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健康 疾病 治病談

健康 疾病 治病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日益突出,傳統的健康和疾病觀已不適應於當今時代。應該說,人們逐漸掌握了一定的醫學知識,但也不可否認,也存在許多的誤區和模糊認識。1993年《醫學目的再審查》國際研究計劃報告尖銳的指出:「當代世界性的醫學危機,根源來自近代醫學模式,即針對疾病的技術長期統治醫學的結果。」WHO在關於《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認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的健康為醫學的主要研究方向。」醫學模式的轉變,生物醫學上升為人類醫學,疾病醫學上升為健康醫學已成為必然。人類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也必然要有新的觀點。

1

健康

什麼是健康?以前普遍認為無病就是健康,也曾用「平衡」來定義健康,但也不是太全面,特別是近年來,又把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況稱之為「亞健康」。確切地說,健康的本質是有序性穩定,如一潭死水,一盤散沙,是穩定的,但是是低級的穩定,一堆亂磚,一團亂麻,雖較穩定,但是是無序的。同樣磚頭可以蓋屋,麻可以織布,那就是有序的穩定。蓋的屋、織的布越結實、越漂亮,它的有序穩定的程度就越高。再比如,普通的光束和激光,它們的差異就是有序穩定的差異。人就是這樣,健康就是有序穩定的表現,有序穩定程度越高,人就越健康。從這個角度上講,人的健康程度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認為無病就是健康。比如,同樣的氣候變化,有的人感冒了,有人沒感冒,再比如,接觸同樣的傳染源,有的人染上了病,有的人卻無病,這就是健康程度不一樣。所以,我們要追求高度的有序穩定,提高健康的層次。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百病不侵」之體也不是不可能。中醫學的「陰平陽秘」理論深刻的反映著健康的有序穩定的機制。西醫所命名的一些「紊亂」,「綜合征」的病變,實際上就是「失序」的病機。所以,我們在自認為健康無病的狀態下不注意兩點:一要追求更高層次的健康。通過體育鍛煉,飲食調整,情志調節或其它一些方式(包括中醫、氣功、導引等),達到更為高度的有序平衡。二是不要認為健康就放縱自己,無規律的生活,那樣生命很快就會失序、失穩,電視上曾介紹一位老人80歲開始習武,年逾百歲仍和年輕人一樣,所以我們要追求更有活力、更為健康的身體。我們相信:健康無止境,生命無極限!

2

疾病

人的健康就是有序穩定,那麼失序失穩就造成多系統之間功能失調,就要生病。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同樣人與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也是共生體,或者說,在正常情況下,是和平共處的狀態。正常人體上一般寄生著微生物1200克以上,微生物的個數是人體細胞的10倍,正常情況下,形成一個穩定的微生物系統。微生物與人體、微生物系統與環境、微生物內部多菌群之間保持著有序穩定關係,與人處於共生狀態,並參與著人體許多的生命活動。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談菌色變」。相反,在穩定狀態下,還應該看成是人類的朋友。這只是人體上的微生物,至於大自然中的微生物,更是多不勝數了。那麼這些微生物什麼時候對人體有害而成為致病菌了呢?必須是在以下條件下:1、人體內環境的變化。人體有序穩定狀態的改變,如生活不規律,情志刺激,不合理的用藥等,造成機體生理條件發生改變,使原來寄生在此的微生物不能在此生存,而適合新條件的菌群來代替,造成菌群易位或外籍菌的侵入。由此造成該部位的「感染」。2、外環境的改變。如溫度異常變化,環境的變異等,對微生物系統內部的有序穩定狀態造成干擾或破壞,可導致微生物系統內部的失調,要麼菌群易位,要麼外籍菌的入侵,造成特定部位的「感染」。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當其位則正,非其位則邪」。我們不要把菌統統歸到「邪」的範疇。所以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內外環境的失調,造成人體的失序失穩。亞健康狀態就是典型的臨床表現。在當今內環境變化的因素中,作為醫生,很值得一提得是不合理用藥。許多患者,特別是一些患兒家長曾對我說:小孩一感冒,就給他吃藥、打針,為什麼十天半月還不好呢?而且發病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呢?有時明知沒什麼好處,但還是給孩子打針,怕不放心。這不成了安慰劑了嗎!在這裡,我要說,孩子的病都是你給「治」出來的。不合理的用藥使人體內環境失穩失序,造成微生物易位或入侵,本來沒病也打出病來了。百餘年來,大量使用化學合成藥物,帶來了與藥物有關的化學污染,人體不斷受到化學物質的衝擊,由此產生對人類長期不良的後果,並造成與治療目標相反的反目的性效果,如加速病原的變異和產生新的疾病、藥物依賴、人類外周白細胞顯著下降、男子精子數目下降、活動度降低等等。所以合理用藥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感染性疾病,除了用生物拮抗劑來糾正致病菌的易位或過度繁殖,改變機體的生理狀態,糾正失穩失序,為微生物在機體的共生創造條件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中醫的「治病求本」的道理。

認清疾病的本質,我們首先要保持人體內環境的有序穩定,同時要保持和外環境(自然、社會)的協調統一,人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

3

治病

現代醫學已經揭示了人的自主特性,指出人是最典型的自組織系統。機體的自組織機制對於外來的致病的或治病的作用都自主地做出反應,依靠和推動機體的自組織機制在疾病的防治中發揮自主調整作用,也就是說,發病和愈病都是機體的自主性反應過程。

由於自組織機制的存在,人的「生、長、壯、老、已」以及外來的所有作用都自主地做出反應。我們說一個人「心不老就不會老」就是這個道理。如人吃了腐爛的食物可以引起嘔吐、腹瀉,致病菌侵入可以引起發熱等等都是自主調節的反應。臨床上,機體對供體的血液,器官的排斥,表現的「排斥反應」、「過敏反應」等等,都是自組織機制的反應。在外部條件的作用下,自組織機制在健康向疾病的轉化、疾病向健康的轉化中,處於中樞地位,起著中介轉化的作用。中醫學的治療模式核心是「治本」,是一種樸素的自我調理。比如,中藥中許多補腎的中藥,本身均不含類皮質激素樣物質,但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以通過激活腎上腺而起治療作用,在動物實驗中,如果切除了腎上腺,該葯則不再發生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再比如一些解表劑,原來以為肯定具有殺菌、抗病毒的作用,但經藥理實驗,均告失敗。但已證實,它能使淋巴組織中的網狀細胞顯著增生,增強白細胞及網狀細胞的吞噬能力,使防禦機能增強治癒感冒。也就是說,通過調節機體的自主調節能力來對抗疾病。

化學藥物則不同,它們雖然可以直接作用於病灶,但對人體的內環境破壞很大,正像一間屋子裡進入害蟲,用藥把害蟲殺死的同時,也污染了屋子。

中醫強調的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自我穩定的生態和諧,並不要求「邪」徹底消滅,認為這不可能也沒必要。因為邪是相對於正而言的,只有正氣虛才表現為邪,正氣充盛的健康狀態下,無所謂什麼邪了。

所以治病千萬不要見嘔止嘔、見熱止熱,而要發揮機體的自主調節能力,戰勝疾病。

明白了這個道理,而對疾病,要樹立堅定的信心,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治療。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本來狀態良好的人,一到醫院查出癌證,馬上卧床不起,不久便離開人世。什麼原因?精神垮了,別談什麼自主調節了,用再好的葯也沒用了。同樣,也有許多被醫生「判了刑」的病人,正因為有堅強的意志,精神豁達,樂觀向上,創造出生命的奇蹟。所以在疾病面前,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一定要樹立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戰勝疾病。

劉翔大夫簡介:

酷愛中醫經典,喜愛傳統文化,堅持用純中醫理論辨證治病,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結合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以調整陰陽平衡的目的取得較好效果。善用經方,用藥簡、便、效、廉而為廣大患者喜愛,對現代疾病的治療從「相火理論」入手,用平逆相火的方法取得較好效果。

擅長治療:

1、兒科:感冒、發熱、咳喘、腹瀉、厭食症、及小兒多動症等;

2、婦科:月經不調、帶下病、不孕症、子宮肌瘤及乳腺增生病等;

文丨劉翔大夫 艾萊康中醫館

選自劉翔大夫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測一測,你是什麼體質?養生不能亂來,中醫九種體質養生方法各不同!
什麼樣的「風水」最好?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