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性癮」是心理疾病嗎?

「性癮」是心理疾病嗎?

「性癮」是心理疾病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 方剛 王衛媛

轉載自《中國性科學》網站

01 性癮的成因

成癮是由社會、文化、生物學、情緒以及關係這五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1983年Carnes在《走出陰影:理解性成癮》這本書中,認為性癮者的成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成員里有酒精中毒現象;

(2)伴隨著性虐待,有身體和情感方面的虐待;

(3)對性經歷感到羞愧,同時也感到舒適;

(4)對兒童對虐待的解釋不被重視,兒童陳述的被虐待的事實被大人否認;

(5)最重要的一點是,被遺棄的感覺;

(6)早期的自我懷疑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為了較為清晰地理解性癮的成因,有學者把成因分為三大類:機遇促使的成癮(opportunity-induced addiction)、創傷促使的成癮(trauma-induced addiction)以及依戀促使的成癮(attachment-induced addiction)。

「性癮」是心理疾病嗎?

02 機遇引起的成癮

機遇包括遺傳、多巴胺功能紊亂、人格、性別、自控能力的發展、管理負性傾向、隱私和羞愧感、原生家庭、性教育以及青春期孤獨這幾個因素。

遺傳:一些研究者認為遺傳因素在成癮障礙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些人可能天生更易於成癮。Parsons等人在紐約採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訪談了183名有強迫性性行為的同性戀和雙性戀者,論文探討強迫性性行為是如何出現的,並使用受訪者自己的語言描述了他們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強迫性性行為的。一些受訪者把自己的性癮歸因於生物學因素,如遺傳學、性激素、性驅力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因素。Ershe等的研究成果表明,非藥物成癮的那個人,與藥物成癮的兄弟姐妹,有著相同的大腦結構異常。

多巴胺功能紊亂:多巴胺是大腦內的一種神經遞質,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與開心信息傳遞。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多巴胺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因為它能夠促使我們去吃喝以及生殖。有證據表明,可卡因和海洛因可以使腦內的多巴胺分泌量達到平常的10倍以上,並且隨著時間,大腦產生了耐受性,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分泌才能得到滿足。因此,大腦開始依賴於這種外部的刺激物。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能夠證實多巴胺和性癮之間存在著關係。

人格:「成癮人格」這個術語經常被用來描述成癮人群的一組相同的特徵。然而這個術語並沒有科學依據,只是許多成癮專家在臨床過程中觀察的印象。例如,有人認為成癮人格包括:衝動性和難以延遲滿足、採取冒險行動和追求感覺刺激、不遵守習俗、難以調節壓力和焦慮情緒。

由Bancroft、 Janssen、Strong、Carnes、Vukadinovic和Long做的另一個研究發現,「性癮者」會伴隨焦慮、情緒障礙、強迫性障礙和物質濫用等問題。一個假設是,這些性成癮作為焦慮減輕和情緒調節的機制產生。Bancroft和Vukadinovic也研究了31名自認為自己是「性成癮者」的被試,結果顯示,焦慮和抑鬱的壓抑程度越高,越可能發生「失控」的性行為。同樣也發現,那些有強迫性特質的人更可能產生混亂的性行為。

性別:有研究者認為,「性癮者」在性別上存在明顯差異,「男性癮者」的數量要遠遠大於「女性癮者」。在 Black等的研究中,調查了26位自認有性癮的男人和女人,其中8位是女性(占樣本的22%)。Carnes和Delmonico的研究,招募了290名自認為自己是「性癮者」的被試,其中女性只佔20%。男性相對於女性來說,區別存在於有更多的性幻想、自慰的頻率更高、由外部視覺所引起的性喚起更多。女性在生殖和養育孩子上投資更多的情感和時間,女性的性慾望可能更多的是對情境的回應,更多的用性愛來培養親密關係和長期伴侶關係,等等。從這些都可以推測出,男性較女性更容易發生「過度」性行為。

自控能力的發展:自控能力在成癮中的作用,並不能簡單地歸為控制障礙。維持性癮常常需要精密的計劃和組織。針對性癮,發展自控能力意味著可以基於對個體需要和產生後果的判斷,自己做出決定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性癮」是心理疾病嗎?

管理負性情緒:負性情緒包括憤怒、悲傷、害怕、焦慮、羞愧……性癮者在遭遇痛苦時,沒有形成一個健康的應對機制。Hall調查發現,77%的自認為自己是性癮者的被試,都提到他們過去沒有學會如何更健康地處理他們的情緒和問題。在這些情緒問題中,最顯著的是焦慮情緒。大量的研究表明,焦慮是性癮的誘因之一,性癮者沒有用其他手段管理自己的焦慮情緒,把性行為作為焦慮減輕的機制,然而一些性行為反過來又會加強焦慮情緒,使性癮者進入一個循環的性性行為圈中,即本文中所指的性癮。

隱私和羞愧感:許多成癮的人在非常小的時候,就善於把自己的秘密埋在心底。這些秘密埋藏的太深,可能一個人都沒有意識到或剛開始並不承認有秘密。這些秘密可能是童年的虐待經歷、父母的酒精成癮或背信棄義,或是有家庭暴力。Hall調查顯示41%自認為有性癮的被試在他們家中有這些秘密。這些家庭經常會控制孩子,讓孩子學會在外人面前對這些秘密保持沉默,這導致了孩子更傾向於形成了一個秘密的、雙重標準的生活。羞愧感是性癮者的另一個重要特徵。Hall調查顯示42%自認為有性癮的被試在提到他們的童年時,他們感到羞愧。羞愧感可能來源於社會或宗教歧視,也可能來源於父母的控制和懲罰,無論孩子做了什麼,父母都會責罰孩子,這會讓孩子感到羞愧和不足。因為我們這個社會,「性」經常與羞愧聯繫在一起,因此,當性癮者發生性行為時,他們更多的感到羞愧,產生負性情緒,進而產生焦慮,循環往複,最終對個人生活造成毀滅性消極的影響。

性教育:青少年時期的性信息和性經驗對成年後形成一個固定的性模式發揮著強大和持久的作用。無論性是污名化還是被贊成的,許多性癮者在很早的時候就通過性材料排解性慾望。Hall調查發現41%性癮者在12歲之前就開始看色情圖影。性教育的缺失,使他們難以獲得完整的性知識,只是根據A片或色情刊物來學習性愛,這被認為更容易出現性癮。McCarthy在文章中提到,性強迫性的男人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性教育。他們的信息是通過有關性的神話、色情材料或來自於其他男性的誇張的故事獲得的。這些來源對性愛提供了一個男性主導的、雙重標準的、虐待的方式。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特點也會對性癮造成影響。研究表明,性癮的發生與否與家庭成員中是否有「癮君子」之間也存在著聯繫。Carnes在文章中寫到,87%的「性癮者」,他的父母或兄弟姐妹至少有一人也是「性癮者」。Ferree也在研究中指出,有性癮的女性,在她的家庭里不僅有其他成員也是「癮君子」,而且除了性癮,該女性還有其他的成癮。此外,Turner-Schults的研究同樣顯示,有性癮的女性,她的家庭成員也有「癮君子」。

青春期的孤獨:青春期是跟同伴發展友誼最好的時期,然而對於性癮者來說,他們在這一時期感到與別人不同,更多的是由於低自尊和隔離。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同伴關係,青春期的孩子會傾向於孤獨、自閉,自我概念出現偏差。Hall文章中寫到,64%的性癮者曾感到與別人不同或受到排擠,五分之一的性癮者認為孤獨和隔離是致使他們出現性癮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性癮」是心理疾病嗎?

03 創傷引起的成癮

創傷來自於不同的方面,有些來自於暴力攻擊或童年虐待,但是有些創傷是很微妙的。下面主要從虐待方面來介紹創傷和成癮的關係。

在性癮成因的研究中,做的最多的是關於童年期的性虐待和性癮之間的關係。McCarthy的研究發現,40%~65%之間的性強迫性的男人曾經受到身體、情感或性的虐待。Schwartz和Southern在文章中寫到,許多性上癮的個體,通過在網上從事與性有關的活動,來逃避與兒童期性虐待有關的痛苦和恥辱。

除了性虐待,遭受攻擊也是性癮的發生的一個重大創傷事件。攻擊可能是身體上的,或者是性方面的攻擊,比如說強姦。調查顯示,16%的性癮者被試曾遭受過身體或性方面的攻擊。失去父母、兄弟姐妹或早年失去伴侶、突然的生病或殘疾,都可以作為創傷事件。

04 依戀促使的成癮

無論一個人的童年曾遭受過怎樣的創傷,或一個人在青春期如何有機會出現成癮,只要一個人有著安全的依戀,就可能使這些創傷不再起作用。Hall認為,當與父母形成安全的、可信賴的依戀時,該依戀類型允許孩子犯錯,並從中學到經驗以及繼續前進,安全的依戀可以使一個人儘快從創傷中恢復過來,如果一個人沒有形成這樣一種「健康的依戀」模式,成癮就較易發生並難以戒除。

05 其它原因

除了以上這些成因外,其他研究者還進行關於抑鬱、男性氣質、性別、性傾向和互聯網與性癮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男性氣質與性癮。Becerra,Robinson和Balkin對1441名男性採用敘述性統計和相關性統計,探索了有網路性癮的高危男性人群的種族和傳統的男性氣質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接近31%的男性把性癮歸因於較高水平的傳統的霸權男性氣質,這其中有8%的男性被認為是網路性癮的高危人群。

Donaldson總結了霸權的男性氣質體系包括四個要素:(1)不要娘娘腔。男人不能表現得像個女人。(2)要名揚天下。男人應該時刻追求成功。(3)堅強。男人應該具有冒險和探索的精神。(4)攻擊力。男人在必須時,應該使用暴力。有研究稱,男性堅持他們的傳統男性氣質性角色(例如瀟洒、成功、有權利等),是為了向女性證明他們的價值。

互聯網、性傾向與性癮。由於互聯網的高普及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互聯網滿足性慾,這也是網路性癮在專業文獻中受到極大關注的一個原因。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匿名獲得與性有關的材料。Cooper等人估計,約20.0%的互聯網用戶參與某種形式的網路性活動。而且,有6.0%至10.0%的互聯網用戶擔憂他們極端的網路性活動會演變成性癮。

一些研究者描述了促使網路性癮形成的因素。Cooper的三重動力模型,是目前在「性成癮」文獻最常被引用的模型,該模型集中於互聯網的可訪問性、可購性和匿名性。可訪問性指網路具有普及性和快速性,在網上獲得性圖片、進入性聊天室、下載性愛視頻和觀看直播視頻的成本都非常低。互聯網的可購性,指允許個人選擇最精確的媒介,滿足他或她的特殊的性趣。網路的匿名性,指允許用戶私下交流情色小說、色情圖影和視聽性雜誌,而不用被擔心身份暴露。個人也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他人對自己的性吸引,而不用害怕出現面對面的交流時被拒絕的尷尬。Young把便利性和逃避性這兩個因素添加到Cooper的三重動力模型中。在線的性行為通常發生在安全、方便的家中或工作場所範圍內,從而減少了對風險的擔憂情緒。網上性活動可以使情緒轉變,能使一個人從現實生活的壓力中得到暫時的逃脫。

「性癮」是心理疾病嗎?

Putnam和Maheu提到,一旦一個人在網上開始參加與性有關的活動,行為因素結合個人的易感性,能夠促使個人持續地保持該在線行為。在線的性行為由於生理反應,以及對個人提供的暫時心理安慰而得到加強。

有研究認為,網路性癮在男同性戀者中發生的概率較大,對於男同性戀來說,互聯網為男同健康的性探索、性表達和性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然而,像其他尋求快樂的行為一樣,網路性行為也可以演變成強迫性質的和心理上不健康的。

Tikkanen和Ross研究發現,有網路性癮男同,相對於沒有網路性癮的男同,傾向於否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並且大多來自於農村。

Missildine等研究發現,男同性戀更易於成為「性癮者」和「性強迫症者」。Chaney和Dew研究則顯示,在網路性癮中,男同/雙性戀與異性戀在所有方面都很相似。

Benotsch等發現,有性癮男同性戀者比沒有性癮男同性戀者更有可能出現低自尊。Benotsch等研究表明,男同性戀比異性戀男性更可能為了與性有關的目的使用互聯網。這其實不難理解,互聯網上的同志交友信息更豐富,匿名性使同性戀者感到更安全,社會性上也缺少同志交友的機會。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用哪個術語來形容這種「過度」的性行為,目前還沒有達成統一定論,也沒有一個權威的機構來界定這一性行為。筆者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討論西方在「性癮」其他方面的進展,如西方在「性癮」成癮方面的研究、西方在「性癮」影響方面的研究。通過本篇綜述,使「性癮」這一鮮為人知或者說鮮被提起的話題得到關注,也為其他研究者進一步在國內研究「性癮」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暖心理 的精彩文章:

年輕人,我勸你別逃避負能量
影響親密關係的八個謊言

TAG: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