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吃魚又增添一條好處:預防腸癌!這類魚被點名表揚

吃魚又增添一條好處:預防腸癌!這類魚被點名表揚

近日,多吃魚的健康益處又增添了一條:預防腸癌。

根據一項國際聯合研究,堅持多吃魚能顯著降低罹患腸癌的幾率。

該研究由法國國際癌症研究署領導開展,歐洲40家研究機構參與,報告發表在美國期刊《臨床胃腸病學與肝臟病學》上。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研究並採訪專家,告訴你每種魚的最佳烹調方法。

受訪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食品科學博士 郝毅

歐洲15年研究:

多吃魚,腸癌風險低

這是一項大規模隊列研究,研究人員在15年間對歐洲47.6萬人進行了跟蹤研究,使用的是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的數據,創下了同類研究的紀錄。

主要結果發現,常年多吃魚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比少吃或不吃者少12%。

該研究還發現,食用少脂魚類和多脂魚類都與結腸直腸癌風險下降有關,不過多攝入多脂魚類關聯更為明顯,而在有殼水生動物中則未發現類似聯繫。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研究資金負責人安娜·迪亞斯·豐特博士說:「這項大型研究提供了新科學證據,表明多吃魚能夠降低患腸癌的風險,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不過有說法表示,某些幾乎只存在於魚類的特定脂肪酸,比如歐米伽3,能發揮抗炎功效,從而起到了保護作用。」

根據該最新發現,研究人員建議每周吃兩份魚以降低腸癌風險,其中至少一份是多脂魚,如三文魚或鯖魚

此外,有研究表明,吃鯖魚、鮭魚、鯡魚等多脂魚類還可降低心臟病風險,預防大腦退化。

每種魚都有最佳烹調法

魚的鮮味與生俱來,而烹魚之道在於選材與做法,就是挑選優質的魚肉,輔以合適的烹飪方法。

烹魚方法比較常見的有蒸、燉、煮、燴、燒、烤、煎、燜、炸、湯、做魚丸等,還有近年流行的生吃等。

蒸制

最宜保持魚的本來形狀、自身鮮香特點以及營養。適宜選擇腥味、土味小,肉質細膩順滑,相對刺少的魚種,如江團、鱸魚、多寶魚、武昌魚等。

燒制

所需原料先經炸制、煎煸後,再加調味料和適量水,用大火燒開,中小火燒透入味,最後大火收濃滷汁起鍋。

燒制可在烹飪過程中增加調味料在成品中的表現力,比如紅燒多用醬油、糖;醬燒多用香辣醬、豆瓣醬、甜麵醬,油香、料香、魚香相輔相成,產生新味覺刺激的同時,可遮蓋魚本身的缺點。

土腥味大的魚更加適合這種方法,比如鯉魚、鱔魚、鯽魚等。

水煮

熱油爆香各種調料,加湯煮魚肉,出鍋後再用熱油淋浸成水煮魚。

爆香後的調料熱油可掩蓋魚本身的味道,因此對魚肉本身味道要求不高。但有些魚肉較嫩、肉多、刺少,比如鯰魚、青魚、鰱魚等。

烤制

把煎鍋燒熱後倒入食油,待油溫5成熱時,放入沾過麵粉的魚片煎至金黃色,撈出瀝油,放入烤盤內。

蔥頭絲炒至黃色後,倒入烤盤內的魚片上。一般來說,適合水煮的魚也適宜烤,木材香味伴隨著魚肉脂肪爆香的香料味道,形成又一種奇妙的口感。

有時還會在烤魚湯汁里再加上土豆、藕片等蔬菜共同烤制。

炸制

有清炸(把原材料淋上醬油、酒、鹽等調味料後,入油鍋炸之)與掛糊炸(原料表面掛上一層粉糊後進行油炸)之分。

烹調時常選擇將小魚掛糊炸,將魚刺炸得酥脆,整體外酥里嫩。所以刺多的小魚,比如小黃魚、小鯽魚等都可以炸。

熬湯

魚湯是鮮美的滋補品,做法大多是油煎後,加入高湯,大火煮白後小火煨煮,魚湯多以鮮美為衡量標準。

黑魚、黃魚等,都是煲湯常用魚,色澤如乳,魚肉和油脂中的鮮味物質充分分散在湯汁中,盡顯魚的鮮味。

生吃

生魚切小薄片後蘸醬油、芥末等食用,這種吃法並非來自日本北海道漁民,我國東漢時期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

生魚片適合脂肪含量豐富、肉質細膩柔軟潤滑、魚腥味少的魚種,比如金槍魚、三文魚等。

魚丸和魚片

做魚丸、魚茸時,就要選擇脂肪少、蛋白質高、吸水率高、黏性大的品種,比如青魚、草魚等。如果要炒魚片,則要求魚肉緻密、刺少味美,比如鱖魚、龍利魚等。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做魚方法雖多,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做法。例如三高患者建議選擇蒸制或者其他少油鹽的燉煮方式;胃腸不好的人群則盡量不要選擇生吃魚片。

本期編輯:劉雲瑽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李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這種職場受歡迎的性格,卻是「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一起來認識千古良方玉屏風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