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無論修哪一個法,都要專一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無論修哪一個法,都要專一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點擊聆聽

無論修哪一個法,都要專一

宣化上人

佛說法,最初講《華嚴經》,所以最初叫「華嚴時」。華嚴時,就好像太陽剛出來那個時候。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先照高山;高山,就比方是大菩薩。《華嚴經》是教化大菩薩的,所以佛說華嚴的時候,這二乘的聲聞、緣覺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眼睛,可看不見釋迦牟尼佛現的千丈盧舍那身。他們看見佛,還是丈六的老比丘相,還是釋迦牟尼佛本來的樣子。「有耳不聞圓頓教」,他們有耳朵,可是聽不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圓頓的《華嚴經》的妙法。這個時候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佛是像牛似的,華嚴的這種法就像牛奶。這種牛奶,大人吃著相當;可是這個剛剛出生的小孩子,吃這個完全牛奶,就受不了。所以這個時候,說《華嚴經》,是專門教化菩薩的,這叫「從牛出乳」。

第二,叫「阿含時」。「阿含」是印度話,翻到中文就叫「無比法」。這個法,已經沒有得比的了,意思是那個外道的法已經都不能比了,所以叫「無比法」,又叫「阿毗達磨」。阿毗達磨,是小乘法,這就好像「從乳出酪」,從牛奶里又提煉出來酪,那個性質比較沒有那麼強,容易消化,小孩子也可以吃了。那麼這第二時,表示日出照高山之後,就照到山間的幽谷了。「幽」,就是幽靜;「谷」,就是山谷。言其這低下的地方,也都可以照得到了。

第三,叫「方等時」。「方」,是四方;「等」,是平等。這個就是從酪再提煉出來生酥。酥,大約就是牛油之類的。總而言之,這是在印度有這麼多的分別。我沒有到過印度,不知道究竟什麼叫「酥」;乳是知道;酪,或者就大約是把 margarine 都提煉出來了,那種牛奶的營養分不太強,小孩子吃了容易消化;這生酥,又是在酪裡邊提煉出來的。這是方等的時候,言其太陽也將照到平地了。

第四是「般若時」。般若時,就是從生酥出熟酥。

第五是「法華涅槃時」。這個味道,就是醍醐。佛說《法華經》的時候,這個法,就好像醍醐的味那麼妙。究竟醍醐是什麼味道?這在印度是有的,此地有沒有,我是不知道。那麼《法華經》就好像「日照中天」,太陽正中了,所有的大地,無論高山、幽谷,什麼地方都照得見了。所以,《法華經》在佛教裡頭,是最重要的一部經。

開智慧的是《楞嚴經》,《楞嚴經》為你指出修行的一條道路;而這《法華經》,就是要成佛了,到法華會上,那人人都要成佛的,「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法華經》是開權顯實的,把虛假的都不要了,就說實在的,這是《法華經》的道理。

所以《楞嚴》、《法華》這兩部經,在佛教里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法華經》的道理最玄妙了,所以天台智者大師,最初就是讀《法華經》開的悟。開悟後,他聽說有部《楞嚴經》,就向西方天天叩頭禮拜《楞嚴經》,希望能看見這部《楞嚴經》。但是他拜了十八年,始終也沒有看見過《楞嚴經》。你說這是不是一種遺憾?中國古來那些個大德祖師的行力,對於尊重佛法,那真是畢恭畢敬的。

中國有的人拜《法華經》,拜《楞嚴經》,一個字叩一個頭,一個字叩一個頭,一天從早晨到晚間,都是這樣叩頭拜經的。有的拜拜經,也就開悟了。

所以修行的方法,有種種的不同,你無論修哪一個方法,都要專一的,不要一邊修,一邊打妄想!

好像,我知道有的人在這兒聽經,他不聽經,他就想:「我要打個電話給 my girlfriend(女朋友)。」或者:「我要怎麼樣答覆那封信?……」專門想這些問題。你說這樣,你怎麼能與佛法相應呢?他自己也不覺悟:「我現在學佛法,應當把什麼都放下,我來專心學佛法!」他不這樣子,所以聽完了,對於我講什麼,他也不知道;有的時候知道,他又說:「這也沒有什麼意思!」就是犯這個毛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癌症多由殺業所致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我們人覺得自己在做好事,其實不一定是好事,為什麼?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