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即使王勃沒寫過《滕王閣序》,這首送別詩也足以奠定他的文學地位

即使王勃沒寫過《滕王閣序》,這首送別詩也足以奠定他的文學地位

王勃,作為初唐四傑之首,其文學才華堪比李白,連唐高宗對他都讚不絕口,稱王勃為大唐之奇才也。

我們會常常思索,如果當年王勃沒有英年早逝,他在文學上的光芒是不是會蓋過李白和杜甫。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在我們的記憶中,王勃永遠那個年輕瀟洒、文采出眾的青年形象。

王勃同李白一樣,文學上才華橫溢,性格上放蕩不羈,但是都缺乏政治上的頭腦。王勃曾經在沛王府修撰,沛王李賢知道王勃的才華,非常欣賞他。

一次,沛王李賢和英王李顯鬥雞,王勃為了給沛王助興,便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以便討伐英王的鬥雞。

此事被唐高宗知道了,認為他挑撥英王和沛王的關係,於是被貶,他的政治生涯從此落幕。

當年王勃在長安之時,結識了一位姓杜的縣尉,並成為了好朋友,我們姑且成為他為杜少府。一日,這位杜少府告訴王勃,自己要去四川蜀中做官,王勃聽了之後依依不捨,在分別之時,贈送給杜少府這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對這位好友的美好祝福。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在這首詩中,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幾個地名,詩中的三秦,指的是長安城附近的關中地區。在秦朝末年,項羽大破秦國,把關中分成三個區,分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之為三秦。

此外,五津指的是岷江的五個渡口,他們分別是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在這裡指的是川蜀之地。

故事便是發生在三秦,王勃在三秦之地,欲送好友杜少府去川蜀之地。在大唐,三秦之地護衛著巍峨雄偉的長安城,送別之時,天空瀰漫著風雲煙霧,王勃遙望著川蜀的方向。這風煙,為送別場景增添了淡淡的憂傷與不舍。

自古以來,最傷是離別,和朋友的道別,使得每個人心中都懷著無限的不舍與真情,遙想宦海生涯,沉沉浮浮,有得有失,何必太在意呢。

即將天各一方,只要在四海之內還有你這個知己,即使我們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鄰一樣,我們對彼此的思念永遠不變。

分別之時,我們絕不要在交叉路口上,像小兒女那樣哭哭啼啼,悲傷抹淚。大丈夫志在四方,王勃真心希望杜少府在川蜀地區能夠過得開心,實現心中的理想。

在《古唐詩合解》中,曾這樣評價這首詩:「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骨。」可見這首詩在古唐詩中的重要意義。

一般送別詩讀起來都是你儂我儂,充滿依依不捨之情,但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讀起來卻沒有任何煽情之處,無需華麗的辭藻,只是樸實無華的語言,便讓我們感受到朋友間送別時的真情流露。

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被人們稱為千古名句,只是因為這份深情厚誼衝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即使你我分開,天各一方而且不能相見,但那又如何?我們思念和關懷對方的心是永遠不變的,是永恆的,那就足夠了。這充分看出王勃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王勃的人生,永遠定格在27歲,但是他文學的光芒,卻流傳千年,永遠閃耀著光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詩詞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不僅發明了東坡肉,還寫出了一首《豬肉頌》
《鄰家詩話》第二期開播,學者酈波真實還原悲情英雄項羽的一生

TAG:品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