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以紮實調查提升智庫政策研究質量

以紮實調查提升智庫政策研究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建設智庫熱情很高,成果也不少,為各級黨政部門決策提供了有益幫助。同時,有的智庫研究存在重數量、輕質量問題,有的存在重形式傳播、輕內容創新問題,還有的流於搭檯子、請名人、辦論壇等形式主義的做法。智庫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上。」由此可見,滿足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對智庫高質量研究成果的需求,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於「如何提升智庫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加強決策部門同智庫的信息共享和互動交流」。智庫理論界和實踐界往往傾向於建議決策部門打造更為開放的決策諮詢渠道和平台,推動決策部門和智庫的信息共享和互動交流。而政府決策者對低質量智庫研究成果的意見普遍指向「學術味太濃、不了解實際情況、用不上」。有學者指出決策者和學者兩大群體間的認知鴻溝和話語差異,也關注到旋轉門機制對緩解兩大群體話語差異的影響,並希望通過更多的溝通交流、增進對話語差異的理解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些方式固然重要,但是,縱觀那些在決策者那裡有影響力的智庫及智庫專家不難發現,紮實的社會調查及以此為基礎的政策研究是解決兩大群體認知鴻溝和話語差異的關鍵所在。因此,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應加強調查研究工作,才能供給高質量研究成果,並在決策諮詢中「用得上、能管用」。

繼承優良傳統做實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決策體制運行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是評判智庫政策研究成果質量的重要標準。中國共產黨長期重視決策過程中的調查研究,並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及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漸發展為決策體制運行的優良傳統和治國理政的經驗。毛澤東同志便是中國共產黨重視調查研究的實踐者和倡導者。《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佃農生活舉例》等一系列經典文獻可謂調查研究報告的範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這些出自《反對本本主義》的經典表述是毛澤東同志對調查研究工作的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創造了以「調研開局」帶動「調研開路」的工作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抓調研,加強對重大改革問題的調研」「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對調查研究的重視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決策體制運行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也自然成為提高智庫政策研究成果質量的前提條件。

調查研究是智庫的天然使命和本質工作,是智庫提升政策研究質量的根本所在。1983年,杜潤生同志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談到:「當前的機構改革工作中,需要建立和加強專門的調查研究機構。」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相繼建立了經濟、技術、體制、國際、農村等領域的專門調研機構。這些調研機構及由此走出的專家學者至今仍是中國智庫發展歷程中的典範。只不過當時尚未引入「智庫」這一概念。這一段歷史充分說明,智庫的本質工作就是調查研究。決策者和決策機構之所以需要智庫,是因為政府內部政策研究力量不足以解決日益複雜的政策問題,亟須藉助「外腦」提供智力支持。杜潤生同志領導的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在全國17個地區、57個縣設立長期調研信息點,其目的在於全面掌握中國農村發展中的問題、訴求,並以此為基礎開展嚴謹的研究,提出「用得上、能管用」的政策研究成果。

社會調查為政策研究奠定信息基礎,是智庫提升政策研究質量的關鍵著力點。學術研究是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理論對科學問題進行探討、分析,並得出相應的符合客觀規律的結論。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相比更注重內在邏輯的自洽性和學理性,政策研究則更側重於從現實問題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並論證其可行性。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關係並非涇渭分明,只是適用於不同的情境而已,其內在邏輯是一致的。這個內在的邏輯一言概之就是實事求是。循證政策的興起希望將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結合起來。把問題找對是政策研究的第一步。儘管對問題的界定和目標的取捨本身存在困難,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更多維度、更全面的社會調查來識別出問題的性質和邊界。社會調查是政策研究的前置環節,又貫穿於政策研究到政策制定、政策方案選擇、政策執行、政策評估的政策全生命周期。因此,政策研究中的社會調查是經常的、持續性的系統調查,並伴隨著對調查而獲得信息的科學評估,由此構成的長時段的可回溯信息,是智庫政策研究能夠實現前瞻性、預見性目標的關鍵。

把握正確方向用好調查方法

政治理論和政策水平是提高調研工作水平的根本前提,也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把握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前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我國智庫開展調查研究工作首先要遵循的。歷史唯物主義、實踐性、與時俱進等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徵,也是調查研究秉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理論基礎。缺乏基本的理論功底,不熟悉、不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難以做好調查研究。從社會調查的實踐操作看,社會調查的切入點是黨和政府出台的政策。調查對象是與這些政策有關的歷史檔案資料、現實訪談、問卷以及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調查等。從歷史的維度考察政策變遷是調查研究的起點,從實踐的維度考察政策執行是調查研究的重點,從與時俱進的維度考察政策的未來走向是調查研究的關鍵點。群眾路線是提高調研工作水平的重要原則,也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行動指南。智庫開展社會調查區別於領導實地考察、政策研究機構典型調查的關鍵在於更容易沉下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堅持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更適合於智庫的持續性社會調查,以避免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失真現象。

科學的調查方法是提高調研工作水平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升政策研究質量的重要工具。政策研究中的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行之有效的調研方法,並隨信息技術的革新、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發展出更為先進的調查手段。《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將「功能完備的信息採集分析系統」作為智庫建設的基本標準。傳統調研方法和先進調研手段的結合勢在必行。需要注意的是,先進的調研手段取代不了長時段的、傳統的實地調研。調研的選題、調研對象的選擇和調研中的提問等傳統調查研究方法仍是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的基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智庫建設是「讀出來、走出去」的學問。但是,通過查詢100家知名智庫網站不難發現,大量智庫的調研工作並非智庫活動的重點工作。部分高校智庫建設停留於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掛牌後的轉型中;部分社會智庫建設熱衷於搭建平台請名人提升知名度;部分黨政機關智庫的建設則停留於任務性的臨時調研,缺乏對特定政策問題的深入調研。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凸顯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尤其是社會調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已經建立起綜合性的社會調查中心,為智庫政策研究、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信息基礎。一些智庫也建立起了特定政策領域的專題數據調查中心,這些數據資料的積累是智庫提升政策研究質量的活水之源。

(作者單位:河南師範大學公共政策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口科學》2019年第3期
海南藍皮書《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19)》在瓊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