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迷信還是實有其事?有理有據告訴你,氣功到底是什麼

迷信還是實有其事?有理有據告訴你,氣功到底是什麼

現代社會,媒體發達,信息傳播迅速而全面,不管是影視還是小說等文藝作品,都能深入尋常百姓家。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寫武俠世界的,而這些書籍和影視作品,幾乎是普通百姓了解武術和氣功的唯一途徑,至少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如此。一些諸如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練易筋經的掃地僧、大師灌頂傳功等概念、形象深入百姓心中,大眾以為,傳統武術和氣功都是這樣不切實際的東西。

因此,現在提到氣功,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迷信的」、「不科學的」、「虛假的」。

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要弄清楚氣功是不是迷信,首先得知道氣功是什麼。

在《中國百科大辭典》中,這樣描寫氣功:「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用於醫療保健等各種功法的總稱。古稱吐納、導引、行氣、食氣、服氣等。練功者通過對身心(形體和精神)呼吸等進行特定的自我鍛煉,而調動生理潛能,培育人體真氣(體能及其信息),達到防治疾病、保健強身、抵抗衰老、益壽延年的目的……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馬列主義先行的學界官方,並沒有將「氣功」列為「迷信」。既然不是迷信,那它究竟是什麼呢?似乎僅憑這個百科詞條並不能揭開「氣功」的神秘面紗。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氣功究竟是什麼。

首先看一下「氣功」在歷史中的記載。

《呂氏春秋》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做舞以宣導之。」

《黃帝內經》中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莊子》中記載:「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珍藏於長沙馬王堆博物館的一號漢墓帛畫(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漢朝文景時期),已有「龍登,鳥伸」種種練功方法,姿勢栩栩如生。珍藏於天津文物管理處的《行氣玉銘》記錄著戰國初期古人練功要旨45字,更遠在馬王堆帛畫之前200年。

從這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古人創造並修習氣功的時間之早,更能看出古人修習氣功的目的,即: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古人又是怎麼修習氣功的呢?

大體來看,氣功可以分為動功和靜功,動功就是通過一些動作,比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傳統武術中的樁功等;而靜功則或正坐或盤坐,以意念引導內氣運行。

但是在修習實踐中,往往動功和靜功是不能截然地分開的,比如八段錦、五禽戲等動功,都有對精神意念的要求,而所謂的靜功就是外面看上去沒有舒展拳腳的動作,內里卻在不停地調動身上的氣血。

至於具體的方法,要修習是肯定需要有老師指點的,不能隨便練,尤其是傳統意義上的「靜功」,很容易練出偏差,導致身患疾病。

練氣功的方法很多,除了上面講的功法外,各家傳統武術門派也有自己獨門的氣功訓練方法,讀書人除了靜坐吐納外,還有朗聲誦讀法、抄寫經典法、繪畫法等方式。不過不論哪種方式,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即:松靜自然、意氣相隨、動靜相兼、循序漸進等。

那麼氣功的原理是什麼呢?

要想搞清楚氣功的原理,就要知道氣功的理論指導是什麼。

氣功是基於華夏傳統生命醫學理論,即中醫理論,中醫以及中國傳統其它領域(交際、軍事、治國……)分析事物的思維,一般用陰陽五行分析,這是一種全面系統且兼具事物發展性的思維模式。

中醫認為我們身體的血為陰,為身體溝通各處的通路,氣為陽,為促使血液流動的動力。所謂流水不蠹(dù ),只要氣血充足而無阻礙地流通全身,抵禦邪氣、運送營氣、排出廢物,人體就不會生病。

繼而,中醫認為人體的形,也就是身體,是陰,是我們生命的基礎;而我們的神,是陽,是身體的功能。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決」,即告訴我們精神和身體是相互影響的,只要方法得當,一個健康,能使另一個更加健康,或者當另一個生病,可使其迅速恢復健康;但若方法不得當,則一個生病,也能拖著另一個一起生病。健康就是形神皆全,陰陽平衡。

綜合以上二者,我們可以看到,氣功的鍛煉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鍛煉,對於身體而言,氣使血行,周身貫通,從而氣血通達,猶如龍虎任意行;對於精神而言,注意力集中,感官敏銳,心靈安靜,思維敏捷,思考和分析力增強。綜合而言,氣功原理就是氣血通達以健體,凝神忘形以養神。而根據中醫理論,概括其作用,則可達到防治疾病、延緩衰老、調和心態、開發智力等作用。

古代都有哪些人修習氣功呢?

古代修習氣功的主要有這麼幾類人,先秦貴族、後世讀書人、道士、和尚、醫生、武者。

是個人都惜命啊,先秦時期,貴族們不事生產,有大把精力用來做各種事情,包括修習氣功,用來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上文提到的《行氣銘》、《馬王堆帛書》、《老子》、《莊子》中提到的修鍊方式就是明證。

後世的讀書人,歷史記載也有很多,邵雍、周敦頤、二程、朱熹等均為靜坐實踐者,歐陽修、蘇軾、陸遊、朱熹、程頤、辛棄疾等皆有不少詩文講述他們的練功體會。蘇軾的《養生篇》、《向養生》、《讀養生論》等著作在養生理論方面都有相當力度。

道士、和尚,就不用說了,道士立教的根基之一就是修鍊身體,以求延年益壽,追尋「與天地同壽」。和尚後來為了傳教等原因,也將氣功與武術等引進門派。

至於醫生,有句話叫「自古武醫不分家」,古代著名的醫者,也都是導引術甚至是武術的高手,因為通過這些氣功與武術的訓練,可以保證自己不至於生病,以及保證自己思維和感官的靈敏,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有人傳「醫者不自醫」,認為醫生是沒辦法保證自己不生病而且無法給自己看病的,這是庸醫的推脫之辭。

至於武者,我們中國古代的武術都是從軍隊裡面流傳出來的,也就是純粹的殺人技。但是這種迅速而狠辣的動作,對身體也會造成損傷,就像現在的競技體育運動員,過了那幾年身體高峰期,就不行了,之後身體暗傷不斷。而氣功的訓練則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恢復能力、反應能力、擊打能力、抗擊打能力等基本生存所必須。因此氣功和武術合流,後來由於數次軍隊的解散,這些東西流向民間,逐漸形成了後世諸多傳統武術門派。

講了這麼多,我們發現。氣功既不像電視里演的那樣可以讓人隔山打牛、羽化飛天的神奇而神秘的絕世武功,也不是子虛烏有的「迷信」。

對華夏文化正本清源,正確認識氣功這一華夏傳統珍寶,是對這一珍寶的尊重,也是對子孫後代負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佑講史 的精彩文章:

唯一一座被主動發掘的皇陵,考古隊僅挖三天便撤離,結局不勝惋惜
最後的大內高手:躲過張作霖兩槍,保他六年不死

TAG:海佑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