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國藩為何四次拒絕稱帝

曾國藩為何四次拒絕稱帝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影響得人物之一。他所處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隆盛世走向沒落、衰敗的轉折時期,此時內憂外患接踵而來,交相煎迫。

曾國藩曾因母喪返鄉,卻恰逢太平天國橫掃湖湘大地,清王朝統治岌岌可危,曾國藩趁勢在家鄉組建了一支湘軍,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清王朝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至一品,死後被謚「文正」。

1864年(同治三年)6月,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南京。當時,他擁兵30萬,佔據中國半壁河山,曾國藩已成為滿清入關以來漢族官僚中持權最大的官員,超越了清初的吳三桂,足以功高震主。

湘系勢力中許多人都曾勸曾國藩自立為帝。曾國藩壽誕,湖北巡撫胡林翼來賀,交談間書寫一紙條,赫然有:「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見之,惶恐無言,將紙條悄悄地撕個粉碎。浙江巡撫左宗棠曾贈一對聯:「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閱後,將「似」字改為「未」字,退回。安微巡撫彭玉麟送密信稱「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太平天國覆亡後,曾國荃、彭玉麟、左宗棠、鮑超等四人密謀擁戴曾國藩自立。

一天夜晚,湘軍的高級將領約有三十餘人齊集大廳,企圖重演一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歷史劇。曾國藩未等眾人開口,書寫出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無意自立的想法。

不僅湘系勢力曾有勸進的舉動,甚至太平天國陣營也有人勸曾國藩自立。曾國藩勸石達開降清時,石曾說他是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眾獨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後,也曾表示:願以長江兩岸數十萬餘部,擁戴曾國藩為帝。

讓後人產生疑問的是:曾國藩不但自己不做皇帝,還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主動解散了湘軍,並強迫曾國荃離職回家。

為何不稱帝?曾國藩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然,他深受晚清理學大師唐鑒的影響,起兵的目的相當明確:就是保衛明教;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保衛清政府。其個人追求是做一個中興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國藩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染。

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教,不恥下問,博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

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所以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點:若要統治者「內賢外王」,就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曾提出治理天下的辦法,涉及吏治於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儘管其手下部將王闓運、曾國荃等屢次勸進,都被他嚴辭拒絕。

第二、是稱帝條件不具備。南有曾國藩,北有僧格林沁,這兩人被清王朝倚為肱股之臣。當時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最受器重,擁有一支以強大的騎兵為主的龐大隊伍,不同於八旗兵,戰鬥力極強,而且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視東南,也使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

另外,湘軍號稱30萬,曾國藩能調動的僅有10餘萬,其中李鴻章雖由曾國藩一手扶植,但到了關鍵時刻,不一定會像曾國荃、彭玉麟、鮑超那樣對其死心塌地,甚至很有可能站到清廷一邊。即使曾國藩黃袍加身,恐怕也會演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故事。其弟曾國荃倔強狠毒,野心勃勃,勝過趙光義多倍。他能帶頭勸進,把黃袍加在曾國藩身上,也會隨時奪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不定落罵名的是曾國藩,得實惠的是曾國荃。

第三、曾國藩起兵是以保衛明教和忠君保國為號召,一旦稱帝,實屬不忠不義,大逆不道,人心必失。

就湘軍內部來說,左宗棠名下者為楚軍,李鴻章名下者為淮軍,湘、楚、淮雖有關聯,但湘軍實已分裂。以英國為首的國際在華勢力已決定扶持清政府。這些因素,曾國藩不會考慮不到。因此,儘管曾國荃等一再勸其取清王朝而代之,曾國藩仍打定主意不為所動。

曾國藩沒有稱帝野心,只做中興之臣,客觀上對維護國家統一、抵禦外強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當時,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現在的南京)被攻陷後,還有餘部三十萬人活動於各地,北方的東西捻軍方興未艾。

國內動亂頻仍,外國列強環伺中華,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中,如果曾國藩乘機稱帝,戰亂又起,中國統一的前途和命運又會經歷更多磨難,百姓更會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僅從這個意義上講,曾國藩也算是百姓的有功之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潛伏在台灣的最後一個「余則成」
《長安十二時辰》的張小敬有歷史原型嗎?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