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兩彈元勛」鄧稼先:有一種愛,叫許鹿希的等待

「兩彈元勛」鄧稼先:有一種愛,叫許鹿希的等待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有書問心淺笑 · 主播 | 阿成

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永遠的思念,很深,深得萬水千山都阻不斷。

當這樣優美的語句落到了真實的愛情中時,它變得更加有力,砸在我們的心間,濺起感動的淚水。

他們的愛,沒有轟轟烈烈,只有承諾與等待;

他們的愛,沒有生死未卜,卻又感人至深。

這份愛情,便是「兩彈元勛」鄧稼先和許鹿希的愛情。

好的愛情,勢均力敵

那年相遇,是在北京大學醫學院的物理課堂上,鄧稼先是物理系的助教,許鹿希是一名學生。

文靜漂亮的許鹿希讓闊別北平數年的鄧稼先感到似曾相識。

原來,兩個人早就相識了。是的,他們兩家是世交。

鄧稼先的父親是國學大師鄧以蟄先生,許鹿希的父親是九三學社創始人許德珩先生。

當時,鄧以蟄教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哲學系任教,許德珩教授則在北大法學系任教。

兩位大師總是在一起抒發情懷,也會到彼此家中做客,所以兩家的孩子也是互相有來往的。

鄧稼先的父母對看著長大的許鹿希很是疼愛,許鹿希的父母則親切地稱鄧稼先為「鄧孩子」。

這樣淵源的家學和青梅竹馬的情意,愛情在兩個人之間慢慢發酵了。

但是大學不允許談戀愛,更不允許結婚。

許鹿希繼續著學業,鄧稼先也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核物理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愛一個人,就是讓對方成為更好的人。

兩個人的愛情,並沒有成為彼此前進道路的絆腳石。

直到1953年,他們才正式結婚。

那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

鄧稼先是中科院數理化部的副學術秘書,許鹿希是北京醫學院的老師。

鄧稼先是個浪漫而多才的人,兩個人有時在小路上漫步,有時在月光下唱《蘇三起解》,有時他們就去頤和園,站在萬壽山上眺望昆明湖。

鄧稼先和許鹿希喜歡月亮,也喜歡丁香花,兩個人會尋著花香在月光下相依而行。

鄰居們常常調笑他們,是夫唱婦隨的楷模。

「鄧稼先總能有意無意地為家人創造這種幸福感。」

婚後,兩個人先後有了一雙兒女。

鄧稼先的工作雖然很忙,可是一有時間鄧稼先就會陪孩子玩。

他會把孩子們放在自行車上,帶著孩子們兜風;

還會和兒子比賽玩遊戲,甚至一起放鞭炮。

在許鹿希的眼裡:

他就是這樣,已經當了爸爸,也跟孩子一樣,他永遠是沒成年的成年人。

那時稼先工作很順利,也很有成績,經常在刊物上發表文章。

周末我們總是帶上孩子去爬山、游泳、散步。

愛情的美好就在於,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

好的婚姻,便是懂你

海子說: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鄧稼先是有偉大抱負的人,當他決定舍小愛成大愛,為國家的事業奉獻終身的時候,許鹿希選擇了等待。

「鹿希,往後家裡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

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過得就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漫長的沉默後,許鹿希說:「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

那年,許鹿希30歲,鄧稼先34歲,他們的女兒4歲,兒子才2歲。

從許鹿希說出「我支持你」這四個字,便是為愛奉獻的一生。

此後,鄧稼先開始變了,不僅回來的時間越來越晚,原本開朗的性子也開始沉默,常常坐在那裡,瞪著眼睛發獃。

一個周末,鄧稼先破天荒沒有去加班。

而是,在家裡放起了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強有力的音符不斷地從唱機里傳出來。

許鹿希能感受到鄧稼先內心的不平靜,直到多年以後才知道,就是在這一天,鄧稼先找到了中國原子彈的主攻方向。

也是從那以後的一天,鄧稼先收拾好行李。

「你要調動到哪裡?做什麼工作?」

「不能說!」

「那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

「這不行」

「多長時間回來?」

「不清楚,可能會很久!」

這是一種怎樣的愛,可以不問去路不問歸期就義無反顧地相信?

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愛,可以不怕背叛不怕辜負就一腔熱血地託付?

從那以後,鄧稼先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鹿希的日子越來越艱難。

先是孩子們不停地問著:「爸爸,爸爸去哪裡了?」

接著,鄰居們也開始用異樣的眼光打量許鹿希,猜測著鄧稼先是不是另結新歡,拋棄了這對母子。

每當這時,許鹿希都只是輕輕地說:

「他出差了,只是時間有點久。」

有時,鄧稼先的同事回北京開會的時候,也會打電話給許鹿希,問問有沒有什麼帶給鄧稼先的。

每當此時,許鹿希就會放下所有手中的事,去買鄧稼先喜歡的吃的和生活用品。

許鹿希在《英雄大愛》中說:

「說真的,給他買東西我願意,但是人在什麼地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一點都不知道。

那兩年,好像給他買東西特別勤,說起來也真奇怪,那時候,我對他的思念,就全在這突如帶東西上了。」

許鹿希就這樣,用「我支持你」四個字,支撐起了28年的等待,填充了整個青春的歲月。

在這二十八年里,許鹿希不負所托,照顧著病中的雙親,操持著家務,養育著孩子們,用她並不堅強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

懂得、信任、堅守,這便是最好的婚姻。

是許鹿希的大氣,成就了鄧稼先的胸懷。

餘生,追逐你的光

1964年的9月,鄧稼先母親患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

為了不讓丈夫遺憾終身,許鹿希破天荒地找到鄧稼先的領導。領導卻說:

「這個時候,無論有天大的事,鄧稼先都不能回來。」

1964年十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當天,《人民日報》出了一份號外,頭版上寫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許鹿希隱約知道了,鄧稼先這麼多年都在做什麼。

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兩彈的成功爆炸,為中國贏得了尊嚴,避免了戰爭,也為中國成為強國奠定了基礎。

可是在1979年的一次空投核彈過程中,因為降落傘沒有打開而出現了事故。

為了保護年輕人,鄧稼先搶著去撿碎片。

因為沒有嚴密的防護服,鄧稼先的身體也遭受到了極為嚴重的輻射傷害。

因為這次傷害,鄧稼先開始快速地衰老,頭髮白了一大半。

1985年,等待二十八年的許鹿希終於等來了鄧稼先。

可是,此時的鄧稼先已經是61歲的老人了,並且因為身患癌症,生命即將走到了盡頭。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為全身大出血去世了,享年62歲。

那天,許鹿希在病床前放聲痛哭:

「28年的等待,為何最終相聚的時間又這樣短?」

「我們想去很多地方,最後一個地方都沒有去!」

鄧稼先去世後,許鹿希採訪了數百位鄧稼先生前的同事和好友,還原了丈夫生前的痕迹,用二十八年的時間寫下了《鄧稼先傳》。

許鹿希還把丈夫一生中最重要的照片都公布在了《鄧稼先圖片傳略》中,其中收錄著一篇對鄧稼先意義非凡的報道:

《名字鮮為人知,功績舉世矚目:「兩彈」元勛——鄧稼先》

因為這篇報道,鄧稼先隱藏二十八年的身份,第一次公佈於世。

他們的一生,都在追尋著另外的東西,也許很多人都不懂,但依然會打動我們,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如今,許鹿希依然對丈夫有著延綿無盡的柔情,兩個人的小家依然是鄧稼先生前的模樣,就連搭在沙發上的毛巾,都沒有換過。

許鹿希說:

「只有這樣不離不棄,才能感覺到丈夫的存在,彷彿他從來都沒有離開過。」

鄧稼先被人稱一聲,國士無雙;

許鹿希便用整個生命,詮釋巾幗。

二十八年等待,不知去處,不知歸期;

二十八年追尋,只有記憶,沒有未來。

從前的愛情很慢

慢得 用一輩子去等一個人

慢得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願,我們的愛,都能抵擋千山萬水。

- END -

有書君限時福利

【有書英語每日晨讀訓練營】免費開放!

僅限最後500名額!

掃碼回復「晨讀」,與百萬小夥伴一起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李現200斤生活照曝光:一個人的認命,從放棄身材開始
10年後,最有出息的孩子一定是這一種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