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導讀:終明一朝,因為蒙古鐵騎不斷南下襲擾,明朝北部邊患一直十分嚴峻。

所以,明王朝也成為中國古代最後一個修長城的朝代。在明朝初年,明軍就依託萬里長城,構建了相當完備的防禦體系。而這其中,墩台和情報人員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明朝人的眼裡,守衛墩台的墩軍與情報人員中的夜不收軍,被稱為是邊防上的兩大苦差事。他們究竟苦在哪裡呢?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明朝中前期主要敵人蒙古韃靼

一、邊軍之苦,莫甚墩軍

1、墩台的模樣

長城是中國人最熟悉不過的古代防禦建築了。但提到墩台,恐怕許多朋友會比較陌生。

其實它並非明朝特有,早在秦漢時期,在長城沿線就已有之。

明朝立國以後,為加強邊防、情報傳遞,也在邊境上廣設墩台。墩台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宣府鎮志·法令考》中,是這樣說的:


「凡邊方山川、城堡疎遠空闊處,俱築煙墩(墩台)。高五丈有奇,四圍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釣橋,外設塌窖、賺坑......墩置官軍守瞭,以繩梯上下。」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明朝的墩台,大約是16.5米高(明朝一丈約3.3米),四周有圍牆,高約4-5米。墩台上有懸樓,下面還有壕塹、釣橋(弔橋)、塌窖、賺坑等防禦設施。墩台不設樓梯,軍士通過繩梯上下。

從下面這張圖也可以看出,墩台實際上類似於一座微縮的城池。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古書中的墩台

2、墩軍的勞苦

每座墩台上的兵力,按照其大小之別,一般大型墩台10人,小型墩台5人。墩軍的主要職責,就是守衛墩台、瞭望敵情和傳遞烽火。

邊境上敵人並非時時出現,所以這些任務看起來並不繁重。但如果了解了墩軍們的生活,您就不會這麼快下結論了。


(1)被虜被殺之苦

墩軍在高高的墩台之上,雖有飽覽邊塞壯美河山的便利條件,但恐怕他們沒這種心情這麼做。因身處國境最前沿,他們要常常直面蒙古騎兵的快馬彎刀,其生命安危往往懸於一線。

即便是敵人不對墩台直接發起進攻,墩軍們的日常生活也是險象環生。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墩台遺址

因為北方邊塞多缺水,而墩台又多數建在山坡或高崗之上,遠離水源,打井取水不僅成本較高,而且十分困難。

比如崇禎年間,名將盧象升就上奏說:

「每墩台三座,用井一眼......但山原高燥,募夫浚鑿,深至三十餘丈,始見水泉,每眼約費三四十金。」(《盧象升疏牘·南山修築墩台疏》)

打一眼井就耗費三四十金,而且只能是三個墩台用一口水井,可見當時墩軍用水之難。而蒙古騎兵就是抓住這一點,以糞土填塞各墩台附近挖的水井,迫使墩軍到更遠的地方取水。在此過程中,墩軍便很容易被敵人擄走或殺害。

後來,墩軍們乾脆在墩台上設置了一個水櫃,「暖月盛水,寒月盛冰」,但在乾旱少雨的邊塞,這樣做是杯水車薪。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古書中的墩台


(2)自然災害之苦

除了要時刻應付敵人的進攻以外,墩台上的兵士還要時常應付各種自然災害之苦。

除了風霜雨雪以外,因為墩台多是建在空曠的高處,因此,遭到閃電雷擊的幾率就比較高。

比如在《明武宗實錄》中,就有許多處墩台遭遇雷擊而造成人員傷亡的記載:


「正德五年( 1510) 六月十二日,雷震萬全衛柴溝堡,墩軍死四人」,「正德六年 ( 1511) 六月九日,雷震大同後衛石泉墩,擊死墩軍三名。」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墩台遺址

(3)生活困難之苦

從萬曆年間開始,為了防止墩軍們當逃兵,朝廷還把他們的妻小也送到墩台,以讓他們視墩台如家。有的地方為了提高墩軍的積極性,還將墩台附近的荒田賜給他們耕種,以補家用。

不過,這並非現代人想像中的「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美好生活。

墩軍們的主要生活來源是月糧和口糧,但因為俸給太低,還有家小需要撫養,墩軍們的生活十分困苦。

再加上明朝中後期,上級剋扣勒索糧餉的現象愈加嚴重,致使墩軍們生活更加艱難。

弘治年間,一個叫吳世忠的大臣從大同歸來後,向皇帝奏報了他的所見所聞:


「軍士奔走於風霜之中,面色慘黧,甲衣無褐。其妻子所居,泥屋一間,半無煙火。七八歲男女,猶有祼而向日者。」

墩軍們的老婆孩子蝸居於泥屋之中,在寒冷中沒有半點煙火取暖,七八歲大的孩子甚至連一件蔽體的衣服都沒有。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墩台

明朝中後期,朝政腐敗,軍中缺餉,作為被遺忘的弱勢群體,墩軍們的權益更加得不到保障,以至於時人這樣痛斥道:


「家不以無盜而忘犬,室不以無鼠而忘貓。邊城烽火,緩急是賴,前人以和國而革墩卒之食,豈其無貓犬之慮乎?」(《新修安定縣誌·地理志·烽墩》)

墩軍被削減和剋扣糧餉,就等於是家裡沒被盜就忘了狗的存在,屋裡沒有老鼠就忘了貓的存在,這個比喻實在是貼切。

墩軍之苦,既來源於敵人,更來源於內部。與他們同病相憐的,還有夜不收軍。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墩台遺址



二、深入虜穴,九死一生——夜不收軍

所謂的夜不收軍,因其晝夜在外巡邏、駐守、哨探,夜間不回營地而得名。

在明朝歷史上,這看似很「自由洒脫」的軍種,實則干係重大、要求極高,還屢屢因為要深入敵後而九死一生。

1、夜不收軍的職責

夜不收軍非常類似現在的偵察兵,又因為他們是明軍中的佼佼者,技藝高超,有勇有謀,也可以說是一支特種兵。他們的職責主要有:


(1)哨探

墩台雖可以烽火相傳,向國內傳遞敵情。但是,因為墩台在明處,進攻的敵人往往會故意避開,或者虛張聲勢、製造假象,以誤導墩台。

所以,作為主要哨探人員的夜不收軍,就可以靈活的進行主動哨探,深入敵境,打探消息,以最大限度的擴展情報網路。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戲曲中的探子


(2)燒荒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防禦北方游牧的威脅,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北伐,如漢武帝、明太祖、明成祖,均多次領導北伐。

但北伐只有在國力強盛時才可能出現。而常規動作,可能就屬燒荒了。

燒荒,顧名思義,就是在秋冬季節到塞外將枯草點燃,燒出大面積的隔離帶,以防止游牧民族在邊境放牧,以此來達到將其驅離的目的。

為確保燒荒順利進行,明軍總是要先派出夜不收軍出境進行偵查。在確保目標地點沒有敵人行跡的情況下,再通知大部隊出發。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明朝的主要外敵韃靼


(3)奇襲

如果說哨探、燒荒更多體現了夜不收軍偵察兵角色的話,那麼承擔奇襲任務的他們,就更像是特種兵了。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每營有「夜不收五十名」當時每營兵力為3000人,而夜不收軍僅有50人,堪稱是其中的精銳。

而在明朝將領何良臣所著的兵書《陣紀》中,專門提到這麼幾條選用夜不歸軍的標準:


「捷能飛檐走壁,而殺人放火技能奇巧異人而駭世驚俗,術能窺天測地而預知露餡之類,俱應選入中軍為心為膂之用。」

由此可見,能跑的,能跳的,能打的,甚至會一些占卜術等「特異功能」的,均可被選入夜不歸軍,供軍中主帥在特殊場合中使用,對敵人進行奇襲。

比如,「遣夜不收潛往燒劫賊營」、「選夜不收及敢勇死士,持長刀巨斧並炮數百,四面夜襲虜營」(《明英宗實錄》)等等,均是夜不歸軍作為特種兵執行極難險重任務的寫照。

明朝邊防兩大苦差事:「墩軍」和「夜不收軍」,分別是幹什麼的?

明軍塑像


2、夜不收軍的痛苦

雖然夜不收軍的職責看起來非常風光,比之「苦哈哈」的墩軍,更有英雄氣概。但是,深入敵穴進行偵探或奇襲,畢竟非常危險,有的任務遠達數千里,常常需要晝伏夜行,或者遠涉荒漠、沖沙冒雪,其勞苦和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而且,正因為夜不收軍是最先對敵人造成致命一擊的人,他們往往也最先成為敵人殺戮或者俘虜的對象。

所以,在光輝戰績的背後,更多的是諸如「夜不收三人哨探出境為達賊所執」(《明英宗實錄》)這樣的記載,而最直接的受害者,莫過於他們的家屬:「妻子分散,父母無倚,彼皆因公,誠為可憐。」



結語:墩軍和夜不歸軍,是明朝守邊的兩支重要力量,同時也是明朝邊境中最苦的兩個差事。而且,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存在,很長時間以來鮮有人知。

有一句唐詩和一句宋詞,或許可以準確的形容他們的心境:

對於夜不歸軍來說,是「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而對於墩軍來說,則是「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參考資料:《明英宗實錄》、《陣紀》、《明神宗實錄》、《新修安定縣誌》、《明武宗實錄》、《盧象升疏牘》、《宣府鎮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