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的老齡化社會治理方案

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的老齡化社會治理方案

在人口結構轉變、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客觀現實。根據2015年《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的預測數據,在中生育率方案下,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且在2015—2035年這二十年間平均每五年增長約5000萬;在經歷2035—2045年十年間平均每五年增長約2000萬的相對緩速期後,2045—2050年又將有一個大幅度提升,到2055年左右突破5億。此後,老年人口數量將保持在高位水平。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橫跨多領域,涉及多層面、多主體的公共性問題,不僅對一個社會的執政理念、社會目標和發展方式提出了挑戰,而且對社會經濟運行的各個體系如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社會服務體系、教育文化體系、公共管理體系、價值觀念體系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快速老齡化引發的諸多挑戰中,如何提升龐大的老齡人群的健康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其嚴峻性不僅在於伴隨著衰老過程,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總體功能必然呈下降趨勢,由此對個人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會迎來大量人群步入老年期、高齡期的情況。疾病風險隨著增齡而迅速增加,家庭與社會將面臨醫療保健、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及養老資源配置等多方面壓力,對國家治理老齡化社會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可以說,積極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健康挑戰是我國老齡化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將維護人民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該戰略及時地為老齡化社會治理提供了基礎性、關鍵性的保障和助力。結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國情,我們認為注重公平性、形成多元共治格局以及加強環境建設是實現老齡化社會良性治理的三個重要方面。

著眼全人口和全生命周期健康 推動老齡化社會治理

老齡化社會治理是指在老齡化社會裡,針對與老年人或老齡化相關的事務,通過制度政策、理念文化、管理服務等方式處理涉老事務的一種綜合性國家治理。一般來說,老齡問題涉及的重點人群是老年人,但老齡化社會治理卻必須著眼於全人口和全生命周期才能達到預期治理效果,即在兼顧代際利益的基礎上保持社會經濟較好運行。

全人口健康與全生命周期健康是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基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要達到79.0歲」,如果沒有全人口死亡率、疾病發生率的逐漸降低,僅靠老年群體的壽命延長來實現這一目標是不現實的。從個體的生命質量來看,老年期生理、心理、社會功能健康絕不單純是人們進入老年期後的結果,而是其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健康累積的結果。因此,就健康而言,老齡化社會治理不能局限於只關注老年人的健康,而必須從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視野進行綜合治理,才能最終實現健康老齡化。

但是老齡問題中最棘手的難題正在於老年群體是一個異質性最大的群體。城鄉之間、地域之間、不同行業職業甚至性別的老年人在醫療、養老等諸多方面的資源獲得程度都還存在著明顯差距,而這些差距往往是在整個生命歷程中累積起來的結果。如何促進公平性本身就是減少老年弱勢群體、解決最棘手的老齡難題的關鍵,也是老齡化社會治理的基礎性要求。

健康中國戰略著眼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和實踐,將通過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促進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健康公平能夠確保更多的人以良好的健康狀態進入甚至度過整個老年期,不但預期壽命能逐漸延長,生命質量也將得到提高,大大減少因病、因殘、生活不能自理對家庭和社會照護的依賴。

探索多主體間融合協作 形成多層次老齡化社會共治格局

共建共享是建設健康中國的基本路徑,其中共建是通過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老齡問題幾乎涉及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在老齡化社會裡老齡問題的廣泛性和重要性更甚。事實表明,家庭在照顧老年人方面的功能將逐漸外溢到社會、市場和政府。僅靠個人和家庭的力量很難完全解決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健康照護問題,需要醫院、養老院、護理院等專業機構來提供專業化服務。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需求,只有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的共同介入,才能根據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幫助及服務,形成互為補充、緊密相連、切合實際的一套制度安排。

當前我國養老和健康領域的多元共治局面初見成效。政府在推進老齡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養老政策密集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得到四次修正。這些法律政策都體現出一個鮮明的特點,即推動社會力量發展老齡事業和產業。在政策的大力激勵下,社會組織、企業等的參與範圍更廣、程度更深,例如,近年來民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數量顯著增長,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大大豐富了老齡服務供給。家庭養老功能雖然在弱化,但依然是養老最主要的力量,且老年人及中青年一代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獨立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也得到提升。

但是,各治理主體間多層次、多元化老齡化社會共治格局還需要不斷探索創新。以當前我國大力倡導的醫養結合為例,儘管從理論和邏輯上來說,醫養結合作為通過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結合形成的更適合老年人的服務供給模式,兼顧老年人醫療和養老的需求。但醫療和養老如何實現有效融合卻是一項有待探索創新的系統工程。在實踐中有的地方雖然突破了過去那種醫療和養老相互隔離的弊端,但還面臨著醫保支持力度不足、機構條件設施有限、人才短缺、制度掣肘、供需難以有效對接等問題,而政府、社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等多方角色在其中的責任邊界不夠明晰是導致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努力探索各方力量的融合協作方式,明晰各主體責任,才能提升多層次、多元化的老齡化社會治理能力。

加強軟環境和硬環境治理 為實現健康老齡化提供保障

「建設健康環境」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的七大戰略任務之一。環境對個體和群體實現健康老齡化也具有基礎性、保障性的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新的健康老齡化理念強調對於處於特定能力的老年人,能否完成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最終要取決於其生活環境中存在的各種資源和障礙,如身體有殘疾的老年人如果生活在無障礙環境中,或有輪椅、助力車等輔助工具的幫助,就可以獨立完成做飯、購物等基本生活項目。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環境既包括物理環境、居住環境等硬體環境,也包括文化觀念、制度政策等軟環境。

就健康而言,老齡化社會治理旨在延長人口預期壽命的同時,降低老年期的疾病發生風險,縮短生活不能自理時間,延長健康預期壽命。可通過環境的干預在一定程度影響老年人的健康變化軌跡,如對於失能或失智老年人,通過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的可獲得性或提供更有效的照護服務,就能延緩他們的衰退程度甚至提高功能水平;而營造老年友好、代際公平和諧的文化制度環境,才能保障老年人平等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從而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保持其獨立、有尊嚴和較高的生活質量。健康環境建設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保障老年群體健康,還優化了老齡化社會治理的條件,將進一步提升老齡化社會治理成效。

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不但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重要的健康理念參考和指引,更通過全方位、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系統建設為處於老齡化社會進程中的中國搭建了可靠的健康保障平台。但如何在老齡化社會裡尋求有效的治理方案,還需要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等國家方略的基礎上,正視老齡化國情,探索適合我國的本土化老齡化社會治理經驗。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老年學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構建地域學術文化共同體
權力控制感與責任感:文化建構的差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