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齊碳科技完成新一輪4000萬元融資,致力於納米孔基因測序技術研發

齊碳科技完成新一輪4000萬元融資,致力於納米孔基因測序技術研發

本文轉載自「動脈網」。

動脈網第一時間獲悉,專註於創新納米孔單分子基因測序技術的齊碳科技近日宣布完成第三輪4000萬元人民幣融資,本輪投資方為中關村協同創新基金、雅惠精準醫療基金。據了解,本次融資將主要用於新一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技術研發、設備採購及人員招募。

齊碳科技成立於2016年9月,採用納米孔基因測序技術,自主開發快速、低成本、小型化的第四代基因測序儀和配套試劑。本輪融資完成前,齊碳科技已經累計獲得2300萬元融資,資方包括天使投資機構合力投資、華控基石基金等,風險投資機構百度風投等。

基因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與四次迭代

自2006年最早出現在科研CRO服務中始,基因測序快速大規模進入臨床領域,提供豐富生物信息解讀數據的同時,幫助醫學檢驗實現跨越式進展。根據基因慧預測,2019年基因測序行業全球市場規模達到145億美元,CAGR達到25%。國內市場規模預計30億美元,主要影響因素為產品審批、定價和市場教育。

期間,主流基因測序技術完成了四次迭代,科研人員圍繞更高通量、更長讀長、更低成本的基因測序積累了大量嘗試。

四代測序技術對比(動脈網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其中,一代測序由於通量低、成本高,難以滿足現代生信分析模型對於數據體量的要求,逐漸淡出測序舞台,二代測序即NGS成為近十年來的主流基因測序技術。

目前,二代基因測序儀市場基本被Illumina、Thermo Fisher等海外巨頭控制,國內基因測序公司則多位於行業中下游,或購買測序儀提供基因測序服務,或為測序結果提供數據分析服務,相對較弱的市場議價能力無疑制約了行業發展。

不過,由於NGS讀長短、操作難度大,無法覆蓋更廣泛臨床場景下複雜樣本的測序需求。近年來,以單分子熒光測序和單分子納米孔測序為原理的三代和四代測序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其超長讀長、靈活便捷的特點點燃了產業界對基因測序應用新的熱情。

隨著牛津納米孔科技在2012年發布首款攜帶型基因測序儀MinION,越來越多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大型企業布局單分子測序賽道。2015年,羅氏收購Life Science,後者曾發布454測序平台;2016年,Illumina在Solexa發布單分子測序儀Genome Analyzer後將其收購,美國生物系統公司也於同年收購擁有單分子測序儀SoLid的Agent Count。

目前,Pacific Bioscience和Oxford Nanopore是國際上主流的單分子測序儀製造商,他們分別基於單分子熒光測序技術和納米孔測序技術提供滿足不同功能的基因測序儀。

主流單分子測序儀(動脈網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其中,以納米孔測序為原理的四代測序技術由於減少了三代測序的複雜光學設備和移液機械結構,能夠實現更經濟便捷的測序。納米孔分析技術起源於Coulter計數器的發明以及單通道電流的記錄技術,1996年,隨著利用α-溶血素對DNA測序新設想的提出,生物納米孔單分子測序進入發展快車道。經過二十幾年迭代,納米孔測序技術開始趨於成熟。

納米孔測序基本工作原理是,將蛋白質納米孔嵌入磷脂膜並置於充滿電解液的腔內,納米孔只允許單鏈核酸分子通過。當電壓作用於電解液時,由於四種鹼基結構(ATCG)結構不同,通過納米孔時會產生差異化的電信號強度,造成電流跳變。這種電信號被測量並記錄後,經數據分析可識別通過納米孔的鹼基序列。

納米孔測序無需標記、無需放大,在讀長和時間上優於傳統二代測序,並實現單分子檢測技術,有望在DNA、RNA、蛋白質等多種重大疾病生物標誌物檢測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跨學科團隊讓國產四代基因測序儀成為可能

齊碳科技核心創始人白凈衛博士第一次接觸到納米孔測序技術的時候,納米孔測序還做不到單鹼基分辨,測序信號捕捉也極不穩定,「但我個人很喜歡,並且看好這項技術。」 他曾在全球最早嘗試通過對含有多層金屬電極的固態納米孔施加電壓以控制核酸運動和檢測核酸序列,踩過很多坑。

失敗的經歷讓白凈衛得以看清納米孔測序技術應有的發展路徑,他分析認為,納米孔測序需要突破兩個關鍵點,第一,找到合適的納米孔,以實現單鹼基分辨;第二,採用合適手段讓DNA勻速通過納米孔。納米孔技術的後續發展,驗證了他曾經的判斷。

2016年中旬,白凈衛回到國內,聯合胡賡、謝丹、陳呈堯三位博士創辦了齊碳科技,繞過二代基因測序紅海市場,基於納米孔技術開發全新技術原理的基因測序設備。納米孔測序技術的學科交叉特點明顯,從蛋白工程、流體晶元到電信號採集處理,對研發團隊的跨學科綜合處理能力要求極高。四人組成的創業團隊正好契合了跨學科需求,也成為他們的獨特優勢。

白凈衛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學博士,從IBM沃森實驗室博士後出站後,他曾在Illumina公司從事基因測序技術研發,有超過10年的微納器件研發經驗;胡庚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是電子儀器專家,曾領導了西門子中國的首個達到SIL-3級功能安全標準的過程儀錶產品線研發項目,併入選2015年西門子中國Young Talent;謝丹博士是生物信息學專家,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生物醫學工程博士,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他在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領域積累豐富,主要負責測序儀後端信號分析;陳呈堯博士是蛋白工程專家,曾在Life Technology和Illumina擔任資深研究員,並由於為Illumina測序試劑性能提高所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2013年Illumina Innovation Award獎勵,在齊碳科技負責蛋白生化的技術研發。

2017年2月,齊碳科技獲得合力投資等機構的天使輪投資,隨後完成原理樣機設計。驗證技術可行性的同時,齊碳科技開始受到資本市場關注。次年2月,齊碳科技完成由華控基石基金和百度風投領投的第二輪2000萬元融資,團隊成員快速擴張到20餘人。

2018年,齊碳科技一方面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控速蛋白申請國內專利,構建技術壁壘,另一方面對原理樣機進行迭代,將原本16通道拓展到64個通道,測序數據分析演算法準確率從80%提高到90%。據胡庚介紹,齊碳科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款納米孔測序儀QNOME-6410已經完成工程樣機的研發,將於2020年初推出最小可行化產品。

QNOME-6410輕巧便捷,一鍵完成操作,達到10kbp以上超長讀長,支持即時診斷,並且單次運行成本低,以中高通量完成準確率超過90%的基因測序,可以為從事病原體研究的科研機構提供數據服務。

QNOME-6410概念圖(受訪者供圖)

目前技術條件下,納米孔高通量測序的成本很高。齊碳科技的解決方案能夠實現穩定的雙層膜流體晶元構造、穩定的控速蛋白、精度可調的納米孔蛋白,將流體晶元與後端複雜、昂貴的檢測電路分離,並且具有穩定的測序表現,這將極大減少耗材成本。

此外,齊碳科技自主設計的電化學感測裝置ASIC晶元,能夠精準檢測pA級別的微弱電流,結合自主研發的多重深度學習演算法能夠提供更多分子層面信息。

探索基因檢測新場景

白凈衛指出,由於更靈活、易攜帶、成本低、耗時短,納米孔測序技術可以讓基因測序應用到更多新的場景。

一方面,納米孔測序儀有望把科研工作從實驗室里解放出來,不再局限於把樣本帶回實驗室分析的傳統固有模式,而是把測序儀帶到一線研究現場,快速方便地測序;另一方面,這一技術也讓家用測序儀成為可能,在更多存在可視化和快速需求的場景下得到應用。

更重要的是,納米孔測序技術能夠彌補NGS技術的不足。例如,利用超長讀長,可以對病原體等生物進行準確測序,避免片段拼接引入的錯誤。在病原微生物測序中,由於病毒和細菌形成混合物,鹼基片段非常相似,NGS技術往往只能檢測出多種細菌的共性片段,從而很難準確判定細菌類型,但長片段的納米孔測序則能夠更精確地對病原體分類進行定位。

不過,白凈衛強調,納米孔測序在準確率、穩定性、樣本類型等方面還存在全鏈條提升的空間,測序平台構建和市場培訓是齊碳科技當前很重要的任務。胡庚告訴動脈網,齊碳科技接觸了國內多家知名醫院,後者對納米孔測序技術十分期待,「公司會在臨床驗證技術成果的同時,基於自身對納米孔測序的理解和研發經驗進行前期布局,嘗試解決臨床問題。」

正如白凈衛所言,納米孔測序的底層技術開始趨於成熟,而臨床應用尚未完全成型,此時入局正當時。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速覽 | 對多個種族基因組研究,科學家找到與疾病相關的27種基因
Science:張鋒團隊免費開源給學術研究!升級版CRISPR拓展RNA功能編輯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