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蠶寶的溫床成了我們的衣裳

蠶寶的溫床成了我們的衣裳

很多人都有過養蠶寶寶的經歷,看著蠶寶寶長大、結繭,最後變成蠶蛾破繭而出,我們感受到了生命變化的奇蹟。我們對蠶的親近,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人們對蠶絲的喜愛,因為蠶絲可以織成非常舒適好看的布料——絲綢。而中國是最早養蠶、織造絲綢的國家。

蠶絲業的開創者

據傳說,蠶絲業是在約5000年前,由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之妻嫘(léi)祖發明的。當時,嫘祖因操勞過度而病倒,她的侍女們為她到野外尋找食物,看到了桑樹上的白色蠶繭,以為是白果子,便把蠶繭帶回去。但這種「果子」咬不動,侍女們便用水將它們煮熟,用木棍攪拌,發現拽出來很多白絲線。嫘祖看到後,發現這些絲結實耐用,可以織布,於是開始帶領人民養蠶。

蠶絲是吐出來的嗎?

養過蠶寶寶的人在看到蠶結繭時,可能會大呼:「看,它吐絲了!」但蠶絲真的是吐出來的嗎?

蠶的頭部有一對可以合成蠶絲的腺體。蠶在吐絲的時候,會先找到一個附著點,將蠶絲的一段粘在上面,然後開始按「8」字形路徑擺動頭部,不斷從腺體內抽出絲來。所以,蠶絲不是吐出來,而是抽出來的。

獨特的絲線

蠶絲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天然纖維之一,一個蠶繭產生的蠶絲可長達幾百到一千多米。蠶絲十分輕柔、親膚,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層肌膚」。除此之外,蠶絲是公認的光澤最好的纖維,富有光澤卻不刺眼,用蠶絲製成的衣物、蠶絲被看上去都很有光澤和質感。

蠶絲的獨特音樂——絲鳴

絲鳴是蠶絲專有的一種優雅悅耳的聲音。當蠶絲纖維或蠶絲織物相互摩擦時,會產生獨特的振動形式,這種振動會產生特殊的低頻聲波,也就是絲鳴聲。

蠶絲的華麗變身

從一個個橢圓小球,到一根根光潔、柔軟的白絲線,這些「白果子」是如何華麗變身成美麗的絲綢的呢?

蠶絲外面包裹著一層富有粘性的絲膠,它可以溶解在熱水或鹼溶液中。因此,為了更好地抽出蠶絲,人們往往會在熱水中煮繭,有時也會加入鹼性的化學藥劑。在熱水中煮繭的方法從古代沿用至今。

蠶繭煮好後,要從中抽出蠶絲。在中國古代,人們用手在千絲萬縷的蠶絲中找到絲頭,然後抽出蠶絲,並將蠶絲卷繞在盆、筐等器具上,現在抽絲已經實現自動化,大多利用機器操作,但原理和古代的手工操作是一樣的。

卷好的蠶絲經過染色、織造等工藝後,就可用於製作衣服、蠶絲被等織物了。

彩蠶吐彩絲

自然界中常見的蠶絲大多是白色或黃色的,而為了讓它們織造出顏色多樣的織物,往往要進行染色,彩蠶則可以直接吐出多種顏色的蠶絲。

彩蠶是經過了基因改造的蠶,身體和吐出的絲都變成彩色。彩絲可以直接做成紡織品,不僅減少了染色成本,也減輕了化學染色劑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更天然、更環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保鮮膜有粘性?
外星文明之間的博弈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