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歡迎點擊關注!獲取更多有價值信息哦!

網上出現過幾篇很火的文章,大意是《被腰斬的清華校訓——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清華校訓是16個字而非僅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文章稱清華大學的校訓原來是十六個字,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現在的校訓只剩下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所以,現在清華的校訓是不完整的,是被腰斬的,是不完整的校訓,"……並非僅僅是清華的悲哀,它標誌這中國大學精神的迷茫和缺失"。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清華大學校門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取自《易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上高中時,很多學生把這兩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情緒低迷、意志消沉時,用這兩句話提醒激勵自己。這兩句校訓,曾激勵無數清華學子,如今卻被認為是腰斬的,並上升到中國大學的精神層面,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確有其事?

清華大學校訓前世今生

清華大學最初成立於1911年,取名為清華學堂,距今已有108年的歷史,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也就是這一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制度王朝----清朝,滅亡了。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明白,清華大學建校之初,正是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際,整個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很多有志之士紛紛投身於救國救民的運動中來。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在不同場合紛紛發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講。1914年,著名思想家、社會活動梁啟超先生就在清華做了一個題為《君子》的演講,這也許就是清華大學校訓的源頭。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梁啟超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在國難當頭的危局下,梁啟超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講激勵了清華大學的熱血青年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式成為清華校訓,並在1918年4月25出版的《清華周刊》138期封面上,出現了包含校訓的圓形圖標,這也是清華大學校徽的雛形,只是當時的清華大學的校名還是清華學校,一直到1928年,才正是確定了含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大學校徽。這成為新中國成立前的清華大學校徽。

新中國成立後,曾經高校不再提校訓,校徽也被擱置。直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校長蔣南翔提倡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革命人才,但是,校訓和校徽一直都沒有再提。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清華大學決定仍舊沿用以前的校訓,並對校徽進行了從新修改,一直到今天,形成了三個同心圓的含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大學校徽。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清華大學校徽

中國台灣地區的新竹清華大學校徽,雖然與大陸清華大學的校徽有一定差別,但校徽上的校訓仍然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由此可見,清華大學的校訓一直是這八個字。


中國人骨子裡的自強不息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中華民族非常寶貴、非常優秀的文化精神。正如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所說,"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努力向前,絕不停止,這句話表現了中華民族奮鬥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對外來侵略決不屈服,對不良勢力決不妥協;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這是一種奮鬥精神

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查普曼,對學生講解中國的神話故事時,把這種精神解釋的淋漓盡致,也詮釋了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原因。對於中西方火的來源,大衛.查普曼說:"我們的神話里,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里,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里,火是他們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這就是區別,他們用這樣的故事告誡後代,與自然作鬥爭!"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中國神話故事燧人氏取火

對於自然洪水災害,大衛.查普曼說,面對末日洪水,我們在諾亞方舟里躲避,但中國人的神話里,他們的祖先戰勝了洪水。中國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戰勝了災難。對於困難,比如一座山擋住了門前去路,西方人選擇了搬家,中國人選擇了(愚公)移山!

所以,大衛.查普曼認為,雖然中西方都有神話故事傳說,但拋開故事情節會發現,神話故事的核心精神是不同的,西方人的神話精神是忍受,聽從上帝和神的安排;而中國人的神話精神是抗爭。所以,中國人的精神是可貴的。

13世紀,成吉思汗領導下的蒙古軍隊所向披靡,橫掃歐亞大陸,穩定時期國土面積達到了4400萬平凡公里,被稱為蒙古帝國。如果不是成吉思汗出兵途中病逝,估計蒙古人可以統一歐亞大陸。可蒙古軍打進歐洲的時候,歐洲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反抗、保家衛國,而是想到是因為他們做了壞事,上帝派蒙古人用鞭子來懲罰自己。所以,他們選擇了忍受,用自己的忍受來補償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蒙古帝國版圖

華夏文明經歷幾千年的朝代更替,即便在一百年前最危難的時刻,面對各個國家的暴力、殺戮、無惡不作,看似柔弱的中國人,也許當時會低下頭以示順從。侵略者以為中國人很順從,很好駕馭,所以才有日本叫囂三個月佔領中國。但是,這些在趾高氣昂的侵略者旁邊低下的腦袋裡,想的不是如何逆來順受,而是如何積蓄力量、奮起抵抗。

正如《貞觀長歌》中的頡利一次次侵入中原,每一次都用武力和鎮壓,可奇怪的是每一次遇到的抵抗都比上一次要頑強的多。之後的頡利才明白,最後一次攻打長安之前所說,"別看中原人平時兄弟相爭,甚至父子相殘,猶如一盤散沙。可一旦有外敵入侵,他們又會聚成一塊鐵,擰成一股繩"。

正是這種局勢下,梁啟超先生用自強不息的演講,鼓勵清華學子,一直到今天,清華學子都在這樣的精神下,穩步前行,絕不停止。


傳統文化中寶貴的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出自《易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幫助別人,但不要求任何回報,這就是"德"。按照這個意思,做的最好的當數我們的雷鋒叔叔。雷鋒參加瀋陽部隊工程兵軍事體育訓練,從撫順出發去安東出差。上火車的那一刻起,雷鋒不斷幫助別人,幫旅客、幫列車員,一直到他下火車。在這些人中,有抱孩子的婦女,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背著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雖然我們現在看起來,雷鋒很傻,但是,他確實是我們優秀文化的傳承者,真正做到了德。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雷鋒宣傳圖畫

"厚德載物"常常用來指道德高尚的人,能夠擔當大任。也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修身養性的座右銘之一。正是在這樣的修身養性格言下,在人均壽命還不到30歲的古代,孔子活到了72歲。所以說,這已經不僅是一種處世態度,更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方法。

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懷,兼容並包。在中國,儒、道、釋三家彼此相容,這種現象只有中國才有。西方歷史有宗教戰爭,一直持續到今天仍然是征戰不斷,而中國則沒有任何宗教戰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因為中國文化講究厚德載物的兼容和包容精神。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包容的成語有很多,比如下面: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

後來,被清末政治家林則徐用於兩廣總督府衙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副對聯,成為日後的名句。直到今天,還被身在校園的學生們不斷吟誦,也成為書法家們寫字時,最常用的古典成語之一。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海納百川

清華大學將"厚德載物"作為校訓,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要具有高水平的品德,要做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要能夠用聖人之言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作為中國的知識分子,要能夠聽取不同意見,容納與自己學術觀點不一致的人和事,只有做到這樣,才可以在學術界綻放更加燦爛的花朵,才可以在學術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更順利!

總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非常耀眼的文化瑰寶,從遙遠的古代到今天,它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能夠屹立於世界不倒。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激勵,才保證了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五千年文明,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清華大學建校之初,彙集了一大批國內文化名人,這也是他們對清華大學的希冀,作為清華的一種精神,必將永遠傳承下去,因為這也是現代世界所需要的。

校訓是否腰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精神

有關清華校訓被腰斬這樣的新聞,新聞剛出現的時候,就關注過。對於這篇文章,說的頭頭是道。然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梁啟超先生1914年在清華做演講時引用的《周易》中的一句話,後來逐漸演變成清華校訓。"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是陳寅恪先生1927年在頤和園昆明湖後為王國維紀念碑寫的碑文中的幾個字。這兩者之間沒有關係,後來是否同時作為清華校訓(畢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不是梁啟超演講完立刻作為校訓的),不得而知。但是,"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確實是學術界最需要的精神。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陳寅恪

撇開這篇文章有關"清華大學校訓被腰斬"這樣的觀點是否屬實,文中的很多觀點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回味的。與其說是對清華大學校訓的爭執,不如說是對現代社會浮躁學術環境的一種失望和批判,希望未來可以有一個更好的學術環境。

文中引用了清華大學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對學生的要求:只講學術,不要政治。批判了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認為在過去的50多年,是清華大學精神失落的50多年,也是對學生思想的禁錮。不過,在現代的學校內部,也確實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比如,高校一個課題組的老師,基本上都是師從同一個老教授,即常說的"近親繁殖"。

這種情況有利也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以更好地繼承和做大做強學校的專業,工作更容易開展;弊端是容易形成學術思維定勢,無法更加廣闊的進行學術思考,不利於學術研究。據說(沒有考證過),國外研究機構在招聘時,有的明確要求本科、碩士、博士要分別在不同學校就讀,為的就是讓學生可以吸收或者感受不同學校的學術氣氛,也防止出現"近親繁殖"。現在國內已經有高校明確要求,本校畢業的學生,不得留本校工作(不過已經為很多人吐槽是矯枉過正)。

這兩句話,一百年來激勵無數清華學子,為何被認為是腰斬的校訓?

高校「近親繁殖」漫畫

在很多學術領域,越來越多的人不敢挑戰權威,權威就意味著絕對正確。即便有個別膽子大的,也會被周圍的人嘲笑,認為是自不量力。可是,很多重大學術突破,起初都是靠著自己的思考,逐漸求證,但是剛開始他們的想法總被認為是異想天開,甚至是做白日夢。做研究時,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大膽設想,小心求證",這才是科學之精神。

所以,與其討論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否腰斬,不如好好思考我們如今的學術、科學到底符不符合這些精神,是否能做到這些。否則,如果做不到這些,再完美的校訓也是只是印在校徽上、掛在學校牆上的幾個字;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些,自然不會再有人挑剔校訓的不足!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呢?

歡迎留言討論。

多個關注多條路!

歡迎點擊加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