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武當山與全真道教經韻音樂!

武當山與全真道教經韻音樂!

湖北武當山從唐宋時期道教就十分興盛,到了明代,因為皇室崇信的原因,武當道教興盛達到頂峰。

有的學者認為,武當皇家道教科儀、音樂影響了明清全真經韻音樂。

一、全真道教與武當山

史書說早在周朝時期,武當山已經有隱士居住,東漢時,尋仙者成為時潮,這裡成為修仙煉丹家們嚮往之地。據《圖經》載「武當,神仙窟宅,自黃老設教,神仙至人棲之者眾」。著名的隱士煉丹者有尹喜、尹軌、戴孟、馬明生、陽長生、謝允、徐子平、劉懷道、劉虯、諸葛亮等。

宋代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奉為「社稷家神」、「佑聖」等,並在武當山設觀堂,建五龍觀、紫霄宮等觀廟祀奉真武。明朝諸帝把武當山作為皇家「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加以庇護和扶植,使武當道教組織發展迅速,時有「九宮八觀」、堂、庵、廟等七十餘處,基本奠定了武當山道教建築的格局。

全真道士首先進入武當的,是陝西合陽人吉志通,他師從馬丹陽弟子喬潛道和潘清容,「後居武當山,十年不食火食,但餌黃精、蒼朮,精神清澈,行步如飛。在陳教友《長春道教源流》一書中,丘處機去世之後的全真法嗣,第一名為魯大宥(號洞雲),宋金時居武當四十餘年,蒙古軍佔領襄陽後赴陝西尋訪全真道,「西絕汧隴,北逾陰山,至元十二年歸,與汪貞常等修復五龍宮。」魯大宥西行尋訪全真道之時,吉志通已在武當;魯返武當,吉已仙逝(中統甲子歲)。後來魯大宥授徒張守清,形成武當本山派,成為近代武當道派的主體。

記錄魯大宥師徒事迹的元程矩夫《大天一真慶萬壽宮碑》沒有記錄魯大宥師從全真道的傳承,但《長春道教源流》認為「喬潛道弟子吉志通居武當蓋在襄陽未陷時。大宥當先聞全真之學於志通,其後西絕汧隴,北逾陰山,則長春弟子演教之地也。武當傳全真教蓋自大宥始。」在陳教友眼裡,魯大宥既是馬丹陽法嗣,又是龍門派傳人。《武當道教史略》記載:「南宋末,北方全真道盛行,魯洞雲北上訪道全真,自然要融貫吸收全真道的內丹學,但就其道派授受來看,他並非是全真派道士。他先後度徒眾一百多人,最得意的弟子張守清精通清微、正一等派道法,而不稱是全真派。

雖然魯大宥難以認定為全真道傳承,但在《長春道教源流》中,緊隨魯大宥的汪貞常,確實是屬於全真道,並列為丘處機法嗣。汪貞常同魯大宥一起到武當,為修復受戰爭破壞的武當宮觀功勞甚巨。其弟子張道貴又禮清微派黃雷囦習正一道法。陳教友認為「魯大宥、汪貞常俱全真弟子,張道貴師貞常而學於雷囦,蓋全真而兼正一派者。逮張洞囦而所學大行,於是武當遂為全真別派。」 汪貞常法孫單道安後來於明代洪武初年「西遊西華、終南諸山,仍居重陽萬壽宮。

清初,龍門派在武當盛行,開辦起十方叢林,肇始其事者,是兩個來自陝西的龍門道士。一個名叫白玄福,號柱峰,陝北延川縣人,龍門派第四代。「入武當山修真,順治十三年嗣修明真庵,為聚徒講道之所。」「又於康熙元年撫治王公倡行,修復太子坡復真觀,白福元主其事。」另一位名叫楊常炫,山西人,明末棄家登華山,後遷嵩山,再遷武當北岩。在白福元和楊常炫的努力下,全真道龍門派在武當得到大規模發展,到康熙年間,太子坡道觀成為龍門派向全國傳播的一個重要基地,以至龍門祖庭之興復,都有賴於武當道士。

明代是武當道教鼎盛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授武當山道士丘玄靖為嘉儀大夫、太常寺卿,並遣高道多次請武當全真道士張三丰入朝為官。明王朝除不惜血本大建武當宮觀外,還加強了對武當山的管理。據不完全統計,明王朝為扶植和管理武當道教,先後頒降聖旨敕誥三百多道,御制碑文近百通。將武當山所有道士作為皇帝御用神職人員供養,從全國欽選四百餘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當山為道。嘉靖年間,武當山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另有上千人在此耕種,供贍道士。當時,武當山是全國各地道士定期朝拜的「聖山」,是全國道教活動交流的中心。

二、全真道樂與武當「皇家音樂」

武當道樂具有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一般共性。這就是它的多源性、融攝性、延續性和保守性。它受宮觀組織和清規戒律之制約,較少受戰爭、災害等世事動亂衝擊,主要靠口傳心受(少數情況下用手抄樂譜輔助),嚴格親手傳授,不允許隨意改變,向來以「死全真」之稱的全真道傳授要求更為嚴格。武當道樂具有下列個性特徵:

武當道樂與皇室宮廷廷雅樂關係特別密切。自唐以後歷代皇室直接扶持並經營武當道場,至明代達到頂峰,修理宮觀,安置神像,科儀法事,配置樂舞生,均納入皇室宮府議事日程,宮廷雅樂給武當道樂以影響,是武當道樂具有莊嚴典雅氣質原因之所在。

元、明兩代,武當山各宮觀提點及焚修、祀典道士分屬全真、一兩大派,道士長期同室詠諷經樂。明代不斷從外省名山抽調道士充實武當道場,外地道士常來武當道教叢林雲遊掛單。相互吸收,繁雜漸歸統一是是武當道教音樂的主要特點。

明代,是武當道樂發展最輝煌的時期。由於武當道教受到明成祖朱棣的推崇,大建武當,使武當山成為「皇室家廟」,並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高道分派到武當山各宮觀辦道;祭祀也按宮廷制度設置「樂舞生」(受過宮廷祭祀音樂訓練的御用演禮、誦經、奏樂的人);經常在武當山設壇建醮,少則三七天,長則四十九天。在武當山形成了「仙樂忽從天外傳」、「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景象。

武當山道教音樂有三大特色。第一,音樂與齋醮儀式密切聯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第二,在祭祀時用宮廷音樂的韻調莊嚴、肅穆、恬靜與穩重。第三,使用自己的韻調「武當韻」,其風格清幽、典雅、古樸,而不尚華彩,具有濃厚的殿堂氣息與宗教韻味。

全真道教從元代初期開始進入武當山,並且引進全真齋醮科儀等文化形式。明皇室揚正一抑全真,使得全真道教在明朝一度低落,許多全真高道隱居武當,尋找機遇。大概因為武當山是明皇室「家廟」,因此清初的一些明代遺民紛紛入武當為黃冠,如:二虎王、白元福、楊常炫等。這些人在武當山辦學收徒,弘揚教法,造就一大批道學人才。

據《太上律脈源流》稱:全真龍門派第十四代祖師趙復陽二十五歲辭塵,遠遊至武當、茅山及吳越間。尤其是清初的王常月祖師繼北京白雲觀傳戒以後,經武昌至武當玉虛宮,開壇傳戒,將北京白雲觀的全真齋醮科儀以及傳戒儀規流傳於武當山,再一次造就一大批武當高道,這些高道在清初全真道教「中興」時期,分赴全國各地闡教,使得全真齋醮科儀、經韻、音樂傳播各地。

《武當道教史略》中說王常月可能在康熙十一年左右從江浙一帶立壇說戒,從江浙北上時或回到北京後又南下武當立壇說戒的。龍起潛在《初真戒律·序》中說:昆陽王老師,得戒法於復陽趙真人,當世祖章皇帝時,於京都白雲觀,設立戒壇,傳戒演缽,一時授受弟子千有餘人。嗣而移舄,廣演於江浙間,聲教四溢。昔余識師於江南之隱仙庵,私心巳尸祝之矣。因狂心未歇,難遽投拜。今朝謁武當,幸遇師傳戒於玉虛宮中,遂發心皈命而受持戒律。

又據龍門派第八代律師譚守誠自述中說王常月真人:「言余真誠不苟,攜余前往武當演教。」王常月在武當山傳戒培養了大批武當高道,這些人後來分赴全國各地傳道,確實起了「中興」全真道教的作用。這些人有張靜明、張真源、齊守山、王常文、王常安、詹太林、蔡太智、余太源、謝清忠、陳清覺等。後張靜明、張真源、王常文、王常安、蔡太智等常住武當太子坡復真觀廣收門徒,廣演全真教風,太子坡被譽為「全真龍門派法眷第五房」。從武當太子坡分赴全國各處有顯著成績的高道有以下各處:

1

傳入四川成都

武當太子坡道士陳清覺(1606-1705),明末清初著名全真高道。號煙霞子,又號寒松,少年登第入庶。後見世事變亂,便辭官隱居武當山太子坡,禮全真道士詹太林祖師為師。康熙八年(1669)入蜀常住青城山天師洞,主持維修全山宮觀。後下山至成都青羊宮。康熙三十四年得成都府臬憲趙良璧資助修建二仙庵,並受康熙大帝召見。康熙四十一年敕封為「碧洞真人」,御賜「碧洞丹台」,開創龍門派碧洞宗。

後長州人張清夜(1676-1763)至武當山太子坡拜余太源為師,雍正七年(1729)至成都武候祠任主持,乾隆八年(1743),成都令夏紹、華陽令安洪德重修青羊宮,請張清夜主持青羊宮,著《玄門戒白》《陰符發秘》,據傳還著有《譚東集》。與張清夜同到青城山的張清湖,於陳清覺後主持天師洞,張清夜還主持成都文昌宮與武候祠。

2

傳入陝西廣大地區

清初武當太子坡道教傳入陝西最為顯著。按張文主編的《丘處機與龍門洞》載:

太子坡道士曾守雲,號自悅,系清初龍門派開山祖師。為山東曾子之後,在武當山太子坡入道,傳為龍門五房法眷,屬龍門派第八代傳人……清順治年間,曾守雲由武當山太子坡入住龍門洞。

據說曾守雲擅長齋醮科儀,其吸取龍門洞本山韻並融入《全真正韻》,為一代龍門齋醮大師。一同從武當山太子坡至龍門洞的還有田守存、苗紫霄、黃守善。共稱「龍門四公」。曾守雲後至龍門景福山,苗紫霄至平涼崆峒山。

閔智亭大師在《華山高道》一文中談到:華山西峰白一貫,乾隆年間由武當太子坡到此任主持。北峰劉教斌、賈合錄由武當山周府庵到此為主持。南峰在明末為胡真海,由武當山太子坡到此任主持。

清乾隆二年(1737),全真道士李永明由湖北武昌到天柱山,先後收徒一百餘人。但後來這一支未能在天柱山承傳下來。現今天柱山全真派道士的承傳,系由清朝中葉武當山太子坡道士王圓吉到天柱山弘道,延續下來的道脈。所以,現今天柱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尊武當太子坡為其法嗣之源。

王圓吉到天柱山後,與其徒吳明慧、張明秀、劉明玉等大力弘道,修復道觀,刻印道教典籍二十餘種,門人達500多人。王圓吉的弟子又分赴陝西華縣蓮花山、岐山縣鍾離坪、五丈塬、寶雞縣釣渭鄉烽火台萬聖宮、武漢大道觀、湖南真武廟等地。王圓吉羽化後,吳明慧(道號道隱子)繼其師掌天柱山道教事務,勤奮耕耘,著有道書《度人秘錄》、《修鍊丹術》等,皈依弟子超過一千人。

3

傳入其它地區

雷宏安在《雲南道教源流初探》一文中提及:灕江木土司曾派人到武當山學道,請回《玉皇經》和神像,供奉玉龍雪山的岩腳院中。

據調查,青海土樓觀、甘肅天水玉泉觀、張掖城西七十多華里的祁連山西武當、蘭州金台觀、山西呂梁地區的北武當、賀蘭山韮菜溝西南的北武當山、山東的東武當、河南省平頂山的真武觀及安徽齊雲山、福建漳州獨後宮等地的許多道觀,都是武當山道士於清初前往開山傳宗。

據台灣彰化縣松柏嶺清聖宮資料載,在清康熙年間,武當洪姓道人在福建漳州傳道後,東渡台灣,建真武祠以祀,後擴建為宮,供奉玄天上帝。

也有記載:明末鄭成功習武當拳,到台灣時,已在船中供奉玄帝像,後在台灣建廟祀玄帝像。關於武當道教在明末清初向全國傳播,尤其在西南、西北地區的傳播。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丹道:調息要調真息,煉神須煉不神!
古琴曲《陽關三疊》:送君千里,旨酒依別!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