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聲律啟蒙 | 3分鐘教給孩子古時最美調調(二東一段)

聲律啟蒙 | 3分鐘教給孩子古時最美調調(二東一段)

詩詞對聯

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兩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除了要學習識字外,還要學習音律、格律等。因此,《聲律啟蒙》應運而生,它是古時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

今日,我們學習國學經典課程之《聲律啟蒙》,帶孩子追溯、學習古時那最美的調調。


聲律啟蒙(二東一段)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

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

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

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

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知識拓展

聲律啟蒙 | 3分鐘教給孩子古時最美調調(二東一段)

晨鐘、暮鼓,意指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鐘鼓聲,用來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也可比喻能夠使人警覺醒悟的話,也形容時光的流逝。

聲律啟蒙 | 3分鐘教給孩子古時最美調調(二東一段)

故事出自《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譯文: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男),善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便不再打虎了。

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士人們卻譏笑他重操舊業,又干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棄,干這種「不成體統」的事。

後來用「再作馮婦、一作馮婦、又做馮婦」比喻重操舊業;用「馮婦」稱勇猛或兇狠的人。

聲律啟蒙 | 3分鐘教給孩子古時最美調調(二東一段)

這則故事通過老百姓和其他士人對馮婦打虎的不同態度,鮮明地體現出兩種不同的立場:

一種是馮婦被提拔為士人後,還保持原來樂於為百姓除害的品質,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歡迎;

一種是車上的士人認為馮婦既已為士人,就應有角色意識,不能混同於普通老百姓再干那些「有失身份」的事。

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中,我們感受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們在譏笑他。

聲律啟蒙 | 3分鐘教給孩子古時最美調調(二東一段)


孟子為什麼會講這樣一個典故呢?

關於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孟子在說這話的時候,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已準備離開齊國。

這個時間段的孟子正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正如馮婦再次打虎一樣。不去打虎吧,眾人正有危難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與主張,且為士人所譏笑。

如果孟子不再去勸齊王,災民無人救濟。如果他再次去勸齊王,明知齊王不會聽。何況,還要受到齊王身邊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譏笑。權衡的結果,孟子還是不準備去「再作馮婦」。

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說出再作馮婦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把握,一種審時度勢。

這正如趙歧注《孟子》說:「可為則從,不可則凶。言善見用,得其時也非時逆指,猶若馮婦。暴虎無已,必有害也。」這可以說是對孟子心態的深刻揭示。

那麼,這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發呢?「再作馮婦」實則並不絕對,關鍵是要審時度勢,把握自己。

如果「可為」, 如果「見用」而「得其時」,再做一次馮婦也未嘗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時逆指」,則不可「再作馮婦」,以免「暴虎無已, 必有害也」,而且還會受到有識之士的恥笑。

聲律啟蒙 | 3分鐘教給孩子古時最美調調(二東一段)


「葉公好龍」

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

選自【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解析:

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台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後來,人們用「葉公好龍」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歡某種事物,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的人或事。

「舞蝶對鳴蛩」;

蛩 [ qióng ]:

古指蟋蟀,也指蝗蟲,俗稱「蚱蜢"。


「嵯峨十二危峰」

嵯峨[cuó é]

形容山勢高峻,也指坎坷不平

聲律啟蒙 | 3分鐘教給孩子古時最美調調(二東一段)


上期解析:《聲律啟蒙》一東三段

「天浩浩,日融融。」

天空廣闊無邊,日光和煦溫暖。「融融」:1.形容和睦快樂的樣子:大家歡聚一堂,其樂~。2.形容暖和:春光~


「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

這句話有何典故呢?敬請關注下一期《聲律啟蒙》(二東二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