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政府為何最後選擇了蒲安臣出使西洋?他代表的到底是誰的利益?

清政府為何最後選擇了蒲安臣出使西洋?他代表的到底是誰的利益?

文|王學斌

清政府為何最後選擇了蒲安臣出使西洋?他代表的到底是誰的利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對於遣使出洋,清政府的幾位大佬們早已籌謀甚久。1861年,在與英國領事巴夏禮的談話中,文祥表露出使團赴英是「最終會發生的事」,但畢竟「對於像中國這樣拘禮的國家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形勢比人強,5年後,赫德、威妥瑪二人的《局外旁觀論》《新議略論》明確寫道:「至所論外交各情,如中國遣使分駐各國,亦系應辦之事」,再次提醒執政者此事不容推宕。又過了一年,中英修約之期臨近,總理衙門深感遣使和入覲等事宜已是迫在眉睫。如此事處理不當,新一輪中外衝突隨時有可能爆發。尤其是外國在華商人和傳教士們的訴求很明顯:就是要利用修約契機大肆擴大在華利益,庚申之難痛在眼前,「彼必互相要約,群起交爭,甚至各帶兵船,希冀脅制,務滿所欲。若不允准,無難立啟釁端」。看來,遣使已無法再以借口搪塞。

清政府為何最後選擇了蒲安臣出使西洋?他代表的到底是誰的利益?

蒲安臣與中國代表團,1868 年攝於華盛頓。1868 年,蒲安臣率領中國外交使團出使西方各國,於6

不過擺在執政者面前的現實是使才難覓。中西文化間的隔閡極深,如果公使不對兩國文明有著深入的了解,恐怕出使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此時適值蒲安臣卸任之際,在恭親王為之舉行的歡送宴會上,蒲安臣表示「嗣後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一句驚醒夢中人,奕突然意識到,眼前這位美國佬,不正是出使的合適人選嗎?況且「用中國人為使,誠不免為難;用外國人為使,則概不為難」。實在是一箭雙鵰。

於是席間恭親王接著蒲安臣的話茬順勢追問:「你是否取道歐洲?」蒲氏做出肯定回答。恭王便希望他能幫助清廷斡旋於巴黎和倫敦之間。話至此處,另一位大佬文祥忍不住捅破了窗戶紙,道:「簡言之,你將是我們的公使。」恭王插話說:「假如一位公使可以服務於兩個國家的話,那麼,我們很高興你作為我們的使節。」

愉快的宴會結束後,彷彿一切回到原點。想必彼時蒲安臣的心情,有幾分應是焦急的期盼。幸好沒過幾天,「鐵瓷」董恂帶來利好消息,「我們已經七八成傾向於這樣做,既然你完全贊成,我們實在是十二分地贊成了。這就是說,我們以前認為它不錯,而我們現在認為它好上加好。」

清政府為何最後選擇了蒲安臣出使西洋?他代表的到底是誰的利益?

插畫,安德魯·約翰遜(中左一)總統接見蒲安臣和中國代表團

其實蒲安臣也非常需要此任命。他在寫給西沃德的信中坦言:「為了我們國家的利益及文明之故,遂接受了此項任命。」

這裡指的「國家的利益」,無非兩點:一是蒲安臣即將離職,而且贊成美國「合作政策」的英國公使卜魯斯也已離任,實際上該政策難以為繼。今後美國若想在中國推行此策略,依靠各國公使的關係,意味著重起爐灶,難度極大。因此藉助出訪歐美的方式,反倒可以將政策傳播給各國政府。二是假如合作政策戛然而止,那麼中國一旦與列強產生衝突,恐怕又是一場浩劫,又會面臨被瓜分的危險,這對於美國的在華利益並非好情形。是故,為了美國的「合作政策」得以延續,利益不受損失,卸任的蒲安臣情願再就業,換一種身份繼續干預中西關係。

說到底,清政府委任蒲安臣出使西洋,分明是各取所需、兩相情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帶本《詩經》穿越到古代,你能考得過孔子的學生嗎?
外國人考古探險無視中國主權的情況是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