓孩子自己從兩件衣服裡面選擇一件穿。可以和孩子討論放學後玩桌游還是讀繪本。

「做高質量決定」是一種領導力,是需要練習。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很多所謂「沒擔當」的成人,要麼就是從來未被賦予權利做決定,慢慢他自己也對自己失去信心,覺得反正「我做了決定也沒用」。

要麼就是總是被決定後,他失去了承擔責任的後果,反正出了問題就說,「這是別人做的決定,我沒做好就怪你」。

這樣的包辦代替其實在父母中非常常見的,因此第一步就需要我們轉換思維,不管孩子多小,力所能及地讓孩子做選擇,做決定。


2、高質量做決定的三部曲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可以讓孩子做更多更加重要的事情的決定。很多父母肯定要擔心了,你讓孩子選,他們肯定選擇容易的輕鬆的啊,怎麼能由著他們呢?

這是當然的,大部分成人還總是一時衝動做錯誤的決定,孩子怎麼可能每次理智又明智呢?

那有擔當的前提就是需要交一筆學費,真的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決定負責」。

而且更加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學會怎樣才是真正的做決定的過程。

我經常和小D實踐的就是這樣三部曲,和大家分享一下。

1)停一停想一下:我為什麼做這個決定?

做一個好的決定最大的阻礙就是衝動,孩子是更加衝動的,所以他們很多決定都是不考慮後果,不考慮長期,下意識的。

因此第一步就是每次孩子作出選擇後,提醒她一下停一停想一下:


嗯,媽媽聽到你的決定了,我把這個決定先藏在媽媽腦里。我們想一下,你為什麼選這個而不是那個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涉及的就是每個人的動機。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有一點需要做好準備,這麼小的孩子其實是分不清「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也就是他們還不清楚這件事是「自己真正想做」,還是「因為別人都在做」。

而且大部分情況下,孩子即使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如果他們看到自己小夥伴們在做,他們也會跟隨。

這是一個成長過程,因此我們在詢問的時候,不要去評判孩子的動機。這個階段,可以停下來反思一下,可以知道自己這麼做的原因,就已經很寶貴了。

想想我們很多成年人,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啊,我當時傻吧,我鬼迷心竅了才會這麼做」,就是至今連第一步都沒學會。

那麼對於孩子來說,這個階段,任何動機都是合理的。

關鍵是她可以給自己的下意識按下一個暫停鍵,可以把「下意識」意識化,接下來的成長和成熟都會慢慢發生的。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2)有哪些選擇?結果是什麼?

然後可以繼續問孩子,除了你選擇的情況,你還可以怎麼選?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全局觀」視角。

很多成人現在經常會說的都是「我沒得選」,然後因為沒得選,他們就會對這「唯一」的選擇非常執念,患得患失,焦慮異常。

其實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有得選的,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誤把局部當成了整體。

因此從小經常幫助孩子思考,你選擇了A,其實還有B、C、D,那麼慢慢地,這個孩子的格局就開闊了。

然後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一下,選擇不同情況下,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媽媽知道你想選A,因為(重複孩子回答第一步的答案)。那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你選了B,你的感受會怎樣,結果又會怎樣呢?

不知道你們發現我上面這句話的細節了嗎?

我在引導小D思考的時候,先去肯定她的選擇。

這相當於給孩子吃個定心丸,不然直接問選擇B,孩子會誤以為我們要讓她改變主意,容易出現逆反心理。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這樣的引導不是要改變孩子的決定,而是幫助孩子分析每個決定的利弊,讓孩子明白每個決定都是有後果的。

這個後果對自己的影響需要提前預知,並且一旦選了,就要為此負責。

這一點蠻關鍵的,尤其在孩子做了我們一眼就知道是壞決定的時候,我們不要去說服孩子改變決定,而是幫助孩子進行這樣的分析。

然後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壞決定帶來的「自然結果」。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是每個人都沒有逃避責任的自由,這需要從小讓孩子明白。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3)你的這個決定對他人有什麼影響?

這一步是我最近才添加的,小D過了5歲後開始使用的。這一點算是我個人經驗吧。

以前年輕的時候做決定都是只考慮自己需求和感受,如今慢慢認識到,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開始明白,自己的決定也會影響其他人。

一個「最優」決定,一定是要考慮「共贏」最大化。

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挺難理解的,學齡前的孩子都是「自我中心」,這是他們成長發展的必經之路。

這也是為什麼我才開始添加這一步,不求小D完全可以理解,但希望我們可以開始慢慢談論這個話題。


3、寫在最後

三部曲的運用不需要完整化,一開始也許做到第一步就完全OK了,而且孩子有時配合,有時不配合,都是非常正常的。

最後談這一點,就是希望大家杜絕在育兒過程中非常不切實際,但總是抱有的幻想,「這個方法我用了,孩子馬上按照寫的腳本配合了」。

在我5年多的育兒生涯里,基本上是沒有發生過的。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我每次分享這些,都是我試了幾百次上千次後的總結,而不是一開始就成功的案例,這一點必須要讓大家明白。

很多說「沒用」的父母,其實是沒有「一直在用」。

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很少談育兒的具體方法,我總是在談父母怎麼改變自己。

因為這些做決定的過程如果本身就是你思維模式的一部分,那麼你經意或者不經意就會這麼和孩子交流分享。

而且你也肯定不會那麼在乎,孩子是不是接受了,到底有用沒用。

之所以每次那麼在乎,就是這些東西本身就不是我們擁有的,但我們希望孩子儘快掌握,我們就省心了,可以脫手了,不要那麼費勁了。

想想我們自己改變有多難,我們也就更能欣賞孩子微小進步的不容易。

一個沒有擔當的孩子,就好比沒了「脊梁骨」

其實回頭看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為啥總會覺得有些牛人很牛,似乎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看透,思考全面?

所有「自然而然」背後都是「非常努力」,要麼是他本人,要麼是他父母。

成長的道路真的從來不擁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
如何提高孩子的內驅力?增強腦迴路啊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