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沒有大陸人玩兒的金馬獎,能走多遠?

沒有大陸人玩兒的金馬獎,能走多遠?

今年早些時候,一則「金雞百花撞金馬檔期」的新聞引起兩岸電影人關注。7日,大陸方面正式宣佈暫停大陸影片和藝人參加今年的金馬獎,眾多島內媒體與影迷的擔憂變成了現實。沒有大陸參與的金馬獎,自己還能走多遠?

眾多大陸作品曾被看好

《中國電影報》官方微博7日引述中國國家電影局的消息稱,大陸方面將暫停中國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2019年第56屆臺北金馬影展。對此,金馬執委會回復稱:「如果屬實,當然遺憾。目前金馬獎已進入評審階段,各項金馬活動也會照常舉辦。」

陸委會7日上午稱,此事顯示「中國大陸以政治干預文化交流,將造成國際及兩岸各界的負面觀感」。臺「行政院」發言人穀辣斯·尤達卡還聲稱,大陸「片面限制」大陸藝人或影視工作者參加臺灣與國際知名的影展,是大陸方面的損失。一些偏綠媒體還宣稱,沒了大陸的金馬獎「更乾淨,更自由」。

大陸暫停參加金馬獎,究竟是誰的損失?金馬執委會公佈的線上報名件數顯示,雖然以685件作品創歷史新高,但其中劇情長片僅148部,比去年少了80部。臺灣媒體稱,包括今年奪下柏林影帝、影後桂冠的王小帥的作品《地久天長》,入選戛納影展競賽單元的胡歌及桂綸鎂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還有大陸女導演朱昱的紀錄片《少年問道》等,都是曾經頗受島內關注的幾部奪獎熱門。

兩岸電影人的舞臺

創立於1957年的金馬獎,直到1991年才正式轉為民間組織管理,允許「華裔人士報名」,淡化其官辦和政治色彩,不過當年並沒有大陸影片參選獲獎。在之後1995年的32屆上,金馬獎組委會頗有意味地給動作巨星李連傑頒發了一個榮譽性的「大陸人士特別獎」。

中國大陸電影真正在金馬獎上大放異彩,還是1996年的第33屆,薑文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效的6項大獎,開啟了大陸電影在金馬獎摘金奪銀的序幕。上世紀90年代後期起,李小璐、秦海璐等大陸演員都曾在金馬獎獲得肯定,王寶強曾於2003年獲最佳新人獎,曹鬱憑藉《可哥西裏》獲最佳攝影,馮小剛的《天下無賊》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等技術類獎項。

金馬獎多年來的確為兩岸優秀電影人搭建了一個舞臺,並有意吸引更多大陸中小成本和藝術片的參與。導演寧浩的成名作《瘋狂的石頭》曾獲最佳原創劇本獎,王學圻、呂麗萍、周迅、李冰冰、張涵予、黃渤等演技派和湯唯、餘少群、畢贛等新人新導也曾獲獎。近年來,金馬獎對大陸獨立電影的鼓勵也更明顯,2012年最佳影片頒給了高群書的《神探亨特張》,2014年是婁燁的《推拿》,2016年是《八月》,2018年是《大象席地而坐》。不過,像演員鞏俐和導演馮小剛等一些大陸電影人對金馬獎評選標準也曾有過質疑,金馬獎組委會之後力邀鞏俐擔任評委主席,也為出演《老炮兒》的馮小剛頒發最佳男主角獎。

臺當局「玩雙標」摻政治

然而,金馬獎主辦方種種盡力溝通的良苦用心,仍然無法避免被一些人「帶歪」。事實上,把電影摻雜政治元素的正是臺灣當局。去年,臺灣女導演傅榆在金馬獎的致辭中大肆宣揚「台獨」言論,讓包括臺灣名導李安在內的眾多嘉賓難以接受,鞏俐更是拒絕上臺陳詞,影帝塗們等大陸演員也在頒獎典禮上維護了一個中國的堅定立場。

臺當局卻力捧把政治搬上電影舞臺的導演。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回應「台獨」風波稱,從來沒接受「中國臺灣」的說法;穀辣斯·尤達卡與臺「文化部長」鄭麗君也先後表達支持。如今臺當局又指責大陸「用政治干預文化」,可謂賊喊捉賊。

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對於本屆金馬獎的狀況表示,此次國家電影局做出的決定不是「中斷」只是「暫停」。他在接受臺媒採訪時表示,臺灣目前的政治情形、政治生態會帶來很多問題。

金馬獎將何去何從?縱觀近幾屆金馬獎,大陸電影可以說是頂起半邊天。大陸電影界的退出,對金馬獎無疑是一個重創。不僅如此,有傳言稱,部分已經報名的香港電影公司以及劉德華、古天樂等香港演員也配合政策取消參加。今年的金馬獎,或許真正要成為「臺灣包攬獎項」。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教授劉國深表示,臺灣部分藝人太熱衷於政治,對複雜的兩岸關係缺乏準確認知,利用藝文場合做政治文章,對兩岸關係沒有正面幫助。臺灣女藝人劉樂妍接受臺媒採訪時對國家電影局的做法表示了支持,她認為金馬獎已經把政治搞到臺面上。擔任臺北電影節總監的製片人李亞梅表示,若大陸2-3年不來參加,對金馬獎或許還影響不大,還可靠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或者其他國家的華語電影支撐;但如果5-10年不參加,必定會衝擊到金馬獎在華人影壇的代表性。(記者 崔明軒 韓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台灣網 的精彩文章:

「我不會暴沖、嘩眾取寵」朱立倫:柯文哲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將面臨最大檢驗
港媒:國民党參選人兩岸論述錯亂 典型投機性選舉考量

TAG:中國台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