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康熙最終選定接班人是雍正,而不是皇三子或皇十四子

為什麼康熙最終選定接班人是雍正,而不是皇三子或皇十四子

「清初四大疑案」之一,就有雍正繼位。關於雍正皇帝是否通過合法途徑繼位,至今亦是歷史上的一個爭論焦點。隨著歷史學家和學者們不遺餘力地挖掘真相,這個問題似乎有些明朗,雖沒有十分有力的證據證明雍正皇帝繼位完全無瑕疵,但是那些所謂的篡位證據,顯然更加蒼白無力而經不起推敲。

我們暫且先不急著就雍正皇帝繼位合法問題下結論,不妨我們先研究一下雍正皇帝是否具備繼承大統之資質。

換就話說,雍正皇帝上位到底是德不配位還是實至名歸?

圖1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皇帝

決定雍正能否繼位的第一重要人物必然是其父康熙皇帝。在經歷了兩廢太子、大阿哥胤禔謀害太子和八阿哥胤禩結黨營私等一系列爭儲風波之後,花甲之年的康熙皇帝被折騰地心力憔悴。作為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康熙皇帝自然無比清楚儲君人選之重要性,然而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讓康熙皇帝明白,儲君之選擇不可以公開明了化,只有仔細考察,認真比較,選定人選後,須在最後時刻公布答案。如此才能降低兒子們兄弟殘殺悲劇之發生(至少自己活著的時候,可以盡量避免之),更可以消除圍繞儲君而形成威脅皇權之黨派,康熙皇帝實在不想,再次極其嚴厲地處分某位皇子。

此外,榮耀一生的康熙皇帝,也絕對不想因為立儲問題給自己的執政生涯留下一個晚節不保的遺憾結局。他曾對著滿朝文武公開表態,他選定的接班人必定是能讓各位心悅誠服之人,定然是一位擔得起大清江山重責之人。

圖2 九子奪嫡

那麼是否有符合康熙皇帝這般要求之人選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康熙皇帝手裡有的是可打的好牌。

康熙皇帝一生子嗣眾多,而且因為他十分重視對皇子們之教育與培養,所以他的兒子們大多都是出類拔萃之人物。也正因如此,「九子奪嫡」才成為冠絕中國歷史的奪嫡大戰,倘若不是一次高智商精英人群之間的比拼,而是一群酒囊飯袋,紈絝子弟們之間的撕打,還有什麼意思可談?所以,即便在老大胤禔、老二胤礽和老八胤禩相繼倒台,被排除選擇之外,優秀可選之皇子亦不在少數,如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五子恆親王胤祺、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和皇十四子貝子胤禎等等。

圖3 康熙帝妃

康熙皇帝手裡好牌確實不少,但是真正的關鍵時刻上得去的「王牌」又有那幾張呢?

皇五子胤祺和皇七子胤祐,這兩個人屬於無心皇位型,雖然皇位與權力吸引力極大,但是還是有些人能想得開,這兩位明白在放棄權力的同時也就規避了風險,所以主動選擇全身而退。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子胤?屬於能力欠缺型,二人早已經被父皇康熙皇帝貼上了撐不起大業的「標籤」,這兩位也基本與皇位無緣。但這二位與胤祺、胤祐不同的是,他倆自己當不上皇位,但是積極「抱大腿」,企圖以這種方式撈取政治資本,從而有活躍於政壇之機會。

除去上述兩種類型,最後類型皇子就是爭奪儲位的有力競爭者了,主要有三人: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禎,那麼就這三人比較各自優勢又在哪裡呢?或者說誰更有希望繼承儲位呢?

圖4 愛新覺羅·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

先說皇三子胤祉。

胤祉的個人優勢在於學問出眾,他曾主持編纂《古今圖書集成》,是一部內容極為豐富的百科全書。胤祉因此也得到其父康熙皇帝青睞,所以他個人在掙儲方面也有躍躍欲試之意。然而,論政治方面能力,胤祉就十分有限了。舉幾個例子,康熙三十七年,胤祉是首批獲封郡王爵位的皇子,在當時應該比較搶眼,但是這位老兄,卻因為次年敏妃去世而百日內剃頭,觸犯了忌諱,遭受降爵貝勒之處分。

此外,還有更為嚴重一事,有一位名孟光祖之人,竟然打著自己是胤祉門人而到偏遠省份招搖撞騙,不少地方官員都被孟光祖矇騙,就連年羹堯也在因受騙而受到了重處。儘管胤祉以無辜不知情而逃過處分,但是這勢必會對他本人造成不良影響,會不會給康熙皇帝留下暗地裡聯絡黨羽之印象?即便康熙皇帝信任胤祉不會結黨,至少也得說明你胤祉很不注重小節,與當年喪期百日內剃頭之時沒有什麼進步。設想一下,將皇位傳於胤祉,康熙皇帝放心否?

圖5 愛新覺羅·胤禵,清聖祖康熙帝第十四子 (別稱:允禵、胤禎)

說完胤祉再說胤禎。

胤禎之所以能夠入得了康熙皇帝之法眼,主要還是他過人的軍事能力。眾所周知,大清王朝是以「馬上民族」著稱的滿族人建立的,因此歷代帝王都很重視武功修鍊,清初尤為甚之。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再生戰亂,此時康熙皇帝已過花甲之年,御駕親征很不現實。連康熙皇帝自己都承認,他自己現在老了,無法披甲上陣,倘若年輕十幾歲,定然戎裝在身,親臨前線。康熙皇帝說這話並非在吹牛皮,之前的三次親征准葛爾就是實例。所以,這一次西北叛亂,康熙皇帝十分重視,雖然自己不能御駕親征,但是形式上必須與親征無異,方可穩定軍心,才能更好地調動尚未叛亂的蒙古親貴之軍事力量。正所謂「上陣父子兵」,老父親上不去了,那兒子就是最佳人選。

面對這次建功立業的絕佳機遇,眾皇子們都蠢蠢欲動,武功不佳的胤禛都毛遂自薦,就連被囚禁的廢太子也妄圖通過各種門路獲取這次挂帥之機會。當然,康熙皇帝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廢太子帶兵的,至於胤禛也就是表表態度爭取一下,康熙皇帝心裡也很明鏡。與人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康熙皇帝,最終相中了自己的十四子胤禎,那個曾經為了兄弟頂撞自己的「毛頭小子」。不得不說,康熙皇帝極會選人。胤禎此時剛過而立之年,年輕力壯更容易適應西北惡劣生活環境,同時胤禛的武藝在眾阿哥之中,也是鶴立雞群,出類拔萃之人物。康熙皇帝的思想還是有先祖影響之成分,那就是帶兵之人不會舞刀弄槍,關鍵時刻不敢衝鋒陷陣怎麼行?顯然,胤禎符合康熙皇帝的各種要求。

圖6 愛新覺羅·胤禟(1683年—1726年),雍正帝即位之後改名為允禟

胤禎如願在萬眾矚目之下踏上了征程。

實話實說,這次替父出征對於胤禎來說真是一次展現自我的絕佳機會,對於皇位最終能否為己所有就看胤禎接下來的表現,這一點相信所有的局內人都心裡有數。但是問題就出現在,胤禎對於父皇的考驗理解得過於簡單了。他以為只要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為大清王朝建立功業,這皇位就是其囊中之物。

事實上,康熙皇帝所要選擇的接班人絕非只是一介武夫。原本,胤禎成為「大將軍王」已然有了「自立山頭」之資本,可以遠離已經被父皇厭惡的「八爺黨」們,摘了結黨營私的「帽子」,但是胤禎卻執迷不悔,自始至終都與胤禟等人保持著親密聯繫。此外,起初胤禎率領大軍,確實取得了一系列驕人戰績,但是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深入,清軍並未取得預期之戰果,戰局一度陷入僵持,這都側面反應出,胤禎在用人調度方面之能力還是有所缺陷。無奈之下,康熙皇帝將胤禎回京面授機宜,以解戰爭之圍。

因此,胤禎的不知潔身自好和關鍵時刻表現的略微不完美,都會讓康熙皇帝感覺胤禎的政治敏銳性不足。這皇位要是讓他繼承,不是被「八爺黨」那幾位骨幹玩弄於股掌,就是明目張胆地反目成仇,血雨腥風自然不在話下,到時候朝綱不穩也不是沒有可能。康熙皇帝怎敢冒這等風險?

圖7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最後咱們來說說皇四子胤禛。

眾所周知,最終奪得皇位之人就是胤禛。胤禛高人之處我總結主要有三點:自我完善、洞察人心和揚長避短。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首次大封皇子之時,胤禛僅封貝勒爵位,比起哥哥們差距很明顯。康熙皇帝當時給出的解釋是:皇四子「喜怒不定」,也就是說胤禛年輕之時容易發怒,情緒管理做得很差,這樣的胤禛顯然是難堪大任。自此之後,胤禛痛定思痛,書「喜怒不定」四字掛於書房之中,以父皇口諭「隱忍戒躁」為座右銘,鞭策自己努力改掉性格之缺陷。終於在康熙四十八年二封皇子之時,晉親王爵,得到了父皇之首肯。相比胤祉的前後弔兒郎當性格且日後無甚變化,胤禛已然勝了半步。這是胤禛自我完善之例子。

圖8 雍正帝書法

洞察人心那就是胤禛的智慧了,集中體現在他對父皇康熙皇帝的心裡揣摩以投其所好,以及對兩廢太子過程中各方勢力之對比分析,做到知己知彼。進而如何以「閑王」之狀態迷惑對手,在博得各方好感之同時,又與之保持距離,避免結黨營私之嫌。他小心翼翼地培養著自己有限的「圈子」,讓康熙皇帝即不覺自己在結黨,又讓其感覺到自己的進取心。對待康熙皇帝指派之任務,胤禛在一絲不苟完成之時,更是展現了自己霹靂手段,同時又毫不拖泥帶水,沒有沽名釣譽的「留一手」,顯然這些都是他從那些對手兄弟處汲取的經驗教訓。除此之外,在康熙皇帝晚年,心力憔悴之際,他又能投其所好地讓老父親感受到了普通人家的天倫之樂。這一切,胤禛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如此怎能不得父皇之青睞?

圖9 雍正硃筆御批

至於揚長避短,胤禛就更是高手,他的短就是他的武功一般。但是,胤禛清楚,皇帝的主要任務是治國安邦,不是帶兵打仗,所以文韜遠重於武略。所以在胤禎出征西北之時,胤禛獲取了大量在文治方面展現自我的機會。如上文所述,胤禛同樣極好地把握住這些機會,終集跬步已成千里,匯小流已成大河。在胤禎事業出現瓶頸之時,胤禛卻一直穩步提升。如此一來,二者誰高誰低,已然有了答案。

誠然,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絕非完人,但是就其克己修身、厚積薄發乃至步步為營的掙儲策略來看,就已然無愧於皇位繼承人之最佳人選。「高手不是一天練成的」,對於閱人無數的康熙皇帝來說,胤禛的進步就是他下定決心的「定心丸」。至於胤禛得位是否有「篡」之為,顯然答案也不言而喻了。

文:王金百

參考文獻:

1. 《清史稿——諸王列傳》

2. 《清世宗實錄》

3. 《清聖祖實錄》

4. 《雍正傳》 作者:馮爾康

5. 《揭開雍正帝的神秘面紗》 作者:楊啟樵

6. 《雍正大傳》 作者:關河五十州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中「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的好戲,最後無果而終
古代關西與華北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什麼基本都是前者獲勝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