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民族為了摘掉了「附屬國」的帽子,竟害得宋朝兩百多年不得安寧

此民族為了摘掉了「附屬國」的帽子,竟害得宋朝兩百多年不得安寧

党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項羌」的稱謂。 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

西夏王朝就是由西北的党項族建立的,這個最早從地方部落發端的政權綿延了近二百年,歷經了十代帝王。在當時各方勢力此起彼伏的征戰中,西夏這樣實力並不雄厚的政權卻與宋朝、遼國和金國形成了長久的對峙局面,可見,其立國之道確實智慧。

但是,可惜的是,如此神秘的西夏王朝,在歷史上卻並沒有留下什麼可供後人研究的文獻遺存,所以,大多數人對於西夏的認知非常模糊。但其實,當初建立西夏的党項族並不是一直獨立存在的,作為曾經臣服於北宋王朝的地方勢力,後來卻因為各種因素脫離北宋實現了獨立。

那麼,到底党項族當初是因為什麼實現了自立,西夏後來又對北宋造成了什麼影響呢?

党項族開始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族,但是,唐朝末年發生的那次黃巢起義,卻徹底改變了這一部落的命運。當時,党項族的首領也參與了平定此次起義的戰爭,所以,唐朝皇帝鑒於其有功就封了拓跋思恭為夏州節度使,還給他賜了當時尊貴的「李」姓,且李思恭自稱刺史。這一受封可不要緊,党項族開始以夏州為據點瘋狂的發展自己的勢力,這便是党項族壯大的開端。

藩鎮割據一直是後期困擾唐朝最大的難題,而且,大唐帝國最後也是因為這個問題而被摧毀殆盡。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唐朝的摧毀則給了那些地方勢力更大的特權,而當年受封的夏國公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據說在唐帝國極盡滅亡之後,夏國公所擁有的勢力範圍一度擴大到了銀川、綏州等地。

所以,當初屈居西北的党項族已然頂著「李」姓成為了地方一霸,將政權牢牢的握在了自家的手中。當然,表面看似如此不可一世的「李氏」家族,實則對自己的實力有著清除的認識。党項族的統治者,知道自己若隨意狂妄自大,幾十年的苦心經營都會付之一炬。所以,無論中原的王朝如何的更迭,當權的統治者是誰,西北的李氏都主動俯首稱臣。

當然,最後他們的多年經營也算有了回報,中原王朝對其政權一直處於承認且賞賜的狀態,所以,李氏家族當時過的依舊自在快活。

北宋建立之後,曾經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都被一一平定,而當時據守邊疆的李氏則故技重施,從一開始就對北宋俯首稱臣。所以,即使趙匡胤有剝奪藩鎮的心思,也被這些主動討好的邊疆勢力給磨沒了。宋太祖也漸漸的明白,在邊疆問題上只有採取妥協的政策,國家才能維持和平,於是,他給了邊疆統治者世襲的權力,這也算是承認了這些地方割據勢力的合法性。

雖然,外部的政策條件非常的寬鬆,但是,李氏家族內部卻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夏州節度使李繼筠在上位後,沒幾年便生病去世了,所以,只得讓年輕的李繼捧嗣位擔起重任。可能是因為這位新上任的節度使太過年輕,李氏家族的那些叔伯們,總是拒絕聽從他的指揮。最後,李繼捧實在被逼的沒辦法了,就帶領著部分族人到開封覲見宋朝皇帝宋太宗趙光義。

這次覲見,李繼捧決定交出勢力範圍內的四州八縣,放棄曾經宋朝允準的世襲特權。宋朝的皇帝趙光義聽了自然是十分開心,於是,他就授李繼捧彰德軍節度使,並賞賜了這些人許多的錢財和錦帛。不久,李繼遷得知族兄李繼捧迫於族內壓力入宋朝,並交出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後,與其弟李繼沖、親信張浦等人組織党項各部叛宋。

宋朝在對待李繼遷抗宋自立這件事情時,採取的則是拉攏和打擊相結合的策略。但是,尷尬的是,當時的主動權卻並未掌握在宋朝手中。因為,李繼遷還是學著祖先的樣子,表面臣服背地裡則發動叛亂,所以,宋太宗對此也是感到非常的無奈。但是,更令趙光義糟心的事情卻是與遼國作戰的兩次失利,對此,深感痛心的宋太宗最後也鬱鬱而終。

後來,宋真宗即位之後,李繼遷則繼續維持著原來「俯首稱臣「的假象。但是,此時的他已經漸漸明白,僅僅向宋朝服軟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李繼遷就開始向遼國低頭。當時的遼朝統治者考慮到其對北宋的牽製作用,於是,便答應了李繼遷的這個請求,還順便封李繼遷做了夏國王。党項族這般兩處討好,最後的結果就是:遼國和宋國都沒有對其發起進攻。

河西素來為北宋重地,遼聖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繼遷為定難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依遼的支持,李繼遷實力日強,此時,聰明的李繼遷還發現了西北吐蕃和回鶻的情況,於是,就趕忙率軍攻打這一地區,不僅收復了故地,還奪取了西北重鎮靈州,且到後來的党項人更是實現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

1004年,李繼遷中吐蕃潘羅支之計,傷重而死,年僅42歲,長子李德明嗣夏王位。他聽取了李繼遷的遺言,向宋請和,保持和平。李德明管治最大特色是「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並伺機向西發展。由於「依遼和宋」能麻痹遼、宋,「國家」得以和平,對內也能專註於經濟發展,使轄區內農業有較大的發展。

終於在公元1038年的時候,原本依靠攀附宋遼的党項人決定自己當家作主。在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昭告天下這個消息後,西夏國終於建立了。此時,稱帝的李元昊自然引起了遼國和宋朝的強烈不滿,所以,雙方的仇怨也就此結下。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北宋和遼國先後對西夏發起了多次進攻。但是,無論是西夏與北宋的三川口之戰,還是遼國與西夏的河曲之戰,無疑都是匍匐已久的西夏人獲得勝利。

至此,党項族終於在苟且多年後,摘掉了「附屬國」的帽子,與當時的北宋和遼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西夏國的建立對北宋的影響很大,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軍隊作戰能力的下降。當時,供給北宋軍隊的馬匹多數則是通過西夏人控制的河西走廊和燕雲十六州來獲取的。但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已經被石敬瑭拱手讓給了遼國,所以,北宋當時就只有河西走廊這一個渠道。西夏獨立之後,他們自然是不肯再為北宋進獻良駒,而北宋又不敢向遼國宣戰。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北宋的騎兵部隊沒了馬匹來源,軍隊的作戰能力急速減退。

沒了馬匹的北宋軍隊不得不放棄培養騎兵,所以,後來其在與敵國交戰時,都是以步兵作為主要攻擊力量。要知道「以步制騎「在古代幾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這樣先天機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北宋軍隊自然是敗仗連連。而且,當時北宋的內部政策是重文輕武,所以,能夠上陣殺敵的優秀將帥更是屈指可數,這也使得北宋在對外作戰時經常處於弱勢。

西夏的獨立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外部因素便是北宋的政策問題,以及後來遼宋交戰的混亂局面也給了党項人後來居上的機會,而內部條件則是党項人的野心以及努力。可以說,党項族具備了天時、地利和人和,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西夏獨立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了。最終,直到蒙古崛起後,他們一直視西夏為眼中釘,將其作為練兵場,不斷派兵襲擾突擊。

一直到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第二百二十一?西域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西夏書事·卷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繁榮一時的大唐王朝,竟因一個「反賊」差點亡國,瞬間倒退上百年
崇禎帝明明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為何始終無法挽救大明基業?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