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崇尚溫暖的道德力量: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範式發展的重要特徵

崇尚溫暖的道德力量: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範式發展的重要特徵

當前中國的學校德育範式越發崇尚美善、強調對人性本身的關懷,更加崇尚師生幸福,強調倫理關懷。德育範式的發展,反映和呈現了中國文化脈絡中的德育,是一套具有鮮明特色概念、內容和實踐特徵的系統性體系。崇尚溫暖的道德力量,與中國文化的深層密碼與情感結構相契合,引導並規範著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範式發展的目標、內容和方向。

隨著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日益提升,硬性發展指標背後的倫理髮展脈絡愈發凸顯。實現中國夢的民族復興情懷,為人民謀幸福的奮鬥初心,都指向了政治、經濟、法制等硬性發展指標背後的溫潤柔軟的道德力量。作為硬性發展指標背後的價值支撐,這種道德力量彰顯了中國夢的情懷與境界,為當前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賦予了更具根本性的倫理驅動力,使中國社會的發展更為全面,更具後勁,更得民心,更加關懷人性本身。

在此背景下,當前中國的學校德育範式越發崇尚美善、強調對人性本身的關懷,更加崇尚師生幸福,強調倫理關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學校德育範式實現了從片面遵從外在的倫理規則或道德律令,向建構內在溫潤道德力量的價值轉型,其內在的倫理髮展脈絡正愈發凸顯,成為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研究領域的重要命題。崇尚溫暖的道德力量,成為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範式發展的重要趨勢,其基本特徵表現為四個層面。

情感結構是深層的文化結構

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範式之內在驅動結構愈發凸顯出情感結構的特性,這與中國文化的深層密碼有關:家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情感結構是中國文化最底層的基因密碼,理性結構被含括在情感結構的範疇之內。孟子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就是強調普天下的家國情感結構。中國文化特彆強調「家國同構」,中國的政治文化也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其中所謂「心」指的就是一種典型的情感結構,情感結構是中國政治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的深層結構。

中國文化的這種深層情感結構,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的學校德育對「道德」內涵的理解。據此而論,中國文化從源頭之處就側重於道德之心、道德之情、道德之悟,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強調「家國同構」。就此意義而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學校德育範式愈發強調對人性、人心、道德情感的尊重,其文化基礎在於中國文化的深層情感結構。

頂層設計及價值底色溫暖而有力

中國文化的深層情感結構奠定了中國學校德育範式的價值走向,尤其是在中國文化的強勁復興過程中,以追求幸福、強調關懷、美學欣賞、人性呵護為特色的眾多學校德育模式在中國大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與中國文化的深層情感結構一以貫之的是,強調道德情感、人性呵護、心靈關懷的價值導向正成為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範式的頂層設計理念,成為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範式發展的點睛之筆。例如,當前我國許多中小學都提出了「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這實際上是為學校的整體教育模式提供了頂層設計理念,學校教育的整體設計及資源整合都要圍繞人的幸福而展開,關懷學生的實際感受,呵護學生的心靈健康,引導學生的幸福成長。追求幸福正在成為各種學校德育模式提綱挈領的核心理念,其實質是學校整體發展的頂層價值設計。

在這樣的頂層設計理念統領之下,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評價都具有了靈魂,並被有條不紊地組織整合起來,構成了學校道德教育的有機體。其中的核心要領,就是對師生真實道德情感的尊重與關懷,這構成了學校德育範式發展的價值底色:真實而溫暖。學校道德教育成為鮮活的心與心之間的真實交流與相互關懷。教師與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被敘事,並得到尊重。有真情實感做根基,道德本身就具有了美感和吸引力,溫暖和美麗的價值底色就會轉化為內在持續的倫理驅動力。

德育邏輯與道德邏輯並重

德育邏輯強調現實層面的德育操作路徑、方法、技術,強調現實性、有效性、可行性。與之緊密相關的道德邏輯則強調精神超越屬性,強調道德境界的崇高與美善。兩者之間是血肉相連、唇齒相依的關係。道德的美善與崇高必須依託現實的學校德育實踐才能落地,而現實的學校德育實踐又必須符合道德之美善原則才能保證其自身的道德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學校德育範式轉型愈發表征出上述兩種邏輯之間「交融互嵌」的特徵:越來越認識到德育邏輯與道德邏輯之間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關係,越來越注重兩者之間的相互配合與相互支撐,實際操作與追求情懷並重,腳踏大地與仰望星空並重。

外在的道德規則與內在的道德美善並重

外在的道德規則與內在的道德美善,類似於前文提到的黑格爾所區分的倫理與道德,兩者實際上構成了學校道德教育的兩大著力點或兩大目的:一是促使學生對道德規範的遵守,表徵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做「好孩子」);二是培養具備良好德性之人,培育內心的美善及人格的完整(做「好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學校德育範式已經基本上從過於強調外在於道德主體(學生及教師)的道德規則而輕視師生之內在德性情感的傾向中解脫出來:從強調道德律令發展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強調;從強調社會制度的現代化,發展到對文化自信及社會整體德性的強調;從追求道德高標,發展到對真實的道德情感、境遇、困惑的深層關注。

這樣的發展軌跡背後是「外在規則—內心美善」(或黑格爾所謂的「倫理—道德」)之間的圓融統一。在當今中國社會物質文明高速發展時期,當然需要培育國人的親社會行為,需要注重道德規則意識的培養與規約。但與此同時,必須清楚,道德規則畢竟是外在的、附屬的、暫時的,只有含蘊於內心深處的美善才是內在的、根本性的、持久的。如果說道德規則是道德範疇的外延,那麼道德情感、內心的美善才是道德範疇的內涵。

進而論之,對外在規則的強調是社會對公正價值的合理追求,而對內心美善的強調則更多地表徵出當今中國社會對關懷價值的強烈籲求。因此,當前中國的學校德育範式之所以越來越強調「外在規則—內心美善」之間的和諧統一,強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其背後反映出我們對公正價值與關懷價值之間互補關係的認識正在逐步加深。這可以說是當前我國學校德育範式轉型過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概言之,德育範式的發展,反映和呈現了中國文化脈絡中的德育,是一套具有鮮明特色概念、內容和實踐特徵的系統性體系。崇尚溫暖的道德力量,與中國文化的深層密碼與情感結構相契合,引導並規範著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範式發展的目標、內容和方向。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發展將為世界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李馨:發揮教師關鍵作用辦好思政課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