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放棄日本成千古遺恨?為何斯大林最終沒有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放棄日本成千古遺恨?為何斯大林最終沒有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話說1941年,那是一個夏天,有550多萬納粹大軍風風火火地殺到了莫斯科城前,英勇無畏的斯大林同志領導蘇聯軍民沉著周旋,成為美英等宿敵的鐵杆,最終將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送上了西天。

放棄日本成千古遺恨?為何斯大林最終沒有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過最終幹掉法西斯之前,很多醜話需要說在前邊,鑒於蘇聯功勞大於天,所以必須有個說法先,那就是分贓,哦不,是「懲罰」。

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齊聚雅爾塔,召開了歷史上著名的雅爾塔會議,為敦促蘇聯不再搖擺,儘快加入到對日作戰的歷史洪流中,羅斯福對斯大林做出了巨大讓步,包括保持蒙古現狀,將旅順軍港和中東鐵路轉交蘇聯,承認蘇聯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權益等。

而得到極大滿足的斯大林終於心動,1945年4月5日,蘇聯宣布《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後不再延長,雖然此時的日本不斷通過中立國如瑞典、瑞士等與美英同盟國秘密會談停戰媾和,或請求蘇聯充當和平調停人,但去意已決的斯大林拒絕了日本的要求。

放棄日本成千古遺恨?為何斯大林最終沒有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按照斯大林的設想,日本在投降後應該和德國一樣被四大國分區佔領,蘇聯作為二戰主要功臣之一不說和美國平分秋色,最起碼也應該獲得北海道等日本北部地區。

但日本和德國的情況不盡相同:

首先,日本是島國,這對蘇聯的海軍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很明顯在美國海軍面前,蘇聯的海軍實力還完全不夠看,註定使蘇聯難以奪得先機;

其次,雖然蘇聯是消滅德國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但美國才是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天敵,這註定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的美國必然不願意和蘇聯分享征服日本的勝利果實。

放棄日本成千古遺恨?為何斯大林最終沒有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所以,蘇聯想要在日本身上複製分割德國的成功案例,根本就是不現實的。而原子彈的出現,徹底打亂了蘇聯的遠東戰略。

1945年7月,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隨即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核國家。而後,美國總統杜魯門批准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進行核打擊,使之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二被核攻擊的城市。

1945年8月6日,美軍將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投向廣島,震驚了日本。雖然日本死硬派試圖掩人耳目,但當8月9日長崎原子彈投下時,這些誓死為天皇犧牲的死硬派終於慫了。

而原子彈在震懾日本的同時,也極大震撼到蘇聯,所以斯大林在8月9日迅速出兵大舉進攻遠東地區,消滅關東軍,使日本媾和的希望徹底覆滅。

放棄日本成千古遺恨?為何斯大林最終沒有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雖然蘇聯的實力不如美國,但貴在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60萬關東軍的崩潰太過迅速,使得蘇聯短時間內迅速佔據了東北、朝鮮北部、庫頁島以及千島群島等地,這使得丟完原子彈坐等收割勝利果實的美國猝不及防。

眼看蘇聯即將佔據朝鮮半島全境,著急上火的美國杜魯門政府「急中生智」,要求以北緯38度線作為美蘇佔領區的分界線。

然後,本以為遏制了蘇聯南下勢頭的美國突然發現,佔領了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蘇聯整裝待發,時刻準備佔據日本的北海道以及本州島北部,因為美國說過雙方以北緯38度線為界,蘇聯有充分的理由佔據日本北部地區。

放棄日本成千古遺恨?為何斯大林最終沒有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而發現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美國,面對「實在」的蘇聯,終於坐不住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美國準備自行任命代表盟國佔領日本的最高統帥。雖然蘇聯向美國大使建議佔領日本時最高統帥由蘇、美將領華西列夫斯基和麥克阿瑟擔任,但遭到美方的拒絕。

美國的表態讓斯大林非常不爽,但麥克阿瑟比斯大林更強硬,因為美國的手中有蘇聯沒有的原子彈,斯大林最終選擇了識時務者為俊傑,並拒絕了駐日蘇軍受麥克阿瑟節制的要求,等於事實上放棄了對日本的分區佔領要求。

而英國作為美國的跟班自然唯美國馬首是瞻,國民政府忙於內戰無暇派兵。最終,麥克阿瑟單獨擔任駐日盟軍最高統帥,美國成為日本的獨佔者。

放棄日本成千古遺恨?為何斯大林最終沒有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1945年8月28日,首批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橫須賀登陸,接著15萬美軍佔領日本全境,開始以盟國佔領軍的名義佔領日本。到9月6日,美軍共46萬人陸續進駐日本,控制了各大都市和戰略要點,日本事實上淪為美國的殖民地直到今天。

所以,斯大林絕不是拒絕入駐日本,是美國的阻撓斷送了斯大林的美好設想。但是應該看到的是,二戰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收益絕對超過了本來的設想,尤其是旅順軍港,某種程度上說,蘇聯在對日處置問題上同樣是贏家之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