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流淚好文:談論「死」,是為了讓孩子更珍視「生」!

流淚好文:談論「死」,是為了讓孩子更珍視「生」!

文:辰媽

前段時間有段視頻在微博上很火,這是一個關於死亡的話題,很多人突然被戳中淚點。

這段視頻出自最近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里,演員焦俊艷和《家有女兒》爸爸的扮演者高亞麟談人生,她覺得正因為有父母和朋友的期望,所以很多事情才會不敢,因為誰都希望做一個在親人眼裡看起來更好的人。

高老師則表示:「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他解釋道:

父母在,比如說你今年三十,你不會琢磨,你六十你都不會想,因為你老覺得有一堵牆擋在你和死神面前,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神。

高亞麟說完,現場有片刻安靜。

網友@韓飯桶 說,《百年孤獨》里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帘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就像評論說的那樣,姥姥在世的時候,無論多大年齡,媽媽都覺得自己是個中年人。姥姥不在了,媽媽就變得惶恐,感覺自己也老了,也快面臨生老病死。

關於"死",我們一直在逃避。

在中國,死亡一直是一個很忌諱的詞語,在古代,人們常用「正寢」「仙逝」「圓寂」等詞語來代替死字;

在現代,我們也常常會避諱提到死字,說是不吉利,甚至有些樓層和電梯也會避開4層。

在「追問生命尊嚴:醫學的使命與關懷」的專題圓桌會上,白岩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可生死,是人生的必修課。

之前樂嘉的一段微博,引起了網友熱議。關於「死亡」,樂嘉和女兒是這樣說的:「爸爸死了就埋在地下,我是爸爸鬼,你要不要來陪?」

有人說樂嘉對女兒說的話簡直就是殘忍的心靈「虐待」,對孩子來說未免太恐怖;

也有人說死亡這件事是生命必須要經歷的,不該避諱。

還有人說,樂嘉這種並不是正確的死亡教育的方式。

先不論樂嘉這種表達方式是否是正確的死亡教育,但是,和大多數中國家庭相比,他邁出了避談生死的第一步。

朋友的父親昨天突發疾病病逝了,就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他打算出門上班的一個普通的早上,在他趕去醫院的時候,也沒有來得及見到最後一面。這個40多歲的男人,蹲在地上,哭的像一個孩子。

面對死亡的時候,連成年人都難以接受,更何況是懵懂的孩子。

可是如果我們不懂什麼是死亡,就更加無法接受死亡。正是因為難以接受而又避免不了,才要懂得什麼是死亡,怎樣更坦然的去面對死亡。

讓孩子認識生死,是父母的責任。

對於孩子,他們對死亡的理解,需要我們認真地去解釋,去引導。

花開就是花落的預備,生命就是時序的完成。

曾經看哭全球的「死亡教育」動畫片——《尋夢環遊記》體現出三種死亡形態:

1. 肉體的死亡,即生物學的死亡。

2. 隨著葬禮上的鞠躬告別,社會宣布死亡,是被懷念的死亡,依舊被銘記。

3. 終極的死亡,肉體已逝,無人銘記,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

它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並且教會我們該如何看待已故的親人,讓我們對亡靈所在的世界有了充實的想像。

龍應台說,學校不太教你「生死課」,我們得自己學。

她在醫院裡做體檢,肚子很大,要躺在那裡做內鏡,她讓四歲的大兒子安德烈在一邊等她。這個時候,德國醫生說,你不要安德烈一起來看嗎?

於是,安德烈站在醫生的旁邊,在同一個視角,看著醫生是如何用他戴著塑膠手套的手,去檢查母親的子宮。

在龍應台看來,這也是生死課的一環,「不需要告訴孩子,他們是被天使抱來送給我的,是伴著蓬鬆羽毛飛下來的。生課和死課可以從小開始。」

龍應台的兩個兒子都是混血,從小在歐洲長大。2004年父親的告別儀式,在高雄舉行。那個時候小兒子飛力普才十三四歲,跟龍應台一起住在香港,他也飛到台灣,參加了整個告別過程。「我有心讓他認識到什麼叫做『死亡』。」

怎樣進行死亡教育呢?

一:用孩子能理解的正確的科學的語言描述死亡

不需要告訴他親人只是睡著了。孩子聽了,可能會等著親人醒過來。後來,知道死去的親人無法醒來了,孩子又開始擔心自己也這樣睡過去,於是每次睡覺都很害怕。

我們需要以簡單誠實的話語,溫和平順的語氣,溫暖接納的態度,告訴孩子死亡是身體完全停止活動的現象,人不會再走路、呼吸、吃東西、睡覺、講話等等,也不會再和我們生活在一起。雖然親人朋友的生命已經結束,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愛他、想念他,而死去的人也會收到我們的思念,這樣的愛是永遠不會停止的。以孩子能僅的語言和理解的方式,坦然談論死亡的問題,才是化解孩子對死亡恐懼最好的方法。

二:用具體的例子解釋死亡現象

比如,通過大自然中葉子的凋零,家裡花草的枯萎,都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小草從發芽、長大、再到枯萎消失,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爸爸養的金魚,也會死掉,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小草、小魚在一起的每一天,要珍愛它們,珍愛生命。

也可以通過繪本來表達思想,曾經看過卡爾廷舍雷爾創作的《蘋果樹上的死神》這本繪本,在這本繪本里,老狐狸開始接受身體老化的事實、承認死亡的存在,做好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的心理準備,坦然接受生部必死的結局就能以輕鬆的態度正面的情緒來接受死亡的降臨。

三:允許孩子表達對死亡的看法

在面對死亡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和恐懼,同時也向孩子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悲傷及對死者的思念,用溫暖的肢體語言彼此擁抱、握手,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支持、被理解。

所以,有親人離世,家長最好能坦誠地表達悲傷,避免美化死亡。同時,我們也應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其情緒與想法。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歷程中自然的一環,那麼我們無需忌諱,反而應該學著坦然面對生死。

有人會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若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誰都接受不了。

是的,死亡這件事,換做誰都難以接受。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生死,但生命遠比我們想像得更脆弱。正因為難以接受,才更需要正視它。

就像網友@是止風船所說,

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發生。活著,唯有不斷堅定前行,父母的愛影響我的一生,我會將這份愛永遠珍藏,作為活下去的力量。如果那麼一天真的到來,我也會儘力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死亡教育,是大部分父母都忽視的領域,而父母有責任與孩子溝通這個關於生命至關重要的環節。

我們談論死,正是為了讓孩子更加珍視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孩子18歲前,你要告訴他:沒有人能替你成長,不努力,就出局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