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這種青花並不輸元青花!快看看你家有沒有!
古陶瓷界普遍認為明代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瓷器陷於衰退期,而三朝官窯瓷器由於不書年款,面貌模糊不清,被稱為「空白期」或「黑暗期」。
但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所謂的「空白期」並非完全空白,當時官窯燒造還是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
空白期
從大明正統14年起,經景泰朝,至天順8年,共計29年。
三朝之中,年號為正統和天順的皇帝都是明英宗朱祁鎮,景泰皇帝是他的親弟弟明代宗朱祁鈺。
兄弟二人輪值更迭,並發生有三件大的歷史事件,直接影響到後來成化皇帝處世謹小慎微、心思縝密的性格形成,由於皇帝喜好「上好下仿」,造就了明成化瓷器以秀、以小、以精而著稱,此乃後話。
那麼,到底這三朝發生了哪三件大的歷史事件呢?
朱祁鈺(左) 朱祁鎮(右)
一、土木堡之變
即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大太監王振讒言,御駕親征瓦剌,於土木堡兵敗被俘,50萬大軍皆歿。
二、北京保衛戰
朱祁鎮被俘後,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力薦朱祁鈺即位,年號景泰,也就是「景泰藍」大為發展的朝代。于謙任兵部侍郎統領大局,成功擊退瓦剌對北京的圍攻,扶大廈於將傾。
三、奪門之變
擊退瓦剌大軍後,朝廷通過外交手段接回朱祁鎮,景泰帝將他軟禁於南宮。朱祁鈺病危,大將石享、太監曹吉祥、大臣徐有貞簇擁朱祁鎮奪宮門取回帝位,年號天順。
不足30年時間,干戈不斷,災荒連年,朝野動蕩,明朝這一混亂而黑暗的空白期,如同西方的黑暗中世紀一樣。明王朝歷經了宦官干政、邊境戰爭、皇權鬥爭、宮廷政變等重重危機。
明史記載,正統至天順年間,曾多次由都察院出榜,明令禁止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違者殺頭,因此直接影響到景德鎮的制瓷行業。
15世紀中期政治的動蕩、經濟的衰退,對景德鎮的瓷器燒造也產生不小影響。比如景泰年間有減饒州歲造瓷器三之一的記載,天順年間甚至還因民生艱難而將原定燒造13.3萬餘件的數量核減8萬件。
不僅官窯如此,這一時期還曾屢次下令嚴格禁止民窯燒造一些種類的瓷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逐漸有專家關注這一時期的瓷器,也找出一些可能是這個時期的器物,但並不明確,而且以民窯為主,研究進展緩慢。
直到1988年景德鎮明代官窯出土一批瓷器標本,使得人們窺見當時的瓷器風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龍缸」。
1988年江西景德鎮明官窯遺址出土
正統青花龍紋大缸
現藏江西景德鎮瓷器博物館
經鑒定,這些瓷片為明代正統年間被砸碎的不合格龍紋缸碎片。瓷器專家利用這些瓷片修復出了一件完整的青花龍紋大缸。
景德鎮御窯廠龍缸窯自設置以來,延續時間很長。但目前所見傳世明代青花龍紋大缸數量很少,除這件正統青花龍紋大缸外,只有寥寥幾件分屬宣德、正統、隆慶、萬曆等朝的龍紋大缸。
2014年,在景德鎮御窯廠範圍內又取得重大考古發現,屬於正統天順時期的地層,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這一階段瓷器的認識。
青花雲龍紋匜
青花山子
青花雙獅繡球紋綉墩
通過兩次考古,使得人們基本勾勒出空白期的瓷器面貌。隨後也在傳世品中找到了不少當時的瓷器。
15世紀中期正好處於宣德與成化兩個制瓷高峰之間。歷史上稱永樂與宣德為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成化朝則因鬥彩的空前絕後之作而久負盛名。而空白期時期的瓷器上承宣德、下啟成化,不僅有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作用,更有絢爛多姿的面貌。
而「空白期」官瓷產品為何不名書款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TAG:欣聞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