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退耕還林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退耕還林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8月6—7日,「構建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延安退耕還林20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延安吳起縣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延安退耕還林20年成就與經驗,為構建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建言獻策。

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史上的大事

自1999年以來,延安市率先在全國開展退耕還林工作,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陝西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黨雙忍介紹,作為全國退耕還林工程的策源地,陝西是全國退耕還林成果最顯著的省份,而延安則是陝西退耕還林的第一市。以陝北為核心的黃土高原,是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點,延安黃土變綠海讓陝西實現了綠色全覆蓋。陝西省特別是陝北地區,今後還要努力建設更優美的生態環境。

通過退耕,把生態承受力弱、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退下來,種上樹和草,從源頭防治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固碳增匯,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表示,延安是黃河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退耕之前,年入黃泥沙占陝西省入黃泥沙的1/3。退耕以來,綠色邊界向北推移400多公里,為世界提供了生態修復的成功樣本。

延安退耕還林是中國退耕還林工程的縮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廣全認為,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使陝北地區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植被覆蓋率高達79.8%,林用地佔延安國土面積的78.1%,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90天,延安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退耕還林工程是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表示,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從人與自然的視角反映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不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係著人民的福祉、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賡續,還影響著全球生態安全乃至世界的發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解決全球生態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認真履行國際公約的標誌性工程。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結束了我國幾千年毀林開荒的歷史,嚴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牛昉表示,退耕還林改善了退耕還林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優化了這些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及農村產業結構。隨著農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村整體面貌隨之發生了極大變化。

「延安退耕還林20年,能夠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得益於國家退耕還林補貼政策的落實,得益於各級黨委和政府持之以恆地監管,也得益於延安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顧全大局、默默奉獻的革命精神。國家要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延長退耕還林補貼期限、提高退耕還林補償標準,推動延安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民脫貧致富工作邁上新台階。」延安大學圖書館館長徐長玉認為,從經濟學角度看,退耕還林不僅是一個生態修復工程,也是一個有成本、有收益的經濟現象。因此,搞好退耕還林工程,必須既要重視生態效益,又要兼顧經濟效益。

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要求我們既要改變思維方式,又要改變行為方式;既要改變生產方式,又要改變生活方式;既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又要改變社會發展方式。退耕還林還草,見證了一個民族齊心協力、共築綠色夢想的決心和意志。退耕還林不僅綠化了荒山,還改變了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陝西省社科聯主席甘暉認為,通過退耕還林和發展現代農業,延安市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的同時,在貧瘠的黃土高原上也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與生態環境交相輝映的綠色發展之路。

2000年以來,國家在西部地區相繼啟動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看來,退耕還林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戰略舉措,是解決我國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問題的必然選擇,是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對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增加我國森林資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會議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發改委、陝西省林業局、陝西省社科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中共延安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理論創新來自偉大實踐
《G20機制20年:演進、困境與中國應對》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